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哲學》(五十三)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2-04-10 11:46      字數:2816
  ——《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學譯解

  第五十三篇《周易·漸》文譯解

  (原文)

  “ ( )漸,女歸吉,利貞。

  鴻漸於幹,小子厲,有言,無咎。鴻漸於磐,飲食衎衎,吉。鴻漸於陸,夫征不複,婦孕不育,凶。利禦寇。鴻漸於木,或得其桷,無咎。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鴻漸於阿,其羽可用為儀。吉。”

  (譯文)

  “五十三、潤物無聲,默默奉獻,女子出嫁後的吉祥,是利在守正。

  鴻雁慢慢棲落在河岸上,遠征的青年人啊!處境雖然艱難,但有話捎來,一切平安。

  鴻雁慢慢棲落在磐石上,飲食不缺,和樂無虞,不要牽掛與思念。

  鴻雁慢慢棲落在陸地上,丈夫遠征不能回家。妻子懷孕,無法撫養 。雖多不幸,但這是利於保家衛國,禦寇抗敵。

  鴻雁慢慢棲落在樹木上,又有安全的樹椏落腳,一切平安。

  鴻雁慢慢棲落在土山上,妻子多年不能懷孕,但終於年年的承受過來,吉祥。

  鴻雁慢慢棲落在屋簷下,(丈夫回到了家),人們用羽毛做成舞具儀仗,歡慶勝利歸來的遠征人。”

  (解說)

  “漸”:浸,浸染,慢慢流入。“漸”在本文猶如“潤物無聲”的含義。是寓意在家持家守望遠征丈夫的婦女,默默奉獻的美德。“歸”:女子出嫁,返回。

  本篇題目是“漸,女歸吉,利貞。”其意是“默默奉獻的美德,女子出嫁後的吉祥,是在於持家守正。”本篇也就圍繞著夫征婦守而展開的論述。目的是在歌頌愛國守家的奉獻精神。本篇通過鴻雁起興的手法來描寫夫征與婦守,意在歌頌妻子一種高尚的品德。如同《十五的月亮》那首歌所唱出的政治含義。

  “鴻漸於幹,小子厲,有言無咎。”

  “鴻”:大雁,鴻雁。“幹”:河岸。“小子”:青年男子。

  本段譯意是“鴻雁慢慢地棲落在河岸上,遠征的青年人啊!處境雖然艱難,但有話捎來,一切平安。”這是采用起興的手法。即用詩歌的體裁,來描寫一對婚後夫妻,丈夫遠征別離後妻子的牽掛與思念。本段描寫丈夫遠隔千山萬水,終於有話捎來了平安。

  “鴻漸於磐,飲食衎衎,吉。”

  “磐”:磐石。“衎衎”(kán):和樂高興之貌。

  本段意思是“鴻雁漸漸地棲落在磐石上,飲食不缺,和樂無虞,吉祥平安。”這是以鴻雁來起興,象征遠征的年輕人生活無虞,沒有問題,讓守家的妻子放心。

  “鴻漸於陸,夫征不複,婦孕不育,凶。利禦寇。”

  “陸”:陸地,道路。“禦”:抵擋,阻止。“寇”:盜匪;侵犯。

  本段點出了主題。敘述丈夫遠征,不能回家,妻子懷孕而無法撫養這雖是不幸的事情,但丈夫遠征是保家衛國,抗敵禦寇的事情。這裏歌頌了在家鄉裏的妻子理解丈夫出征,而深明大義,自己身處艱難,但完全沒有怨言,甘願犧牲小家,而為國家。甘願犧牲自我,支持丈夫遠征,是為了阻止外敵的侵犯。這是一曲古老的愛國主義詩篇。

  “鴻漸於木,或得其桷,無咎。”

  “桷”(juè):方形樹枝。本段是通過鴻雁棲落在安全的樹枝上,來象征在家鄉守望的妻子有了安全的存身之處,一切平安。

  “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陵“:土山。“莫”:沒有什麽。“勝”:能承擔,能承受。

  本段是講在家守候的妻子,雖然三年不能懷孕,但並沒有被困難所壓倒,都承受了過來,勝利地度過難關,將等到丈夫的歸來。

  “鴻漸於阿,其羽可用為儀,吉。”

  “阿”:屋角處翹起來的簷。“羽與儀”:羽毛做成的舞具和歡迎的儀式。

  本段內容以鴻雁棲落在屋簷下,象征遠征的“小子”回到了家,人們手持羽毛的舞具歡歌彩舞的迎接勝利歸來的遠征人。

  《漸》篇雖是講述的是“離人”的故事,然而通過青年人的遠征,妻子在家的守望,揭示了一個道理。夫妻的別離,雖犧牲了小家的利益,但是為了“利禦寇”,即為了戍邊,是為了大家的利益,也是應盡的義務。這是用“詩”的體裁與手法,而歌唱了一曲愛國主義篇章。本篇本身就是一首優美動聽的詩歌。本篇內容既沒有哀怨,也沒有纏綿,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與情感。

  《周易》是詩性思維下的產物,《周易》作者受古詩歌的影響,用詩歌的體裁,詩的語言,增加"吉、凶、吝、咎"等"判詞",變論說文章,開論文之先河,論述"君子"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

  《周易》政治哲學所體現的詩性智慧特點,不僅體現在以比喻為代表的表現手法上,而且《周易》的文體形式上還表現在詩歌結構形式的特點,既《周易》即是詩性的,又是詩體的。

  我們完全看到《周易》一書的如“詩”形式和詩歌語言。若把《周易》六十四篇文章特征的是非“判詞”去掉。《周易》每篇就如同《詩》裏詩歌的結構形式和詩歌語言。

  我們知道《詩》裏的詩歌,占絕對數量的是四言一句的格式,但也有例外(《詩》裏有極少數詩歌同時出現“三言、四言、五言”句子;或“六言、七言”的組合;或“三言、四言、六言”組合;當然《詩》裏的詩歌裏也出現有“二言”和“八言”的句子,不過這些雜言詩或類同於散文體的“詩”畢竟很少。而《周易》一書裏的文句也多是“四言句子”。

  如《周易·乾》篇,若去掉推理判定是非的“判詞”,無疑就是一首四言詩:

  “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

  見龍再田

  利見大人

  終日乾乾

  夕愓若厲

  或躍在淵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亢龍有悔

  群龍無首”

  這去掉“判詞”的《乾》篇內容,與《詩》裏的詩歌沒有什麽兩樣。無疑《周易》是在“詩體”的基礎上轉換成“文論體”。《周易》文章代表了從“詩”到“文”的過度體。這正體現了先民擅長模仿,比喻的實證。而《周易》裏如詩的篇章,莫過於《漸》了。我們再看《漸》原文:

  “( )漸,女歸吉。利貞。

  鴻漸於幹,小子厲,有言無咎。

  鴻漸於磐,飲食衎衎,吉。

  鴻漸於陸,夫征不複,婦孕不育,凶。利禦寇。

  鴻漸於木,或得其桷,無咎。

  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鴻漸於阿,其羽可用為儀,吉。”

  我們若去掉《漸》文裏的“判詞”,那麽《漸》無疑就是一首優美的詩。

  《漸》

  “鴻漸於幹

  小子厲

  有言無咎

  鴻漸於磐

  飲食衎衎

  鴻漸於陸

  夫征不複

  婦孕不育

  利禦寇

  鴻漸於木

  或得其桷

  鴻漸於陵

  婦三歲不孕

  終莫之勝

  鴻漸於阿

  其羽可用為儀”

  我們再把這首優美的詩,譯成詩體式的今文,看看作者歌頌了什麽?

  “鴻雁慢慢地棲落在河岸上

  遠征的年青啊

  處境雖然艱難

  但有話捎來

  一切平安

  鴻雁慢慢地棲落在磐石上

  飲食不缺

  生活無虞

  請不要擔憂掛念

  鴻雁慢慢地棲落在陸地上

  丈夫遠征不能回家

  妻子懷孕無法撫育

  雖說生活艱難

  但這是有利於

  保家衛國

  禦寇抗敵

  鴻雁慢慢地棲落在樹木上

  有了安全的樹丫落腳

  鴻雁慢慢地棲落在高高地土山上

  妻子多年不能懷孕

  但終於年年承受過來

  鴻雁慢慢的棲落在屋簷下

  人們用羽毛做成的舞具

  歡慶勝利歸來的遠征人”

  《漸》篇完全是詩歌的語言形式,無疑是模仿了“詩”,是以“詩”(詩歌)轉“文”(論文)的典型。《漸》文通篇以鴻雁起興,“興”;即“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漸》文裏這種用“興”之法,正是《詩》裏詩歌的常用之法。也由此說明《周易》一書受早期先民詩歌的影響,是在詩性思維下,最早用詩的語言與體栽寫了一部政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