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
作者:沈翔康      更新:2021-03-18 17:49      字數:4961
  姑蘇城西門外,距離太湖不遠處有座山峰,當地人稱之玄夢山。此山形似一睡枕,相傳九天玄女娘娘曾在此憩息,當年玄女娘娘一覺醒來,起身時遺落下一隻玉枕。此玉枕沐天地之精華,此後日長夜大,曆經不知多少年,竟化為一座山峰,玄夢山由此得名。

  時值公元一九五八年,春分已過,清明將至。

  話說這一日,玄夢山上慈濟寺的方丈海深和尚,大清早與徒弟走出山門。師徒倆下山後,一路化緣一路遭人白眼。你道為何?隻因一般化緣和尚,大抵手托一缽,化一頓齋飯而已。而這師徒倆卻是募百家米的,各人肩上搭一條褡褳,欲上這家求一升,去那家求半升。殊不知現今糧米金貴,連種田人也短糧,人人自顧不暇之時,誰有閑心施舍?聽得和尚又來村裏討米,便家家掩了門。

  世態炎涼,佛也無奈。要說慈濟寺從前也曾香火鼎盛,山下還有百多畝廟產。土改時那些田都分給了翻身農民,寺裏少了平時的田租收入,再加上香火日衰,不出幾年功夫,寺院逐漸破敗。

  眾僧禁不住有一頓沒一頓,有落腳去處的僧人,先後下山回俗去了。現今除了方丈海深和尚,寺裏還剩下三個僧人,其中二個一旦離開寺院,便無棲身之地,且又年邁多病,已下不了山。另一個是此時海深和尚跟前的徒弟,他是寺裏年紀最輕的,眾人皆呼他三和尚。

  三和尚倒是有落腳去處的,他的家就在寺院山腳下,不僅父母俱在,而且還有二個哥哥,而他卻偏偏不肯回家。他跪在海深和尚麵前發過誓:“恩師在寺一日,我便守著恩師一日。恩師哪一日升天了,我自會下山去。”三和尚對海深和尚如此孝心,其中也是有緣由的。

  原來三和尚生於一戶苦人家,自小體弱多病,父母視他為累贅。他五歲那年一病不起,連著昏睡幾日,粒米未進。父母見他氣如遊絲,隻當已赴黃泉路,於是一領破席裹了,把他抱上山去,想趁落日之前埋了。

  誰知海深和尚那日正好步出寺院,看見一對夫妻哭哭啼啼,一邊正在刨坑,欲掩埋破席裏裹著的小孩。海深和尚心生憐憫,想上前去超度一番,當他俯身掀開破席時,手正好觸到孩子的鼻孔,覺察到孩子尚有一絲微弱氣息,於是連呼罪孽,張開雙臂阻攔刨坑。

  那對夫妻見海深和尚阻攔,於是哭著向他解釋:“大和尚慈悲,我們心領了。隻是孩子已上黃泉路,再無回頭,早個時辰與晚個時辰都一樣。”海深和尚見這對夫妻如此愚鈍,知道一時勸不回頭,於是說:“我佛慈悲!且讓我救一救這孩子,倘若真無回天之力,便知會你們來埋了。”話畢不由分說,抱起孩子急步往寺裏去。

  海深和尚把孩子抱進自己的禪房,親自熬了一劑湯藥,撬開孩子的牙關,把湯藥小心灌進去。寺裏僧人也來相幫,還有僧人在殿內誦經拜佛,祈求菩薩保佑這孩子。

  眾僧熬了整整一夜,那孩子竟然吐出一口氣,睜開眼珠子回魂了。寺裏僧人個個稱奇,海深和尚這時鬆了口氣,吩咐手下僧人,每天輪流守護孩子,喂湯喂藥小心侍候。

  那孩子在寺裏將息了月半,漸漸麵色紅潤,同其他孩童一樣能跑會跳,海深和尚於是讓人去告知他父母。那對夫婦來到寺裏,謝過海深和尚的救命之恩,然後把孩子領下了山。

  誰知才過了七天,那孩子偷偷來到了寺裏,廝混在僧人中間,趕也趕不走。海深和尚生怕他父母擔心,連夜派人下山去告訴他父母,讓他們來把孩子領回家。

  等那對夫妻進寺後,孩子卻躲進了海深和尚的禪房裏,百般不肯隨自己父母回家。海深和尚見這般情形,不由歎道:“善哉!此童與我寺有緣。隻是年紀尚幼,還出不得家,這叫如何是好?”

  那對夫妻見自己孩子不肯回家,又聽海深和尚這般說話,於是回老和尚的話:“孩兒的命是大和尚給的,如果他真的與佛有緣,那也是大好事,悉聽大和尚安排便是。”海深和尚沉吟半晌,說道:“也罷,讓他暫且留下,哪日想著回家了,再送他下山。”

  孩子就這樣留在了寺院裏,他再也不想回家。等到他漸漸長大了,海深和尚親自教他識字習文,又教他誦經做功課。因為他在家裏排行老三,僧人都呼他三和尚,連香客也這般喚他。等到正式剃度那天,海深和尚說:“你自幼就有法號,不再另起了,就這樣叫下去吧。”這就是三和尚的身世,也是方圓幾百裏,眾人傳了二十多年的故事。

  三和尚攙扶著自己的恩師,連走了幾個村子,一粒米未曾募得。心想世上人心難測,來寺裏求佛時,恨不得抱住佛腳不放,今日寺裏方丈親自下山化緣,卻個個裝聾作啞,人人視而不見。他心裏忿忿不平,不由口出怨言。

  海深和尚頭一回下山募米,一路上察言觀色,已知世間幾分冷暖,聽徒弟口出怨言,連忙喝住他,諄諄告誡說:“你切莫心生埋怨,更不能口出誑語。如今百姓也有難,你我前去化緣,是給百姓難上添難。出家人萬萬不可勢利,再說世間萬物總有個緣,由不得你想什麽就得什麽。”三和尚聽恩師教訓,細想全是道理,於是連忙緘口,不敢再有埋怨。

  師徒二人口幹舌燥又兼饑腸轆轆,這當兒來到了一個村子。師徒倆走上一座石橋,海深和尚在橋上稍稍歇息,扶著橋欄向村子眺望。

  但見橋下這條河,引太湖之水環繞整個村子,村子裏約莫百來戶人家,房舍大多倚河而建。抬眼望去盡是粉牆黛瓦,高低不一的馬頭牆,每家門戶的大門外,還安一扇闥門,是傳統的吳地民居樣貌,雖然大多已斑斑駁駁,粉牆剝落處青磚裸露,還有幾戶已成頹勢。此時午飯時分將至,家家煙囪炊煙嫋嫋,整個村落十分安靜。

  海深和尚在橋上佇足片刻,然後問自己徒弟說:“這是什麽地方?”三和尚連忙舉手指點,說道:“這兒是黃棣村,南麵是蔣墩村,朝北一直走,便是光福鎮。”

  海深和尚聽聞後微微點頭,這時候有一對燕子飛來,落在了橋欄上,與海深和尚隻隔尺把遠,朝他啾啾鳴叫不休。海深和尚聽見燕子啾鳴聲,隨即雙手合十,隻見他微閉雙目,嘴裏也輕聲喃語,似與燕子對言狀。三和尚在旁暗暗稱奇,隻知道老和尚佛學精深,想不到他還通鳥語。

  俄頃,燕子撲楞雙翅,飛向一處宅院,雙雙穿過一扇闥門,飛進一戶人家。海深和尚睜開雙目,指著那處宅院問徒弟:“可認得這戶人家?”三和尚回答道:“認得。這戶是黃姓人家,女主人柳氏以前常來寺裏敬香,恩師見了一定麵熟。”

  海深和尚點頭說:“領我去這家化緣。”三和尚連忙說:“最好別去打擾。”海深和尚問:“為何?”三和尚回答說:“弟子前些日子去黃家,已求得好幾升米,今日再去,豈無顏麵?”

  海深和尚微微一笑,說道:“老僧今日出寺,並非全為募糧米。菩薩昨夜指示老僧,我有一善緣未了。此地情形與我昨夜夢境無異,想必善緣就在眼前。”三和尚忙問:“恩師莫非還想收弟子?”海深和尚嗬斥道:“休得誑語,前麵領路便是。”

  三和尚連忙住口,上前小心扶住恩師。師徒倆人走下橋後,三和尚在前麵引路,手裏敲擊木魚,口念阿彌陀佛,來到了黃姓人家門口。

  且說黃家女主人柳氏,此時正在灶膛邊燒火煮飯,聽見門外木魚聲響,連忙起身出灶間,幾步走進堂屋裏,打開了自家的闥門。

  看見門外站著三和尚,還有海深和尚,柳氏連忙雙手合十,向師徒二人行禮。海深和尚此時向柳氏視去,眼前這位婦人果真有些麵熟,見她年齡五十開外,頭發已稍稍花白,身著粗布夾襖,腰間係著藍布圍裙;又見婦人慈眉善目,待人藹然可親;再看她眉宇間隱隱長有一顆肉痣。海深和尚這一望,心裏頓生敬畏,暗占一偈雲:

  瑤池謫降下凡塵,桑田寒暑積善緣。

  前世今生曆劫難,菩提無語留清香。

  海深和尚心底連呼幾聲善哉,一夜心中謎團,此時豁然開朗,連忙彎腰向柳氏還禮。柳氏忙把師徒二人請入門裏,在堂屋裏讓了座。

  柳氏與三和尚是稔熟的,開口問他說:“三和尚啊,活菩薩年紀老哉,倷哪哈放心讓俚下山呢?”柳氏稱海深和尚為活菩薩,因為海深和尚當年救三和尚一命,事情傳開之後,成了眾人心目中的活菩薩,由此在香客中傳叫開了。

  三和尚回答說:“嬸嬸啊,弗瞞倷說,寺裏斷糧好幾日哉。老和尚心裏阿急?隻好自己出來化緣哉。”三和尚此時也一口吳儂軟語,平時寺裏靠他外出化緣,同鄉民說話,嘴上不能子乎者也,村言俗語更親近。

  柳氏聽三和尚說這話,嘴裏道聲:“阿要罪過!”頓時露出憐憫之色,然後端上二碗茶水,問三和尚說:“我剛燒好飯,唔篤阿要先吃飯?”此問正中三和尚下懷,他連連點頭,柳氏於是轉身去灶頭間。

  海深和尚此時端坐在椅子上,睜目細細打量眼前,見堂屋裏甚是寬敞,收拾得齊齊整整,比一般人家幹淨許多。又見靠牆屋角處,豎放著一口紅漆棺木,還見房梁上有一隻燕巢,兩隻燕子臥在巢裏,此時也不咶噪,正探頭望著師徒倆。

  一會兒,柳氏端著盤子出來,盤中有二碗米飯,一碟青菜,一碗豆腐。她從盤裏端出飯菜,招呼師徒倆用飯。海深和尚拱手謝道:“驚擾施主,多多恕罪。”柳氏笑著回答說:“今朝活菩薩登門,是緣份也是福份啘。”說話時拿起師徒二人身邊的褡褳,又往裏屋去。

  三和尚已是餓急,端起飯碗後風卷殘雲一般,一眨眼功夫,一大碗米飯入肚。等他抹嘴巴時,柳氏提著兩條褡褳走出來,對三和尚說:“一點點心意哉,褡褳裏有幾升米,還有幾升黃豆。”

  三和尚連忙說:“嬸嬸啊,剛吃好唔篤格飯,還要拿米拿豆,阿要罪過?”柳氏回答道:“現在家家口糧緊,大家日腳難過,我隻能表表心意哉。”然後問道:“寺裏現在阿有幾個人吃飯?”三和尚麵露戚色,回答說:“連我總共還剩四個人。”柳氏聽聞此言,想起慈濟寺從前的香火鼎盛,忍不住一陣唏噓。

  海深和尚此時也用好了飯,起身拱手向柳氏拜謝。柳氏慌忙說:“罪過,我老太婆受弗起啘。”連忙扶他在椅子上坐下。海深和尚坐下後問道:“女施主:想必家中已是子孫滿堂?”柳氏回答道:“我有三個倪子。大倪子搭我男人,到田裏去做生活還朆轉來,大媳婦領三個小倌,今朝去娘家哉。第二個倪子,一家門住上海。第三個倪子,舊年出去當兵哉。”

  海深和尚指著梁上的燕巢,又問道:“燕子來此築巢,已有幾個年頭了?”柳氏低頭想了想,回答說:“有五年哉,當年正好我上海二媳婦生大倪子,小倌今年五歲哉。”

  海深和尚聽完後連連點頭,說道:“此乃前世修來的福份,女施主合該稱心滿意。”柳氏隨即回話道:“今朝活菩薩登門,我正好有樁事體,想求教活菩薩。”

  海深和尚說道:“女施主不妨說來。”柳氏於是說:“我上海二媳婦要生第三胎,算算產期已過,到現在還嘸音信。迭兩日一家門伸長頭頸,等上海音信。求活菩薩明示,大人小倌阿平安?”

  海深和尚聞言,微閉雙目,沉吟不語。柳氏急忙發問:“阿有啥難處?”海深和尚睜目回答道:“說難也不難,不難也有難。常言兒孫自有兒孫福,女施主大可放下心來。”

  柳氏聽得似懂非懂,還想繼續問下去,隻聽海深和尚又說:“女施主菩薩心腸,功德無量,老僧有幸結善緣矣。”說話時從身上取下一串念珠,交與柳氏手中,叮囑道:“女施主好生收著,有用之時自有用,切記切記。”說完後收拾起褡褳,起身欲告辭。

  柳氏謝過海深和尚,把念珠小心收好了。這時從門外進來二個人,是黃家父子從田裏收工回來,男主人見了海深師徒,連忙放下手中的農具,上前向師徒倆行禮。

  海深和尚見男主人身骨硬朗,長得圓臉寬額,滿臉堆笑站在自己麵前,一看便是敦厚老實的莊稼人。再看他兒子,相貌如他父親一般,隻是稍沉悶些,比自己父親少了幾分氣勢。

  柳氏把自己的大兒子拉到海深和尚跟前,笑著說道:“今朝是緣份啘,倷快來見見活菩薩[口圼]。”海深和尚對柳氏說:“令郎看似性情溫和,其實是極剛烈的。”

  柳氏接口說道:“真讓活菩薩說中,俚是個耿頭脾氣。”海深和尚對黃家大兒子說道:“諸事要忍,切勿焦躁,小不忍必至災禍,切記切記。”說完後,舉手在他頭上撫摩了幾下。

  柳氏謝過海深和尚,同丈夫和兒子一起,送師徒倆到門外。就在此時,梁上燕子幾聲鳴叫,撲楞一下翅膀,隨即飛出門外,追師徒倆去了。柳氏望著師徒倆身影遠去,忽見西邊天上現出一道五彩霞光,耳邊似聞佛聲繚繞,驚得她慌忙伏下身來,朝西天連連叩拜。

  一旁的丈夫和兒子疑惑不解,待她起身之後,問她緣故。她說道:“我看見西邊天上現出佛光,還聽見念佛聲音。”問丈夫和兒子看見沒有?聽見沒有?她丈夫和兒子連連搖頭,說什麽也沒見著,也什麽都沒聽著。柳氏也覺得蹊蹺,待放眼再望時,天邊一如平常,再看海深和尚師徒倆身影,早已沒了影子。

  (注:[口圼]是口字傍部首,讀如釀,是蘇州方言中的語氣詞。此字在《康熙字典》中有收入,清人韓邦慶著的《海上花列傳中》中,此字有大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