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改革諸策
作者:武渣      更新:2021-03-19 21:10      字數:2444
  隻是,這裏麵還缺少一個關鍵,究竟是誰在幫著呂氏,聯係外朝的臣子們呢?

  呂氏居於深宮之中,常年不露麵,必然需要一個能在外奔走的心腹,和百官聯係,這個人會是誰呢?

  何秋心中慢慢猜測著,他覺得大概率會是呂氏的親族,畢竟這麽大的事,若不是親族,恐怕不夠保密。

  而且至今沒有聽說呂氏的親族有出來做官的,這樣的平民替她來回奔走也會非常隱秘,沒有人會關注一個平頭百姓的動向。

  這背後真的無人指使麽?何秋不敢肯定。

  如果說這一切都是呂氏的謀劃,那也太高看這個女人了。

  從他教導出來的朱允炆身上就能看出呂氏的淺薄,她是決計想不出這麽老謀深算的東西,編織出這麽一張大網的。

  恐怕這背後另外有人在推動這些事情,錦衣衛的吳華被利用了,利用他的權力欲。

  晉王更是個蠢貨,從頭到尾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呂氏也可能不過是別人手中高級一點的棋子,最重要的身份也就是朱允炆的母親。

  若是這背後確實有文臣推動,他們是不可能推朱允熥上位的,朱允炆對他們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有呂本的關係,又因為朱允熥的出身,還有朱允炆的年齡,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官集團正需要的。

  是個人都知道,年幼的君王很好操控,就是不直接控製他,也很容易就能左右他的想法。

  以朱元璋的年紀,若是太子一死,換成朱允炆當皇帝,這群從科舉場上殺出來的,宦海沉浮數十年的文臣,玩他就跟糊弄傻子一樣簡單。

  不過最後何秋想想,他也沒什麽必要追究到底,畢竟朱標又不是他的嶽父,朱棣才是。

  如果按道理來講,何秋其實更應該高興才對。

  如今的這些想法也不過是出於對太子朱標的同情,如果不是他橫插一杠子,可能朱標還會多活幾年,最後病逝,而非像如今這般,被人謀害。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補償心理,何秋才會在一開始去幫著藍玉和常茂,想要揭開太子之死背後的真相。

  可是隨著這個真相越來越近,何秋看到的人越來越多,他有些猶豫了。

  這麽多陰私之事,甚至牽扯朝中不少大佬,如果何秋真的把它翻個遍,恐怕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何秋也隻能暫且把這些事全部埋在心底,可能等到未來朱棣上台,才會一步步揭開。

  到了那時,朱棣打著替兄長報仇的名號,應該也能剛好清洗一批不聽話的朝臣們。

  太子之死案件的動蕩已經慢慢開始平息了,雖然朱元璋還在抓人,但是朝廷的主要目標已經放在了全麵推行的改革之上。

  這天何秋在教導皇孫們的時候,朱允炆突然站起來問道。

  “先生,聽皇祖父說改革已開始還是你和他提的,可是最近這麽多官紳都在反對這些改革,以至於朝廷動蕩,你覺得是因為改革的錯嗎?”

  朱允炆的話非常尖銳,就差指著何秋的鼻子罵,你提出來的東西是現在朝政動蕩的根源,何秋是一個禍國之臣了。

  朱高煦麵帶怒容,想要和朱允炆爭論,被黑區用眼神製止了。

  何秋看著麵帶得色的朱允炆,摸了摸下巴的胡茬說道。

  “唔,這個要看殿下你怎麽看了。我當初提出改革,說要推行一條鞭法,官紳一體化納糧,也沒想到會引起陛下的重視,本來還以為這樣的策略不會得到陛下的欣賞呢。”

  “既然現在殿下這麽問了,覺得改革引起了朝中動蕩,那我也先問殿下,朝中大臣們是怎麽看待這些改革策略的?”

  何秋這麽一問,還真的把朱允炆問倒了,他也沒有真的仔細觀察過群臣的奏章。

  不過是有人一直在他耳邊說改革不好,現在麵對何秋的問話,他也不能不懂裝懂,還是老老實實的搖了搖頭。

  何秋看到朱允炆的反應,有些覺得好笑,連群臣們為何反對,如何反對都不知道,就拿這個話題來問自己,朱允炆有些單純了。

  何秋起身看了一眼周圍的皇孫們,招呼著他們一起到院子中去,席地而坐,展開討論。

  何秋先拋出一個話題。

  “諸位皇孫,你們覺得此前的曆朝曆代都是因為什麽亡國的?”

  皇孫們聽到這個話題,就來勁了,七嘴八舌的討論了起來。

  秦亡於峻法,漢亡於外戚,唐亡於藩鎮和宦官,宋亡於政爭等等,零零散散的說了七八條。

  何秋笑眯眯的說道。

  “你們說的都對,但也都不對。”

  “秦亡於峻法的話,漢就不會承秦製了,秦完全是因為六國人心不定,各國貴族皆有異心,而秦對百姓嚴厲,又再滅六國時對這些貴族實行了優待,導致他們手中還有很多力量。”

  “再加上始皇帝一生推行諸多工程,征發徭役過度,百姓民不聊生。”

  “至於後麵的諸多王朝可以統一歸納為亡於土地兼並。”

  朱高熾兄弟兩人對何秋的這番話已經是見怪不怪了,之前在北平的時候,何秋就這麽教導過他們。

  朱允炆則是極為好奇的問道。

  “為何如此說呢?”

  何秋簡單的分析道。

  “西漢亡於王莽,可是王莽上位之時,天下數萬書生一起上書,期待他能變法,一革弊政。”

  “當時的弊政到底是什麽?簡單地說就是漢書裏說的‘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普通百姓已經活不下去了,所以當時的有識之士公推王莽上位,可惜最後王莽也沒能改變這個局麵。”

  “等到漢世祖平定天下,他一路上對各路豪強妥協甚多,故而之前漢室存在的土地兼並問題並未解決,反而讓這些豪族的實力更為龐大。”

  “隻是因為戰亂,一開始的時候人口比之之前少了很多,百姓也還能過得下去。到了漢末三國之時,縱然朝堂上有黨錮之禍,可是動搖大漢根本的還是黃巾,數百萬百姓活不下去,打出旗號,反了大漢。”

  “其後各家王朝之所以滅亡,也大多可以歸咎到土地兼並上,一言以蔽之就是小民生存無望,對王朝心生怨望,王朝的存在根基被動搖了。”

  朱允炆聽的有些入迷,“那先生你所講的改革就能杜絕這個現象嗎?”

  何秋果斷的搖了搖頭。“當然不能,我這最多是緩解土地兼並,也隻是治標的手段,至於治本,我做不到。

  甚至說隻要人有私心,就一定做不到,畢竟人人都是渴望富貴的,富貴之後,就會想著讓這樣的富貴延綿子孫。”

  朱允炆就更為疑惑了,“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徐徐圖之不一樣挺好的?”

  何秋對朱允炆的這種想法感到十分驚奇,你這水平還是大明的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