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鬆來也 第80章:神兵出擊
作者:七郎不姓楊      更新:2021-04-29 21:12      字數:3567
  一聲斷喝之下,武鬆右臂已是盡使全力,要將長槍拔過來。

  武鬆如今之力已非凡人可比,這一拔何止千斤。

  嶽飛隻覺得一股巨大的力量要拖槍而去,虎口頓時如火炙一般。

  但此時的嶽飛正是二十出頭,血氣方剛的年紀,豈肯示弱。他雙膀較勁兒,死死握住了槍杆。

  見自己這一拔居然未能讓嶽飛的槍脫手,武鬆心下也是一驚這年輕人雙膀之力竟如此雄渾。

  武鬆心下一急,也不再顧忌許多。隻見他左手也握住了槍杆,沉肩擰腰,一聲暴喝,雙臂一掄。

  這一聲把亥言也嚇了一跳。

  他見武鬆打架也不是第一次了,但唯有此刻,武鬆如虎嘯山林,已是氣血暴湧,傾力一擊。

  這一掄,嶽飛終於吃勁不住,連人帶槍被掄在半空。

  在眾人的一陣驚呼聲中,嶽飛這條七尺大漢竟從武鬆頭頂飛過。

  此時,嶽飛才將雙手脫開,就勢在空中一個鷂子翻身,飄然而下,如大鵬鳥一般落在武鬆身後。

  雙刀已在地上,長槍卻在武鬆手中。

  武鬆看了一眼手中長槍,隨即仰天大笑,“好漢年紀輕輕,就有如此功夫,難得,難得。”

  “大師竟能空手奪槍,厲害,厲害。在下甘拜下風。”嶽飛躬身施禮,也是真心拜服。

  此時,眾人皆已圍攏過來。群雄紛紛向武鬆道賀。顯然,這場較量是武鬆贏了。

  不過,武鬆卻不以為然,“誒,不然,嶽兄弟雖然槍沒了,貧僧的刀也扔了。隻是平分秋色罷了。”

  嶽飛知道武鬆是有意給自己留顏麵,連忙上前道“大師過謙了,在下的確是敗了。”

  “嶽兄弟不必自謙,貧僧與人交手,素來不會虛言逢迎。嶽兄弟這槍上的功夫,若是換作馬上征戰,貧僧早已落敗。”

  武鬆所言其實也是實話。

  一則,若真馬上交戰,自己連馬都不會騎,自然不是對手。再則,若非情急之下悟出“棄刀”之招,武鬆也自認破不了嶽飛手中長槍。

  如今想來,嶽飛在槍上的反應和變化已到隨心所欲的境界,百兵之王的妙處盡在其心。而以手擒槍卻出乎了他的意料,又恰恰讓他在槍杆上變化失去用武之地。

  畢竟,刀劍再快,也不如直接用手快。

  但在那一瞬間,敢於棄刀者,這世上有幾個?即使擒住了槍杆,能奪槍成功的,這世上又有幾個?

  若非武鬆,誰又能破掉這杆長槍?

  武鬆是打心底裏佩服這年輕人,而嶽飛也已把武鬆視為世外高人。

  所謂英雄相惜,盡在不言之中。

  得遇如此一位武學知己,武鬆既滿足了爭勝之心,又見識了長槍之妙,當下甚是高興。

  高興了,自然是要喝酒。

  可惜,嶽飛卻推辭了。

  “恕在下不敬,這杯中之物原本也是在下所好。不過之前曾因貪杯而誤傷了兄弟,從此就戒掉了此物。還望大師海涵。”

  平日裏,若是有人拒絕自己喝酒之邀,武鬆定會不爽。不過,今日聞聽此言,武鬆倒是對嶽飛又多了一份敬意。

  “嶽兄弟哪裏話,言出必行當是大丈夫所為。”武鬆道,“來日方長,他日必有舉杯暢飲之時。”

  “借大師之言,他日若能驅除韃虜,光複山河,嶽某定當和大師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好,一言為定。”武鬆道。

  酒沒喝成,但武鬆卻絲毫不覺得掃興。

  他索性拉著武鬆回到客棧,兩人秉燭夜談,交流起武功上的心得,更加覺得相見恨晚。

  這一談不要緊,說起師承,嶽飛方知武鬆居然也是周侗門下,又是一陣感歎。

  “如此說來,小弟應該稱大師一聲師兄才是。”嶽飛道。

  “使不得,使不得。”武鬆連忙道,“我隻是幸得他老人家指點,並未行師徒之禮,算不得他老人家的徒弟。”

  “誒,恩師生前雖未曾向小弟提及此事,但一日之師,也是師。”嶽飛道,“況且以大師的手段,足以配得上師兄之名。”

  武鬆本是爽直之人,見嶽飛言語真切,也不再謙讓。兩人遂以師兄弟相稱,又一時更覺親近投緣。

  亥言在旁邊聽著二人交談,心裏也是一陣感慨。

  這武都頭和周侗之交本是杜撰,沒有想卻憑此真和嶽飛成了同門弟子,這緣分還真是奇妙。

  不過,武鬆能認得這樣一位師弟,也是造化。要知道,這年輕人日後可是名垂青史,不世出的英雄。

  話說武鬆和嶽飛談得投緣,隻到天方破曉,才依依惜別。

  二人相約,待嶽飛於軍中安頓好之後,再到客棧來相敘。

  當武鬆再戰嶽飛時,汴京城已經被攻破了。

  自從受封之後,袁淳風的日子過得相當愜意。整日就是花天酒地,聲色犬馬。

  何栗讓他挑選六甲神兵,他就直接在那支所謂的“奇兵”裏胡亂選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也不管是些什麽無賴潑皮之徒。

  反正丁路怎麽說,他就怎麽做。

  不過,舒服的日子沒過幾日,就結束了。

  因為金兵攻勢愈來愈猛烈,尤其是在城南宣化門,有金兵一度登上了城樓,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

  何栗知道,不能再等了,官家也等不起了。

  閏十一月二十五,樞密院頒下將令,命袁淳風率六丁六甲神兵於宣化門出戰迎敵。

  出戰當日,袁淳風把那道士的行頭又穿戴整齊,提了一把長劍,率隊直奔宣化門而來。

  出發之前,按丁路所授,袁淳風對著一鍋顏料裝模作樣地做了一通法,然後讓他那些神兵塗於臉上,以敬鬼神。

  臨近臘月的汴京,不斷的冬雪並未澆滅金人的戰火,卻讓重圍之下的京城陷入更深的寒意和蕭瑟中。

  不過,今日卻有些不同。

  聽說神兵出戰,百姓皆聞風而出,擠在街道兩邊一睹神兵之威。

  袁淳風坐在四人抬的步輦之上,看著兩旁歡呼的百姓,恍惚間真有一步登天的感覺。

  何栗乘馬遠遠地跟在步輦之後。百姓的歡呼雀躍讓他感到一絲欣慰,或者說,這是一種暗示,暗示著神兵會凱旋而歸。

  盡管,他自己也並不知道,這神兵是否真能力挽狂瀾,老天是否會庇佑這個瀕危的王朝?

  袁淳風登上了城牆,上麵已經擺好了香案和各類供品。

  按照丁路的交代,袁淳風以親軍步軍司都指揮使的身份,將城牆上的守兵悉數撤下。不僅如此,他還命守兵後撤到距城門五十步之外,隻留自己的六甲神兵在城門口準備出擊。

  理由聽上去也是冠冕堂皇仙人作法,凡人不得觀看。否則凡人的不潔之氣衝撞了神明,道法就不靈了。

  唯一沒聽袁淳風命令的是張叔夜。

  身為資政殿學士、南道都總管,張叔夜斷然拒絕了袁淳風這個荒謬的命令,帶領其麾下的士卒堅守在甕城的城牆上。但也隻有數百人而已。

  在所有的勤王大軍中,張叔夜也是唯一一個成功抵達汴京的將領。

  這倒不是因為他比其他人更驍勇善戰,而是因為,在唐恪當初下令遣散各路勤王軍隊時,張叔夜雖然也被迫南撤,卻一直在整兵待戰。

  所以一接到官家的手劄,他就立刻起兵北援,才趕在金兵合圍之前趕到了汴京。

  可惜的是,雖然張叔夜對於這些荒謬的命令總是保持著足夠的警覺,但像他這樣的人還是太少了。

  撤下了城牆上的守兵,一場足以改變曆史的荒唐大戲終於上演了。

  袁淳風在城牆上裝模作樣,大作法事,無非就是又把丁路教的咒語念了幾遍。

  反正此時隻有丁路一人在旁邊,鬼知道他念的是甚。

  約莫半柱香的功夫,做足了戲的袁淳風收了神通,向著城門口高喊道“神明已到,天降神兵,六丁六甲列陣,出擊!”

  頓時,城門大開,那七千七百七十七名畫著花臉的神兵魚貫而出,嚎叫著殺向城外。

  完顏宗汗立於馬上,遠遠地看著宣化門打開了。他不禁露出了一絲獰笑。

  那夜來訪的那個神秘人果然沒有食言,猛攻宣化門數日,終於等來了此刻。

  為了此刻,完顏宗汗早就把麾下最精銳的兩個萬人隊調集在宣化門外。

  令旗一揮,鐵騎瞬間從兩側殺出。

  完顏宗汗還是高估了宋軍的這隊神兵,在金軍最精銳的鐵騎麵前,這群神兵和羔羊無異。

  這根本就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屠殺。

  不到半柱香的功夫,這七千餘神兵就潰不成軍,死傷過半。餘下的則拚命往城門口逃去。

  此時的城牆之上,除了甕城上值守的張叔夜麾下數百人之外,無一兵一卒。

  而城門內,被號令後撤的兵士隻聽得城外殺聲四起,哪裏想得到,那隻是神兵被屠殺的哀號。

  潰逃的神兵慌不擇路,相互擠撞踩踏,一時又倒下無數。

  逃得快已經跑到了城門口,但此時金軍的飛箭也已經到了。箭如雨下,大部分神兵們還沒來得跑過吊橋,就紛紛中箭倒地。

  一時間,吊橋之上堵滿了神兵的屍首,待城內士兵反應過來,想升起吊橋時卻根本拉不動絞索了。

  在甕城上的張叔夜早已下令士兵放箭,想射退金兵。但麵對蜂擁而至的金兵,幾百人所發之箭隻是杯水車薪。

  看著金兵已經衝上了吊橋,張叔夜不禁捶胸頓足,大叫了一聲“神棍誤國,天亡我也。”

  看著金兵如潮水般湧來,一直立在城頭的丁路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知道,宣化門一破,整個汴京也很快不保。狼入羊圈的後果,可想而知。

  此時的袁淳風完全懵了。他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幹了什麽。或者說,是丁路讓自己幹了什麽。

  “走吧,掌門大人。”丁路道,“此時不走,難道你還等著有人來擒你不成。”

  言罷,丁路拉著袁淳風,向汴京內城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