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鬆來也 第40章:夜宴(上)
作者:七郎不姓楊      更新:2021-04-29 21:11      字數:2436
  <b></b>知府府衙內宅,中庭之中,張燈結彩,筵席大開。

  居南之首自然是主桌,其餘各桌自此分左右兩翼排開,再合圍成一個圓形。當中留出一塊約三四丈見方的空地,正是留給歌舞雜耍的舞台。

  主桌之上,當日的壽星李餘氏一身大紅綿緞對襟大袖,朝天髻間珠釵閃亮,端坐椅上,滿麵春風。李夢權自然是居右而伴,也是笑意滿臉。

  但居首席者卻另有其人。

  此人正是兩浙路漕司轉運使王思端。此番特地從真州而來賀壽,自然也是李夢權巴結這位“財神爺”的大好機會。

  主桌之上的皆是上賓,袁淳風也在其中。

  除了袁淳風,這桌的賓客,不是杭州官府的文武要員,就是當地有功名在身的名門望族。

  能坐在這一桌的,袁淳風是唯一一個江湖人物,自是一份榮耀。

  可袁淳風雖然臉上陪著笑,卻如芒在背。因為,丁路丁護法一直就站在他身後。

  昨日孤山一戰,袁淳風知道自己又神功附體,但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而今日赴宴,又不知道這丁路究竟意欲何為,心裏更加惶恐。

  “他要是讓我殺知府大人呢?”袁淳風腦子裏突然冒出了這個奇怪的想法,不由得自己倒吸一口涼氣。

  本是滿桌的玉盞銀盤,美酒佳肴,可袁淳風卻吃得心神不寧,索然無味。

  “久聞袁掌門威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袁淳風正在走神,一旁有人舉起了酒杯。

  敬酒之人正是駐泊在城外的神衛軍統領,右廂都指揮使陳道前。知府大人設宴,他這位此地的最高武官自然是座上賓。

  “豈敢、豈敢。”袁淳風連忙舉杯回禮,“將軍才是威名遠揚,在下真是三生有幸。”

  陳道前以懷化大將軍出任右廂都指揮使,官居三品,手握重兵,本該是這場夜宴中最顯赫之人。

  不過,大宋自開國以來,就重文抑武,文武官員的地位極為懸殊。莫說是李夢權是四品知府,就算一名從五品的通判也比三品的武官高過一頭。

  所以,陳道臨自己倒也知趣,雖坐在主桌之上,卻是謙遜有加,對同桌之人無半點官威。

  陳道臨的出現倒是讓丁路有些意外。

  元道門在杭州樹大根深,和官府各方勢力皆有深交,但和這駐泊而來的禁軍卻是少有往來,也知之甚少。這位指揮使大人究意是什麽來路?丁路更是一無所知。

  有人來得意外,而有人沒來也讓丁路有些意外。這個人就是通判吳化成。

  身為杭州府排名次席的官員,吳通判居然沒來賀壽,這似乎也坐實了他和知府大人不合的傳聞。

  以丁路對吳化成的了解,此人一向是個城府頗深的笑麵虎,如果不是遇到什麽要緊之事,他斷不會公開和知府大人撕破臉皮。

  究竟是什麽事讓這位吳通判如此行事呢?丁路一時也想不出個究竟。

  丁路想知道的,柳如煙也想知道。

  在看到賀壽賓客名冊時,都指揮使大人的名字就讓柳如煙眉頭一皺。

  又是禁軍,自己尚未摸清底細的禁軍。

  其實來賀壽之前,柳如煙就一直讓人在打探這位陳指揮使的底細,但所獲甚少。

  陳道前的履曆很簡單,其祖父曾官至尚書右仆射,所以得恩蔭入仕,一直就在禁軍中任職。

  駐泊到杭州一月以來,陳道前一直就隨大軍駐紮在城外,隻進過兩次城。

  一次是剛來時例行公事,到知府府衙交接公文,另一次就是此番前來賀壽。

  而且兩次入城,陳道前既沒去過勾欄瓦肆,更沒去過青樓酒館,每次所帶也隻有親隨兩人

  此人簡單、低調得簡直讓人索然無味。

  但越是如此,越是讓柳如煙感覺,這位陳道前大人可能並不簡單。

  至於通判吳化成,柳如煙早就知道他和金人有往來,也知道他已連續數日閉門謝客,頗有些古怪。

  但今日為何缺度壽宴,也不得而知。

  該來的沒來,這讓柳如煙隱約覺察到一絲不安。但如今箭在弦上,已是不得不發。且不管怎麽說,今日宴上已幾乎聚齊了杭州上下所有達官顯貴,機會難得。

  這場夜宴的重頭戲,該上演了。

  一眾伶人飄然而至,落於四席中央。為首的正是柳如煙。

  柳如煙一襲白色羅裙,外綴輕紗,麵蒙白紗,隻見得眉黛如畫,明眸似水,卻已是宛若仙子,顧盼生姿。

  其餘八名舞妓則一清色粉色褶裙,臂挽繪花紗羅披帛,眾星捧月般圍住柳如煙,恰如荷花綻放,更顯柳如煙雅潔之姿。

  管弦聲起,裙衣流動。

  隻見皓臂纖指,似雪藕春筍,裙擺翩翩,又如荷蓮扶風。正是一曲碧水風荷之舞。

  在座之人,都從未見過柳如煙,更沒見過她的舞姿。如今這名動杭州的美人起舞,眾賓客紛紛停杯擲箸,屏息而觀。

  柳如煙本就生得亭亭玉立,加上習得一身武功,身段婀娜之中更顯狡捷輕靈。婆娑起舞,舉手投足間爽利而不失嫵媚,輕柔中尤見鏗鏘。

  比那平常的舞姬更多了一份別樣的風情。

  一曲舞罷,擊節喝彩聲四起。李夢權也輕捋胡須,頻頻點頭。

  舞妓退下,柳如煙卻依然留在原地。

  此時,隻見翠荷上前,先麵向主桌欠身行禮報了個萬福,接著道“今日是老夫人大壽之喜,我家小姐還特意新譜了一曲《拂霓裳?樂秋天》,獻於老夫人。”

  柳如煙還要獻歌。

  在座的賓客頓時喜出望外。其中有不少文人雅士,早就聽聞這柳家娘子在詩詞自有一番造詣,今日要唱元獻公晏殊大人之作,更是期待。

  管弦又起。

  柳如煙朱唇輕啟,如鶯啼之聲劃破夜空。

  『樂秋天。晚荷花綴露珠圓。風日好,數行新雁貼寒煙。銀簧調脆管,瓊柱撥清弦。捧觥船。一聲聲、齊唱太平年。』

  在座之人,多是飽讀詩書之士,一聽之下果然是晏殊大人的那首“樂秋天”。而在柳如煙新譜曲調之下,再配上此時此景,聲如天籟,意境正合。

  上闋唱罷,柳如煙稍作調息,待樂聲延綿,鼓板擊節,再啟朱唇。

  『人生百歲,功利易、孝忠難。國難至,剩三家奴苟且官。邊關催戰鼓,歡宴醉江南。歎偷安。待何時、提劍斬樓蘭。』

  曲調悠揚依舊,卻多了幾分錚錚之氣。而在座的賓客方才還沉醉曲中,此時皆麵色大變,驚愕不已。

  因為,自“人生百歲”之後,柳如煙唱的就已不再是原作中下闋之詞。而是她自己填的新詞。

  待唱到“提劍斬樓蘭”,柳如煙已是目露寒光。

  四座皆驚,卻一時鴉雀無聲,死一般的沉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