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改革之策
作者:武渣      更新:2021-03-19 21:09      字數:2331
  朱棣讓手下把院子裏收拾幹淨,又把他們全打發到外麵看著。整個院子就隻剩朱棣、朱標和何秋三人。

  朱標這才開口,神色肅穆,“孤在這裏先代我大明子民拜謝先生活命之恩。”

  言罷,起身對著何秋長長一揖,朱棣和何秋攔都攔不住。

  “何至於此,何至於此。”何秋手足無措。

  朱標認真的說道,“先生所獻良種畝產數十石,而且兩種良種都不挑地,百姓豐年能多些糧食,荒年更能借此活命,如此大德,豈能不拜?”

  何秋看著眼前這個麵相略顯憨厚的太子,有些感動,雖然自己是在朱棣這邊的,但朱標的這種君子之風確實震撼到他了。

  雖然有心解釋就算沒有自己以後也會傳入中國,但何秋仔細想想,從自己的簽到係統弄出來的這些種苗也是後世的成熟版,而且若是晚上百年,又不知天下要多死多少人,最後還是沉默了。

  一旁的朱棣看著朱標的動作,他也很想像朱標這樣,代天下黎民謝何秋,可惜沒有這個資格啊。

  朱標行完大禮,又認真的向何秋問道:“我聽父皇說,何先生對天下弊政有所了解,可否替我釋疑。”

  朱棣也是期待的看著何秋,要知道之前何秋從來沒向他說過這些,若不知道這次來京城,可能是打開了什麽心結,他也不知道何秋心中還有這麽多想法。

  何秋斟酌了一會兒,畢竟麵前的這兩個都不是什麽普通人,自己說的話可能會影響到以後的千萬人的性命。

  思索完了,何秋緩緩開口發問:“敢問兩位殿下,在你們看來,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什麽?”

  朱標試探著開口,“輕徭薄賦?”

  朱棣苦思一會兒,“錢糧。”

  何秋先是點點頭,又搖了搖頭,“在我看來,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財和人。”

  “簡單分類就是錢糧和人才,有了錢糧,朝廷說話才能有底氣,能發出一係列政策,否則可能就是政令不出京城,更妄論治理天下了。”

  “有了人才,才能把朝廷的善政落實到位,否則朝廷製定好的政策,在下麵執行的時候就會完全走樣了。”

  朱標疑惑道,“可是這天下田稅和口賦都是有數的,就是把鹽鐵專賣算上,一年也不過錢糧千萬,這總是會夠用的吧?”

  “若是不修建水利,不賑災平亂那自然是夠的。”

  何秋複而又說,“敢問殿下可知,南宋是憑什麽以東南之地擋住蒙古幾十年的?”

  “這……確實不知。”

  朱標和朱棣紛紛搖頭。

  “商稅和海關。”

  “南宋商稅比本朝高出許多,又有海上貿易的稅賦,南宋初年,市舶司就能歲入一百五十多萬緡,一百五十多萬兩白銀,現在朝廷一年都沒有這麽多白銀吧?”

  朱標兩人齊齊倒吸一口涼氣,現在朝廷歲入的白銀確實還沒這個多。

  “至於人才,想來兩位殿下也知道世上有多少貪官汙吏了,能官幹吏太少,很多清官又不通庶務,往往隻是個人私德不錯而已,能力甚至比不上一些貪官。”

  “指望這些人治國,百姓豐年也會活不下去啊,更別說地方上還有豪強魚肉百姓,再和貪官攪和在一起,為亂地方。”

  何秋說到這忍不住歎了口氣,中國古代的百姓慘啊,不用大的天災人禍,隻一個小吏就能把他們弄得家破人亡。

  這種現象也就是在新中國建立起來後才慢慢消失,不過如今嗎,不說也罷。

  “所以這財和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相輔相成。”

  “如果殿下想問我治國之策,那我建議殿下,先開海禁,重訂商稅,收到錢糧之後進行軍製改革,攬了兵權以後,進行科舉改革和吏員改革,等到這兩項改革完了,再行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等大政。”

  朱標聽的一驚,“科舉改革?”

  何秋眼神看向遠方,“是啊,科舉改革,現在的科舉選出來的大都是群五穀不分的人,也就隻會死讀書了,被地方上的豪強和滑吏玩弄於股掌之間。”

  “這樣的人,是殿下心目中合適的治國人選嗎?所謂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隻有這樣出來的人才不會是‘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廢物。”

  “自然,在改革後肯定也會有貪官,但總歸會比現在好些。”

  朱標想到給自己講學的先生們,不得不承認何秋說的有一定道理。

  朱棣更好奇何秋的全盤規劃,忍不住開口問道。“先生能否向我們解釋下你的這些改革細則,光聽個名字,我們也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麽。”

  何秋看著兩人充滿求知欲的眼神,倒有些尬住了,糟糕,裝逼裝過頭了。有些東西自己也隻是聽了個名字,真正具體的措施自己哪知道啊,而且時代不一樣,能不能實施還是兩說呢。

  但這玩意又沒法回避,隻能幹咳了兩聲,硬著頭皮給兩人解釋了。

  “這開海禁最好理解,在天津、杭州、廣州等地設立市舶司,一般的貨物少收稅,貴重的貨物諸如香料、寶石等奢侈品課以重稅,至於具體的稅率可交由戶部的天官來定。”

  “輔以新的商稅,項目要清晰,不能給官員上下其手的機會。”

  “但可以收的狠一點,要知道隻要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商人就會去經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他們就敢於冒險;若是有百分之百的利潤,這些人就敢踐踏法律。”

  何秋賣弄起《資本論》中的知識,這話讓朱棣兩人聽的心悅誠服,此言大善啊。

  商人不就是這樣的人嗎,自漢武帝後,哪朝哪代不實行鹽鐵專賣,可是什麽時候會缺私鹽販子,還不是因為暴利啊。

  至於軍製改革,何秋懂得不多,隻是淺淺的談了下,要讓大明的軍隊變成有製之兵,使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亦可一戰。

  設立軍校,增強京營和五軍都督府的實力,中基層軍官升職的時候統統到軍校培訓,皇帝親任山長,各家名將當老師。

  設立參謀部,改革練兵製度等等,何秋也隻是說了個大略,但僅僅是這麽個大略,也使得朱標兩人心動不已。

  若真能做到這一步,大明哪裏還會懼怕地方叛亂。不過在何秋心裏,想要做到這點,可能隻有等火槍兵成建製出現才行。

  因為火槍兵成軍最快,戰術相對簡單,而且軍隊實力主要是看武器。何秋心裏念叨,罪過罪過,自己又唯武器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