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皇叔有力抗曹乎
作者:南鄉書生      更新:2021-03-16 09:57      字數:2561
  劉璋在曹操剛南征荊州之時,就已經派出使者陰溥拜謁曹操,其被曹操被加封為振威將軍,其兄劉瑁為平寇將軍。

  後再次讓益州別駕從事張肅,領叟兵三百及諸禦物再次謁見,因此張肅也被曹操拜為廣漢太守。

  時年又譴張鬆謁見,因為沒有被禮遇,加之表望不足,但拜為比蘇令,張鬆以此存怨。

  張鬆存怨之事,張魯肯定是不知道的。

  要知道張鬆才剛剛返回益州不久,連益州方麵估計也才現在知道事情,張魯哪裏會知道後續發展?

  但如此頻繁互動,張魯想不注意都難。

  固然劉玄說的半真半假,看起來的確是那麽回事,可仔細推敲一番之後就覺得,並不是那麽一回事。

  作為張魯的心腹,閻圃這時搖頭說道:“張鬆、法正相交甚密,便是我在漢中亦多有耳聞,何以足下言劉璋欲降曹公,而法正欲降皇叔,且還密通皇叔。

  此話何足信也?”

  法正、張鬆相交甚密,想要瞞著張鬆幹點什麽,顯然是不可能之事。

  既然不可能,那劉玄說的言之鑿鑿,必然有假。

  劉玄何嚐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有點互相悖論,可畢竟之前為了恐嚇張魯,已經把劉璋不投靠曹操的說法丟了出來。

  如果這時說,劉璋現在不想投降曹操,而是想要讓劉備,進蜀剿滅張魯抵禦曹操。

  那張魯還不轉頭投向曹操?

  都已經把張魯差點誆進陷阱了,劉玄又豈會自毀長城?

  旋即正身偽言:“閻君須知益州治下之人結構,劉季玉麾下不止益州之士,亦有關中、南陽等諸地士子。

  張子喬雖與法孝直相交甚密,然法孝直欲率兵出川,以關中為根基,成就高帝霸業。

  而張子喬等,卻隻欲如馬伏波、竇周公(融),如此一來,法孝直又豈會將此事直言,毀自己心中抱負?”

  張鬆、法正如何想法張魯肯定是不知道,但二人的確不是一個地方,那是事實。

  如果曹操統一天下,按照地域政治的考量,屆時一般都是蜀人繼續治蜀,能入中樞的隻有極少部分。

  這點,可以從晉朝統一,看得出來。

  當時除了羅憲、譙周、李密等少數幾人,北上入職,或被邀請北上入職以外,大多數都是遠離繼續待在南方。

  如果從地域政治考量,作為關中人的法正,看劉璋爛泥扶不上牆,於是請援劉備帶著大家出蜀,且不告訴張鬆,也並非不可能之事。

  張魯聽後深以為然,重重頷首之後,還沒說話,閻圃又就開口:“誠然如閣下所言,終有一日必為人所伐,那太守於劉璋請皇叔入蜀之時便告發,使劉璋與皇叔相爭。

  天師君則率眾歸降中國,亦無不可?縱使不可,亦可拉人殉葬,豈非美事?”

  閻圃在想,反正張魯已經是案板魚肉,坐在中間變成肉夾饃,大家都覬覦著漢中這塊肥肉。

  可張魯無須坐以待斃之人,以被動化為主動,完全可以來一招魚死網破,拉著大家一起下水。

  劉玄心中駭然,背後冷汗直冒,心道:“這老小子可別這麽搞呀,不然我可就罪過大了!”

  這罪能不大嗎?

  即使拿回詔書之後,什麽都不做,按照曆史走向,隻要提防著孫權奪下荊州,憑借劉備、村夫、黃權、張飛、關羽、龐統等人合力北伐。

  那成功率不要太大!

  可現在因為他多事,非要自作主張,來拉攏張魯。

  可非但拉攏不成,還把劉備給害了,那他前麵一係列功夫豈不是白費?

  到時候他除了以死謝罪,還能做什麽?

  劉玄咽咽口水,假裝鎮定道:“綱紀所言非虛。

  爾等的確可以報於劉季玉知曉,可屆時張漢寧有何好處?且劉季玉會相信爾等之言,而非是認為離間君臣?

  至於張公,若是無法歸降曹操,隻能負隅頑抗,屆時家破人亡,三代基業被毀於一旦,子嗣皆為他人子女。

  吾嚐聞,曹阿瞞好寡婦,爾等殞命,何人保妻女?

  反而與皇叔相合,百利而無一害,君如何要反其道而行之?”

  見說不動張魯等人,劉玄隻能再次將曹操醜聞拿出來鞭屍。

  張富、張衛等人聽後深以為然,他們可都是有妻女的,而且各自姿色尚佳,曹操愛好也是眾所周知,遂拱手道:“大人(大兄)三思……”

  張魯雖漢寧太守,但也不能枉顧家裏之人反對,而且張衛、張富等手下有眾多鬼卒,如若執意而行,恐漢中先亂。

  但劉備勢力太過微弱,對於抗衡曹操一事,他覺得希望並不是很大。

  可轉念一想,張魯發現這也是個好機會,有了多項選擇,也好待價而沽,於是假言道:“爾等盡勸吾順從詔命,可皇叔實力微弱,可有拒曹公之力耶?”

  眾人聽後,皆將目光投至劉玄身上。

  劉備實力人盡皆知,在北方各種被人擊潰,猶如喪家之犬四處逃散,想要抗衡曹操,從眼前看來,的確力有未逮。

  “有!”劉玄自然不會說劉備沒有實力,不說陣營問題,從曆史上而言,劉備的確有這個實力。

  別人暫且不談,就談村夫一人,以疲敝的益州,打的半個天下的魏國上跳下躥,就足以看出實力。

  “今皇叔以兩萬之眾,拒曹操百萬大軍,一舉功成,豈非無實力可以言之?

  固然吾主昔年中國,為曹操屢敗,然不過是玄德公每次立足未穩,民心未附故而敗之。

  然今大勢已成,兼關、張萬人敵之勇,伏龍管、樂之能,虎踞荊州,聯合江東,足以拒曹也。

  中國能戰之將,惟五子將等數人耳,惜為夏侯、曹氏所製,無法一伸所長。

  曹阿瞞固然胸有韜略,腹有良謀,然我軍以益州天府之國,人民百萬之眾,修戈備武,出伐關中,荊州軍事要衝,膏腴之地,走襄、宛入兗州,雙線出兵,則曹操首尾難顧,必有一失。

  另外尚有江東襲擾,中國雖地大物博,富饒遼闊,亦不免捉襟見肘,苦不堪言,如此何謂不可力敵曹操耶?”

  眾人聽後靜靜思考劉玄所言可行性,如果真的按照劉玄所言,可行性的確非常大。

  曹魏能打的就那麽多,隻要有一個人牽製曹操,那麽其餘兩邊,最少有一個地方唄入侵。

  張魯邊捋胡須,便常思選擇,良久之後再次開口:“遵旨勤王,功成之後,吾有何酬?”

  張魯可不是什麽士大夫,不會諱言酬勞。

  劉玄也沒有因為人家,還沒有投降就談酬勞而生氣,反而興高采烈說道:“吾主入蜀,斬殺劉季玉之首,送於公為見禮,待公率眾入蜀之後,表公滿門為列侯,請天子敕命‘天師’之號,受皇漢祭祀之禮。

  待天下一統之後,奏請國家立正一道為國教,於終南山修建道觀,與國同休,世代相承。國朝不滅,正一永存!”

  這是劉玄一早就決定好的。

  如果想要拉攏張魯,那麽必然需要輸出一點利益,如若不然,別人何必跟誰劉備?

  他又不是什麽心懷大誌之士。

  更不是什麽劉氏死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