第二十二章 文化的統一 上
作者:易趨懶惰      更新:2021-06-26 01:00      字數:3602
  內侍敲打著宮殿大門稟告到,皇上,司徒院長在宮外求見。

  ??秦始皇看著手中的奏折,聽到殿外的內侍說是司徒求見,想到之前這麽晚的求見都是有要事或者好事,於是說道,宣。

  ??內侍領命之後就去傳報了。

  ??司徒看著鹹陽宮殿外高達九丈九尺九寸九分的十二樽銅人,在想起前世曆史上那位真實的秦始皇,想來想去就隻有這麽一句話才能評價,“功績造就偉人”。登基之後設計除嫪毐,罷呂不韋,再到獨尊法,建長城,征百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衡度量、貨幣,中央集權郡縣製,最後創建了一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一個皇家稱號“皇帝”,讓所有的後世“皇帝”都有一種沒有統一黃河兩岸就會覺得這個“皇帝”稱號實不完整的。

  ??秦始皇開創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功績,領土和文化的統一格局。

  ??剛想完秦始皇的功績的司徒就聽見了急速而走的腳步聲,想到應是也就稟告完而來傳報的內侍官員了吧。

  ??稟告司徒院長,皇上宣你覲見。

  ??果然是也。司徒回複道,知道了。

  ??紫鳶駕駛者馬車到廣場邊緣等待司徒,司徒跟隨著內侍前往秦始皇所在的鹹陽宮後殿處理政務的宮殿走去。

  ??司徒行禮道,司徒見過皇上。

  ??司徒看著殿內已經沒有了稱竹簡的機關天平所在,而是放上了一個精細到過分的天平,一些所批閱的奏折放在一端,另一端已經快要與這段持平。司徒看著這個天平一段的奏折,按照竹簡的重量對比紙張的重量,現在天平上的紙張所記載的政務已經超過了以往竹簡做記載的政務量。

  ??秦始皇看著行禮還打量著那個精致的天平,開懷的笑道,愛卿難道又想對朕說教。

  ??司徒聽到這句話從對比中回國神來就是一句話,臣還是希望皇上保護身體為重。

  ??秦始皇聽後也沒有像對其他的內侍或者官員那樣直接不予理會,而是說道,朕會注意的。

  ??司徒拿出準備好的奏折說道,皇上,請批閱。

  ??內侍接過奏折呈交給秦始皇。

  ??秦始皇拿過內侍手中的奏折,翻開一閱,沒有看到內容就先被鋒芒畢露的書寫文字給驚了一下,完全打開完畢後看著長約一米的奏折上那些文字就像排兵布陣一樣,盡顯穩重,一筆一劃,連勾帶捺,都帶著以往所沒有的鋒芒,就像寫這篇文章的人心中已經亮劍示人,以顯示出“他”的鋒芒。

  ??秦始皇看著這篇文字,字不像平時所呈現的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一致,反倒是鋒利尖銳的筆畫。

  ??開篇以二十四節氣為基本設立帝國節日:文章以帝國所有子民在帝國所設立的節日重必須要遵守的相應的民俗和行為習慣,以促成帝國內所有的子民文化統一開始,其中介紹了什麽節氣設立什麽節日,又以帝國設立的節日為帝國的基本節日,所有帝國的子民上至帝國院長,下至帝國的奴隸,都必須遵守依照大秦國法所設定的節日並享有節日所做出的規劃和不能更改節日所設定的日期,又以“皇帝”不在其內結尾。

  ??秦始皇看著這篇文章問道司徒,這個“節日”真有你在這上麵所說的那麽厲害,可以快速的建立大秦帝國的文化統一。

  ??司徒回答道,回皇上,臣所說的句句屬實。

  ??秦始皇起身來到司徒身邊說道,給朕說說“節日”到底為何物吧。

  ??司徒看著坐在直接旁邊的秦始皇思考了一下,組織好語言之後開始說道,皇上,所謂的“節日”其實可以這樣理解,“節日”可以指一年中幾個重大的日子,讓帝國的子民官員都參與進來的一個日子,共同為了這個日子而去做一件事或者親朋好友團聚。這樣六國的子民可以因為帝國新設立的“節日”不忘卻直接原理啊諸侯國的節日,讓其加快融入帝國。

  ??秦始皇聽著司徒說的“節日”的作用,沒有說話,而是把天文橫放在膝上,閉目思考起來。

  ??司徒接著說道,帝國沒有統一之前我大秦諸郡都有在相應的日子裏聚集,諸侯國各地區也都有自己相應的日子聚集,以楚國楚懷王時期的夫子屈原為例,在楚懷王時為上大夫,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合齊國來抵抗當時的秦國,不料去招收到了當時楚國的貴族子弟和滿朝官員的抵製,之後更是被小人進信讒言而被趕出都城,流放道湘江流域,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在帝國的軍隊攻破了楚國的都城之後,屈原不願看著自己國家被滅,於是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與五月五日投江而亡,至今都還有楚國的子民因為懷戀這位愛國詩人的偉大而在五月五日王湘江裏投食,就是希望湘江水裏的魚蝦蟹不要吃這位詩人身軀和劃舟尋找。

  ??秦始皇聽到原先楚地還有這樣的一個風俗,對司徒說道,這樣代表了什麽。

  ??司徒說道,皇上,有人因為屈原的投江而亡而聚集在一起投食劃舟,這不就是一種民俗文化嘛,帝國根據這樣的民俗文化設計相應的節日,可以讓原先六國的子民認可帝國新的民俗文化,那麽,舊諸侯國的民俗文化就會被慢慢遺忘,到時,所有接受了帝國新的民俗文化的子民都可以算是我大秦帝國的子民,再也沒有秦、齊、楚、韓、趙、魏、燕國之分,而是隻有一個國家,那就是我“大秦帝國”。

  ??秦始皇聽完司徒這句話之後喃喃自語道,沒有秦、齊、楚、韓、趙、魏、燕國之分,而是隻有我“大秦帝國”,說道“大秦帝國”是就站起身來,拔出身旁的天問之劍,劍指殿外高聲笑語道,“大秦帝國”。

  ??司徒看著秦始皇拔劍向外,就知道秦始皇已經想明白其中的奧妙之處,就靜靜的看著秦始皇抒發心中的豪情而不去打擾。

  ??秦始皇開懷完了之後收劍入鞘,對著司徒說道,司徒啊司徒,朕有了你,可抵百萬大軍啊。

  ??司徒連忙回禮道,皇上過譽了。

  ??秦始皇看著又陷入了收斂之勢的司徒打笑道,司徒心中有壯誌,卻為何老是藏而不漏呢。

  ??司徒回答道,皇上何以見得。

  ??秦始皇走到桌前拿起司徒所寫的二十四節氣文章說道,這個告訴朕的。

  ??司徒看著秦始皇手裏的奏折說道,皇上能從臣的奏折中看出臣心有壯誌。

  ??秦始皇沒有答話,而是把奏折遞給了司徒。

  ??司徒接過打開一看,就看到其上的文字跟自己平時所刻意寫的文字有所不同(暗自責怪自己,寫完怎麽就不看一眼就折起來啦,心有所想就字有所答,當時想到根據節日來開始設計節日,有因為對自己太過於大意,而導致心中一絲想法露出,看來之後要表現的有點鋒芒了,不能再有之前所想的等劇情開始才行動的想法了,應該要稍稍出點力了)。

  ??司徒看著奏折上的文字無奈的說道,讓皇上見笑了,這隻是臣的一點為官手段罷了。

  ??秦始皇聽到司徒的話,說道,為官的手段。

  ??司徒說道,是的,臣入朝不過半載有餘,其餘朝中諸臣都比臣資曆深,如果臣太過於鋒芒,則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秦始皇看著司徒說道,麻煩,朕可不覺得有何麻煩。

  ??司徒說道,為君之道,為權衡;為臣之道,上應君心,下體民心。

  ??秦始皇聽完後沒有說話,而是轉頭看著司徒,過了一會兒說道,有朕在,愛卿盡管施為。

  ??司徒回答道,謝皇上。

  ??之後兩人商討了各地民俗和各地的風俗來設定什麽樣的節日。

  ??司徒行禮道,皇上,臣告退。

  ??秦始皇看著司徒離開的背影沒有說話,而是拿著司徒的奏折離開這座宮殿完另一座宮殿而去。

  ??司徒來到廣場,看著馬車上駕駛位空無一人,真氣感知道紫鳶睡在車廂中,司徒來到馬車旁坐上駕駛位駕駛者馬車出宮而去。

  ??紫鳶在司徒回到馬車旁時就蘇醒了過來,感受到熟悉的氣息駕駛者馬車緩緩而動,沒有出來而是心安的再次入睡。

  ??這邊,秦始皇把奏折遞給蓋聶。

  ??蓋聶接過一看到字,心中閃過了一個念頭,字如劍。(這不像是不會武功的人的字,反倒像是一位劍法大家所寫的字,每一個字都好像帶有劍術在其中,讓自己心中的劍意升騰起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