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朱棣繼位
作者:武渣      更新:2021-04-28 17:05      字數:2470
  朱元璋回到京城後,就覺得自己的精力更加不複以往了。

  可能也是一場耗時將近一年的巡視,耗盡了朱元璋的心力,他本身的身體也是大不如以前。

  所以朱元璋開始慢慢籌劃起內禪的事,畢竟朱棣年齡也夠了,而且能力很強,這一年監國的時候,做的事也都挺合朱元璋的心思的。

  若是現在的繼承人還是之前的朱允炆,恐怕朱元璋還會不放心,可是朱棣的能力相比朱標都不相上下,更別說朱棣在軍事上還能壓住朱標一頭。

  這樣的情況,朱元璋都不用再操心功臣們的事了,這點小事,朱棣自己就能處理好了。

  朱元璋現在留下來的班底要說也都是精明強幹之人,可是朱元璋卻覺得,朱棣手下的這批人已經和他留下的這批大臣們平分秋色了。

  這樣的識人之能,也讓朱元璋感到很是滿意。

  朱元璋也不希望在自己父子之間出現什麽因為權力產生的矛盾,鬧出來一樁皇室的醜聞。

  這對大明江山的傳承是極為不利的。

  於是,等到洪武二十八年後,朱元璋就避居在皇城中新修的一處別院,朝中大小事務全部交給了朱棣處理。

  這事也就宣布著朱元璋徹底交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雖然國號還是洪武,但實際上已經步入了朱棣的時代了。

  朱元璋蹲在這處別院,已經和朱棣提過兩次內禪的事了,這次朱棣又來找他,他依舊提了一次。

  朱棣終於明白,朱元璋是鐵了心想要把權力交給他了。

  畢竟,事不過三。

  朱棣也就勉強接受了朱元璋的內禪,低調的舉辦了自己的登基大典。

  不過這次朱棣來找朱元璋還是有另外一件事想要說的。

  “父皇,兒臣有些不願將都城遷至洛陽了,思前想後覺得北平是個不錯的地方。”

  朱棣這麽說其實也是出於對北方邊境的擔憂,畢竟蒙古人雖然表麵臣服了,可是這兩年來可從來沒有消停過。

  朱棣手底下的那幫子武將,幾乎是天天都要出塞巡邊,以防一個不注意蒙古人就又打進來了。

  同時,也是因為朱棣有些懷念在北平的生活了,相比較於南京和不知道現在什麽樣的洛陽,他還是更中意北平。

  朱元璋抬眼看了看他,反問道。

  “那你遷都北平後,南方怎麽辦?洛陽還能做到南北兼顧,到了北平,南方豈不是就丟下了?”

  朱棣脫口而出道。

  “南京可作為陪都!”

  “那你派誰來坐鎮呢?”

  朱棣沉默了,他也不知道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該派誰來南京坐鎮。

  江南畢竟是財賦重地,若是派官員,恐怕並不能完全掌握這裏的情況。

  可是派勳貴,更不可能了,這不是什麽信任度的問題,一旦將將領放在這樣的地方,南方又沒什麽戰事,要不了幾年打仗的功夫恐怕就要被荒廢了。

  說不定還要和當地的士紳們糾結在一起。

  至於宗室子弟,更不可能,捫心自問,他朱棣敢在南邊放上幾名藩王嗎?

  借著江南的財賦和人才,說不定這些人就會生起什麽別樣的心思。

  可若是就這樣放著北平不管,也不是一回事,畢竟北平的地勢太過險要,又緊挨著蒙古人。

  一旦在北平的軍將們有了反意,聯合蒙古人南下,恐怕朝廷就要遭重了,甚至會動搖根基。

  因為大明的精銳士兵幾乎都在北方九邊一帶,這樣龐大的軍事力量,是更不可能安心的交給其他人的,甚至比南方的財賦更為緊要。

  朱棣也不清楚洛陽究竟能不能承擔遙控南北的重任,若是做不到,大明朝以後豈不是既無軍事,又無財賦?

  相較之下,遷都北平至少能保證皇帝手裏捏著一堆精兵強將!

  朱元璋看著沉默的朱棣搖了搖頭,語重心長的說道。

  “你呀,有時候還是想的少了點,不妨就這事和你女婿討論一下吧。”

  朱棣默默的點了點頭,如今他當了皇帝,何秋成為駙馬,他反而不好重用何秋了。

  隻是讓何秋擔任了一個閑職,在宗人府掛著名,何秋到也很是樂意,每天打卡上班,然後就把時間用來教導學生們了。

  朱棣來到何秋的宅院,何秋已經得到消息匆匆趕出來迎接了。

  “陛下此次前來,不知有何要事?”

  何秋心裏也有些好奇,畢竟自從朱棣登基之後,這段時間都是在忙著處理朝中大小事務,按理說不應該來找他的。

  朱棣進了院子才說道。

  “朕沒事就不能來找你聊天了?”

  何秋的臉上寫著滿滿的不信,他從來不覺得朱棣是個沒事會找人閑聊的人,這些年他算是看透朱棣這人了。

  等到兩人在書房坐定後,朱棣緩緩的向何秋說出了之前他和朱元璋說的事。

  何秋感覺有些好笑,你要有這想法,之前準備重修洛陽城的時候,就應該提出來啊,現在洛陽城都修好了,就等著朱元璋去世後,遷都洛陽了,你又來這麽一出。

  這事嫌大明的錢多的燒得慌了嗎?

  不過何秋倒沒跟朱棣說這樣的小問題,隻是反問道。

  “陛下可知北方的糧食現在一年能有多少?”

  朱棣遲疑的搖了搖頭,真要他現在說出來個準數,他是不行的。

  何秋簡單的說道。

  “整個北方和南方的糧食產出比大致為三比七,一旦陛下決意遷都北平,可曾想過滿朝王公們的吃喝拉撒從哪來?”

  “漕運運過去嗎?那大運河就要不堪重負了!更何況大運河一旦必須要連年不休,淮河就沒有辦法在治理了。”

  朱棣有些沉鬱的說道。

  “這些事,朕也明白,可是北方邊患實在不能小覷,若朝廷不坐鎮北方,朕心中終究有些不放心。”

  “更何況,雖然國朝已經享國二十餘年了,可是南北之間的文教差異依舊太大,若是遷都北平,應當歸能夠稍微改善下雙方的學子之間的比例吧?”

  “大明終究是天下的大明,而非南方的大明!”

  何秋繼續反問道。

  “那洛陽就不是北方了嗎?若是遷都洛陽,就不能改善南北雙方士子的比例了嗎?”

  看到朱棣被自己也得說不出話來,何秋語重心長的說道。

  “若是陛下真有此心,其實也簡單,將河南作為根基之地,大力修建水利,仿照漢室關中本位的製度,從河南到河北,逐步加大對整個北方的投入,減輕南北之間的經濟差異。”

  “若是能做到這些,未來大明的學風、文教才能慢慢達到平衡,否則,單單指望如今的南北榜和遷都北平是做不到這點的。”

  朱棣若有所思,沉吟片刻,終於像是脫了一層枷鎖一樣,猛地睜開雙眼。

  “是了,之前朕還是太過拘泥了,隻要能將北方的元氣慢慢恢複,南北之爭算不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