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引經據典
作者:南鄉書生      更新:2021-03-16 09:57      字數:2519
  “何人膽大,盡在此間譏諷滿朝諸公?”

  劉曄、荀彧、劉艾三人聽著敲門聲,與外麵一道男子的聲音之後麵麵相覷,各自以為對方還約了人來吃飯。

  他們三人來這裏吃飯,本身就是一個偶然事件。

  劉艾在鏡花酒家還沒改名之前,就是這裏的熟客。

  昨日公署下班,和劉曄閑談之時碰到荀彧,見天氣寒冷於是相約,請二人在鏡花酒家吃火鍋。

  可現在吃到一半,居然還有人敲門,不得不令大家感到錯愕。

  劉艾率先回神,起身去將包廂房門打開,隻見一身錦繡褒衣的曹丕站在門外,臉上充滿傲然之色,探視房中之景。

  以曹丕的家世,正常而言,自然不需要在鏡花酒家吃飯。

  他能來此,也是因為年紀還小之時,約著夏侯家、曹家二代出城射獵,然後在此處偶爾用過一兩次餐。

  最近又聽府上下人,偶爾提及鏡花酒家新出菜肴,於是獨身前來一品,沒想到剛到三樓,就聽見劉玄譏諷朝臣。

  想要發展勢力,為了在朝臣麵前留個好印象的他,豈會放過這個“仗義執言”,為朝臣討個公道好機會?

  當門打開一瞬間,就看見站在門前的劉艾,與坐在裏麵的荀彧、劉勳和一個他不認識的人,一起同桌而食。

  這不禁讓他滿頭大汗,臉上盡是惶恐之色!

  他本以為房中之客,乃是相熟之人,在這裏提點對方,好借機揚名。

  靠批評、評價他人來揚名,也是古代揚名一種辦法之一,如諸子百家罵戰、如許劭評仕子、如龐統點評江東人才等,皆是如此。

  但是無一場麵,好似而今這般,有老有少,圍坐一團,且麵色各自也有許些不善。

  當然,這些都隻不過次要,主要在於曹丕先入為主,以為自己打擾了眾人的事情。

  劉艾、劉曄還好,劉曄不過微末小官,雖然頗受曹操信任,但暫時分量還不足以讓他畏縮。

  劉艾雖屬於九卿,但畢竟不是劉氏當政。

  且對方隻是曹操的一條走狗而已,宗正也管不到曹丕頭上,如此曹丕也不需要顧忌。

  但荀彧不同,他是投靠曹操的最先一批人之一,且深受曹操信任,引為心腹,譽為張良,雙方也是合作夥伴。

  曹操幾乎每次出征,必然後背交於荀彧之手,其信任度可見一斑。

  且荀家勢力,自荀彧伊始,便在曹氏陣營中犬牙交錯,無數人才,都是走荀彧舉薦路子,從而登上曹家的大船。

  莫說現在的曹丕不敢得罪,便是曹操也對荀彧敬重三分,哪怕有一日曹丕做了曹操的繼承人,依舊不敢開罪。

  曹丕正欲道歉,劉艾搶先說道:“不知公子到來,艾有失遠迎,蕞爾小輩妄言,驚擾尊駕,還望恕罪!”

  曹丕以為對方謙虛說詞,故而和煦說道:“是丕驚擾諸君!”

  劉艾緊接著道:“不若公子一同用餐?”

  “小子豈敢攪擾?”曹丕自是想要和荀彧拉上關係,但謹記司馬懿的話,不敢結交大臣,故而搖頭說道。

  劉艾大度的說道:“無妨,艾不過是約荀君、劉君二人用餐,此間不過閑聊而已,何來攪擾?”

  本身他們也隻不過是閑聊,沒什麽見不得人的事,且劉艾也許結交一下,曹丕這個曹氏繼承人熱門選手。

  當然並非他要現在下注曹丕。

  似這等老狐狸,哪裏會在事態不明朗之時,匆匆下注?

  隻不過是混個眼熟而已!

  萬一哪天曹丕成功,記起來今日,豈非美事?

  話後曹丕也便借坡下驢:“那小子便叨擾了!”

  本來有意結交,如今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曹丕也就不好在多說什麽。

  隻不過閑談而已,想來也不會引起別人忌憚,更談不上結交大臣。

  此事也非見不得人的暗會!

  如此也不需要,欲蓋彌彰!

  劉艾讓出房門,將曹丕請進:“公子請!”

  “宗正請!”

  固然劉艾這個宗正對於曹丕而言,無甚分量,但該給的尊敬還是要給的。

  一個合格的政客,哪怕再討厭他人,也要能做到麵對之時,能夠談笑風生,給人一種雙方似友非敵之感。

  而非見之便視若仇寇,欲殺之而後快!

  自家人自家事,劉艾這個宗正有多尷尬,他自己心裏猶如明鏡一般。

  曹丕雖然年紀不大,又無官無爵,可他是曹操嫡長子,如此一來便水漲船高。

  所謂宰相門前千石官,他這嫡長子則就更是水漲船高了!

  他一個仰曹操鼻息而生活著的宗正,曹丕讓他先請,那是給他臉麵。

  他要敢先請,指不定會在對方、以及曹操眼裏,留下什麽不好的印象。

  這種給他日埋下禍根的事,宦海沉浮數十餘年,經曆無數大風大浪的劉艾,又豈會犯下這等低級錯誤?

  於是劉艾屈身拱手:“公子先請!”

  “我朝素崇孝道,是故有太宗‘親嚐湯藥’、薑士遊(詩)‘泉湧躍鯉’、蔡君仲(順)‘抱棺逥火’、黃文強(香)‘扇枕溫衾’、江次翁(革)‘行傭供母’名垂於竹帛,供後世瞻仰。

  劉公既為長者,且又為朝廷效力,為國家梁柱,小子不才,安敢先請?”

  別管此時曹丕多麽不願,但場麵話依然不能少,甚至以漢朝重孝來舉例,表示自己不能越對方先。

  但凡爭論,則必然不會缺少引經據典。

  典故向來都是幫助人,站穩立場的不二法門。

  如現代爭論,無論多麽迷惑的事情,首先必然占據大義,站在到底製高點進行鞭笞,從而立就先天不敗之地。

  譬如有人說,黃巾軍、紅巾軍、或是大順軍是賊之時。

  這時候可以直接一句,“你是封建王朝孝子賢孫?不造反等著餓死?”就已經先天不敗了!

  因為你站在百姓的立場上麵,百姓起義是因為被剝削、壓榨所以迫不得已造反。

  至於這些反賊有沒有為人民謀福利?

  是不是手上沾滿鮮血!

  是不是如官僚一樣剝削人民!

  這些都不重要了!

  因為人民造反,從來都是正義的行為!

  至於其餘的問題,完全可以視之不見!

  反正人民起義,一定是正確的。

  從而得出結論,隻要是造反都是正義的,不容詆毀得詭辯謬論!

  故而在曹丕一番煌煌之言後,劉艾一時愣住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良久之後,便說道:“公子此言差矣,夫丞相有扶大廈將傾之功,足比世祖再造之德。

  君為丞相之子,區區老夫,無寸功社稷,安得行君之前?萬望尊駕莫要推遲,且先請!”

  曹丕能夠引經據典,他也可以從曹操功勞著手。

  表示曹操功勞太大,朝廷賞賜不夠,作為漢室臣子的他,不敢走在曹丕前麵。

  看起來語無倫次,而且是生拉硬扯。

  實際上卻是表示,曹操那麽大功績,區區宰相、君侯不足以匹配功勞,從側麵也是表示,應當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