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鬆來也 第84章:同宗兄弟
作者:七郎不姓楊      更新:2021-04-29 21:12      字數:3631
  <b></b>陳道前,正是在杭州駐泊過的神衛軍右廂都指揮使。

  話說陳琦和陳道前本就是族兄弟,陳琦本名陳道業,在拜入無涯子門下後,才改名陳琦。

  二人的祖父曾官拜尚書右仆射,所以陳道前得恩蔭入仕。而陳琦卻無心仕途,一心求武問道,入豹林穀十年不出。

  如果不是父親過世,陳琦又無兄弟,他是不會回到汴京,接手了這雲涯茶樓的生意。

  陳琦和陳道前同宗同輩,自小就有來往。雖一個為商,一個為官,但二人身為士族子弟,都身懷報國之心,對朝廷一味屈膝求和早已心生怨憤。

  在杭州接到北上勤王的詔令之後,陳道前率大軍一路疾馳,終於趕在金軍合圍之前抵達汴京,成為京城內為數不多的禁軍之一。

  宣化門陷落之後,陳道前帶兵在北城和金軍激戰一日,才被迫放棄外城城牆。而他負責防守的陳橋門和景陽門也是最後失守的城門。

  如今,趙官家已經投降了。但陳道前卻不願做個亡國之臣,更不願做個不戰而降的將軍。

  陳道前想不明白,官家為何不戰?不戰的理由也許不少,但能戰的理由卻更多。

  汴京的內城還在,不僅城防足夠堅固,城內宋軍也還有五萬之眾,而能戰的百姓更是以十萬計。

  而在城外,且不論各地依然有勤王之師正在趕來,就是在河東、河北也依然有數十個州縣在宋軍手中。

  金軍雖然以東西兩路大軍直搗汴京,才有了今日之圍。但他們依然是呈孤軍深入之勢,隻要重新奪回在黃河以北的幾座重鎮,就可以一舉切斷金軍的補給線。

  內城未破,疆土尚廣,士卒可戰,民心亦可用。陳道臨就是不明白,這官家如何就降了?

  這其實也並非陳道前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眾多武將的共識。

  隻不過,在這個文官當道的時代,卻輪不到他們做決定,甚至連麵聖進諫的機會都沒有。

  陳道前一家世受皇恩,五世為官,三代為將,他不甘心到自己這一輩,卻要在韃子麵前稱臣。

  於是,陳道前召集了十餘位不願屈降的將官,密謀起事。

  陳道前知道自己改變不了官家已降的事實,但他卻可以逼迫官家放棄這個事實。

  所謂兵行險招,在眼下這個時候,倘若不出奇兵,恐怕很難挽回局勢了。

  他的奇兵之計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殺掉金軍主帥之一完顏宗汗。隻要完顏宗汗一死,必然激怒金人,到時候即使官家不想戰,也隻能戰了。

  陳道前今日前來,就是想和陳琦謀劃刺殺完顏宗汗一事。因為他知道,陳琦身藏絕頂武功,也心懷不降之心。

  但要想刺殺金國主帥絕非易事。

  對於胞弟這個大膽的計劃,陳琦也覺得是一個不是法子的法子。隻是要想闖入金人的中軍帳內刺殺主帥,自己也並無多少成算。

  不過,在遇到武鬆之後,陳琦卻突然眼前一亮。尤其是在武鬆的武功並未因毒而廢之後,他更覺得這是天賜此人。

  陳琦沒有多想,當下引著陳道前來見武鬆。畢竟,能拿著師妹玉指環的人,應該是可信之人。

  眾人相見,陳道前差點拔劍。

  武鬆他自然認得,雖然隻是在李夢權的夜宴上見過一麵,但一拳擊退袁淳風的一幕,陳道臨又如何能忘。

  待聽完了事情的前後原委,陳道前才知道,當日大鬧杭州府衙的原來是陳琦的同門師妹,而武鬆也是一位抗金殺敵的好漢。

  這也怪不得陳琦。

  陳琦離開豹林穀時,柳如煙才入穀不足兩年。雖然離穀之後,陳琦每年都會回穀拜望恩師,但小師妹去杭州一事,無涯子卻並未向他提起。

  他隻知道小師妹是奉師命出穀,此後也再未相見。這別已是七年有餘。

  至於陳道臨在杭州府衙和柳雲煙還有過一戰,陳琦更是無從知曉。

  直到今日武鬆和陳道臨意外重逢,他也才知道小師妹原來一直在江南。

  消解了誤會,眾人也一時頗為感慨。

  “沒想到,柳娘子早已看穿李夢權之流的嘴臉,才會夜襲府衙。”陳道前歎道,“可當今朝堂之上,如這般庸碌之輩又何止一人。”

  “道前老弟,倘若不是當今官家任用此等庸官佞臣,又何至今日。”陳琦道,“你所謀之事不也是在逼宮嗎?”

  陳道前微微頷首,卻不再說話。

  身為臣子,不到萬不得已,誰又會做出此等有違忠義的事呢?

  不過說到刺殺完顏宗汗一事,陳道前此刻心中倒是又添了幾分成算,因為他見識過武鬆的功夫。

  隻要武鬆願意出手,陳道前覺得大事可成。

  武鬆自然是願意。但亥言卻還有些猶豫。

  “陳將軍此計的確是險中求勝之策,可如何能接近金軍主帥,陳將軍可有計劃?”亥言問道。

  “小師父所言確是此計的要害所在。”陳道前道,“這也正是我今日來尋琦哥的原因。”

  “你已經有法子了?”武鬆也問道。

  “我已派人打探過了。”陳道前道,“完顏宗汗的中軍帳設在城南五裏外的青城。而眼下金軍除了駐紮在城牆之上的,重兵皆集結於北城之外,以防河東、河北的勤王之師。留在青城的隻有那完顏宗汗親隨的三千人馬。”

  亥言心裏道,三千人馬不是人馬啊?但嘴上卻不便發作,隻是接著問道“那以陳將軍之見,該如何行事?”

  “我準備挑選五百精兵,偷出南城,夜襲青城中軍大帳,一舉擊殺完顏老賊。”陳道前道,“當然,倘若有我琦哥和大師助陣,則勝算大增。”

  “五百人可不少,又如何能避開城牆上的金兵呢?”亥言道。

  “嗯”陳道前方才還興奮的臉頓時沉了下來,“這也是我正苦思之處。”

  “小師弟,你一向足智多謀,這回可有妙計?”武鬆看著亥言。

  亥言微微一笑,“法子自然有,它就在你身上。”

  “我?”武鬆有些不解,心裏道,這小和尚莫不是要我一個人硬闖金營不成?

  “師兄你難道忘了那麵金牌了?”

  亥言如此一說,武鬆這才想了起來。是啊,自己手裏握有完顏宗汗的帥府金牌,憑此混入金營應該不難。

  有了金牌,就有了混入金營的法子。不過,在究竟該派多少人突襲青城大營上,眾人卻有不同想法。

  陳道前依然堅持以五百精兵突襲,而武鬆則主張以小隊人馬出擊,人數過多,反而容易露出破綻,被金人識破。

  “身為金軍主帥,那完顏老賊身邊必然高手眾多,人手太少,怕是殺不了他。”陳道前道。

  武鬆微微一笑,“陳將軍不必擔心,隻要讓貧僧接近那金人元帥,十步之內,神仙也保不了他。”

  陳道前並非不知道武鬆的功夫,隻是在他看來,此番刺殺事關重大,而且隻有一次機會,容不得半點閃失。

  如此關健時刻,他依然更願意相信一支軍隊,而不是一個人。

  陳琦一直沒有說話。

  他一直在估量著這個可能是九死一生的刺殺計劃。

  自古行刺王侯,無論是春秋時的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還是戰國時的荊軻刺秦王,無一不是抱定必死之心,也無一不是在三步之內才可功成。

  但即使三步之內,荊軻最後也失手了。

  武鬆方才所言,十步之內必殺金人主帥,陳琦並不知道武鬆能否做得到,但他自己卻並無十分把握。

  而且還有一個要緊之事,也是成敗的關鍵。

  想到此,陳琦道“各位,刺殺一事絕非兒戲,其中關節需細細斟酌,謀而後動。在下有幾事所慮,還望請教。”

  “郎君請講。”亥言道。

  “據我所知,這完顏宗汗雖年逾五十,但依然曉勇無比。況且金人素來以戰立國,鞍不離馬,甲不離身,倘若他身披重甲,我等當以何破之。此為其一。”

  “夜襲金營固然為上策,但倘若以五百之眾前往,一則,恐難有奇兵之效,二則,這五百套金兵的衣服從何而來。此為其二。”

  亥言聽得頻頻點頭,心裏暗自佩服,這柳娘子的師兄,無涯子的高足,功夫如何尚不得而知,但行事考慮周全,果斷不凡。

  “還有其三嗎?”亥言問道。

  “有,這其三也是最要害所在。”陳琦道,“敢問各位,有何人識得這完顏宗汗?”

  “陳郎君所言皆中要害,來吧,我等就一一想想如何破解吧。”此時的亥言也不再是個小和尚,又恢複了他人小鬼大的樣子。

  “這破重甲之事,交於貧僧便是,不必多慮。”武鬆率先道。

  說著武鬆抄起戒刀,一按崩簧,雪花镔鐵戒刀寒光立現。

  “果然是寶刀!”陳琦一生好武,對兵刃自然也有研究。一見這對戒刀,心裏暗道,隻怕不比自己那柄承光劍遜色。

  “憑此刀可破重甲?”不過,陳琦依然有些不信。

  “郎君若有重甲,可拿來一試便知。”武鬆道。

  “這”陳琦有些尷尬道,“在下並非武官,豈敢私藏重甲。”

  “那”武鬆持刀環顧四周,眼睛最終落在了院中的一鼎香爐上。

  “金人的重甲和這香爐比如何?”武鬆問道。

  “自然是這香爐難破。”陳琦心裏道,這香爐乃生鐵所鑄,壁厚半寸有餘,豈是刀劍能斷。

  “那得罪了。”話音未落,武鬆躍到院中,隨手一刀削去。

  香爐一角竟被生生削去,如同斬斷木案一般。

  陳琦徹底服了。這一刀,怕是恩師無涯子也未必能做到。

  陳琦不知道是,武鬆如今之力和雪花戒刀之利皆超出他的認知,兩者結合才能一刀削斷這生鐵的香爐。

  破甲的問題解決了。這下該輪到陳道前了。

  “金軍軍服一事也不難。”陳道前道,“這幾日,一旦入夜,都會有金兵結隊下城來劫掠百姓,我等到時守株待兔,殺賊奪衣便是。”

  但最後這個問題完顏宗汗究竟是何模樣?

  眾人卻一時都犯了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