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鬆來也 第51章:和尚釣魚
作者:七郎不姓楊      更新:2021-04-29 21:12      字數:2344
  <b></b>一大早的茶樓裏,吳通判被殺的消息不脛而走。

  “聽說了嗎,通判吳大人昨夜死在城北的當鋪裏。”

  “可是,據說這吳通判是私通金國的奸細,所以死得蹊蹺啊。”

  “金國奸細?”

  “是啊,據說他死時身上還藏著和金國來往的密信呢。”

  “哎,我大宋有這樣的狗官,怕是……”

  “張大哥,可不敢瞎講,小心禍從口出。”

  “怕他作甚。聽說去年冬天,有個太學生擊鼓進諫要求誅殺六大國賊,官家起初不肯。結果你猜怎麽著?”

  “怎麽著?”

  “這太學生急了,直接在午門外大罵官家。”

  “人家是太學生,讀書人。有太祖當年聖訓,人家自然可以議論國事。你就是個賣布的,能比嗎?”

  “讀書人如何?能識文斷字,吟詩作對就不會賣國啦?這知書達理的人要是做起奸人來,怕是更厲害吧。”

  “好了,好了。還是喝茶吧。我的張大哥。”

  杭州城外,西湖東岸。

  此時,秋光正好,晴空萬裏,西湖裏遊船來往穿梭,不下數百舫。

  一條長約三丈的遊船卻泊在了岸邊。船頭坐了一人,頭戴鬥笠,手持魚竿。

  “你戴個鬥笠就當自己是漁翁了?”船艙裏,武鬆瞥了一眼那根沒有魚線的魚竿,“這小和尚,釣個魚也古怪得很。”

  “我這是學學薑太公,願者上鉤。”亥言並未回頭,“這辰時還沒到,你就非要喝酒,我這做小師弟的,不得給你弄兩條魚好佐酒嘛。”

  武鬆的確在喝酒,悶酒。

  雖然除掉了兩個奸賊,但武鬆心裏還是不痛快。

  武鬆鬱悶的是,接連兩次,讓金國王子從自己手裏走掉。但更鬱悶的是,自己卻一時奈何不了那個神箭手。

  “武都頭可是還在想那個箭手?”亥言猜到了武鬆的心思。

  “難道你有破解之法?”武鬆看著亥言的背脊道。

  “武學之道,我不是太懂。”亥言,“不過,此人快箭連出,無非是以攻其必救之法,讓你無暇他顧罷了。”

  “是這道理。可又奈何?”

  “我是想”亥言盯著自己手中的魚杆沉思了片刻,“既然如此,你不躲、不閃、不理會他的箭不就行了。”

  “你說的輕巧,即便是身披重甲,也難擋強弓硬弩,何況此人箭術如此了得。”

  “武都頭可還記得我曾說過的原息之力?”

  “原息之力?”

  “對啊,你忘了你曾單刀破重甲,一縱過山崖的事了?”

  “你的意思是,若我有那金鍾之力護身,就不用怕他的箭了?”武鬆心裏不禁一亮。

  “對。”

  “那我何時才能練不,覺醒出這金鍾之力?”

  “哎呀。有魚!”亥言突然手中魚竿一挑,一尾鯉魚頓時跳到了甲板上,撲騰個不停。

  “我這沒線沒鉤的魚竿都能釣魚,你又何必擔心這金鍾之力呢。”亥道一邊抓著魚,一邊道,“武都頭莫急,一切順其自然,自會水到渠成。”

  聽了亥言此話,武鬆也不再追問,端起酒杯又飲了一杯。

  一直以來,亥言的語裏多有不合常理之處,武鬆也已習慣。而且自己的武功確實屢有突破,就比如,昨夜出城時,自己攀越城牆又少用了一步,馭風之力似又長進了。

  “可惜,可惜。”亥言抓著魚看了半天,自言自語道。

  “可惜什麽?”

  “可惜柳娘子不在,吃不上烤魚了。”

  武鬆不由得瞪了他一眼。

  轉眼已過辰時,西湖上的遊船愈發多了起來。

  泛舟賞湖,遊人自醉。

  亥言收起了魚竿,摘掉了鬥笠,進了船艙。

  “武都頭,我想再進城一趟。”亥言道。

  “進城?為何?”武鬆心裏道,昨夜剛死了兩個朝廷命官,城內必然戒備森嚴,此時進城多有不便。

  “我想去把當鋪那塊玉佩贖回來。”

  “贖回玉佩,你這是”

  亥言神色漸漸嚴肅起來,“不瞞武都頭,我想回靈壇一趟,有些事情須向子玄師兄稟明。”

  “哦。”武鬆一時禁然有點失落,“是,你也該回去了。”

  “武都頭。”亥言又斟上了一杯酒,遞了過去,“今後你有何打算?”

  “不知道。”武鬆接過酒杯,卻沒喝,“雲遊四方,或者”

  “倘若武都頭不嫌棄,我們可相約再見。”

  “何時?何地?”

  亥言見武鬆有意,頓時一笑,“不瞞武都頭,我此去秦嶺太白山,隻需三日可達。而從靈壇再回凡間,則沒有限製,武都頭在哪,隻要約好時日,我都可前往。”

  “哦。”武鬆一時也沒了主意,茫然地看著酒杯。

  自己該去何處?自入世以來,武鬆似從來想過這個問題。

  自己又能去何處?

  “不急。”亥言見武鬆猶豫不定,也不便催促,“待我先進城拿回玉佩,我們再做計較。”

  亥言進城的確是去贖回玉佩。不過,他沒有告訴武鬆,他還去了一趟城東的孫記鐵匠鋪。

  『三尺秋火』對『一劍霜寒』,對上了暗語,亥言交給了鐵匠一紙短信,讓他速交柳如煙。

  信上寫著明日申時,十裏坡見。亥言。

  杭州距莫幹山有百餘裏之遙,不過飛鴿傳書,兩個時辰也到了。

  接到亥言來信時,柳如煙剛好也有下山的打算。

  自從大鬧知府府衙,劫了府庫,柳如煙一直派人打探著杭州城內的消息,以防官軍來襲。

  官府那邊倒是沒什麽消息,卻傳來了通判吳化成和都監黃炳路被殺的消息。

  柳如煙得到的信息顯然非坊間傳言可比。黃炳路死於刀下,吳化成則死於利箭,而箭簇乃是金人慣用的六寸長頭。

  柳如煙早知吳化成和金人暗通款曲,而吳化成卻深夜死於金人箭下,其中必有隱情。

  “莫非又和亥明大師有關?”柳如煙唯一能想到的人就是武鬆。

  東明山一別,柳如煙一直對武鬆不肯上山入夥而耿耿於懷。

  她本以為武鬆是不願多問俗事,但如果吳化成之死又和武鬆有關,說明武鬆果然是行俠之心未改。

  如今亥言捎信相約,正好可以一問究竟。倘若武鬆果真還一直在追查金人下落,那柳如煙也正好有一事相托。

  “小姐,又有飛鴿傳書到了。”門外傳來了翠荷的聲音。

  “今日是什麽日子?這已經是第三封了。”柳如煙暗自納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