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哲學》(十二)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2-03-01 16:14      字數:2647
  ——《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學譯解

  第十二篇《周易·否》文譯解

  (原文)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羞。有命,無咎,疇離祉。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係於苞桑。傾否,先否,後喜。”

  (譯文)

  十二、正道閉塞,不正道的人得勢,是不利君子的前景,這正是有大到小,有強到弱的轉化表現。

  拔茅草,應把連結在一起的根結全部拔掉,結果是吉利與亨通。閉塞了進言的渠道,對老百姓來說沒有什麽壞處,可對管理百姓的大人來說,就不是亨通的事情。蒙蔽視聽,隻會帶來恥辱。遵循規律辦事,沒有災禍;誰又能分離這福祉呢?隻要停止了閉塞不通的局麵,對大人就是吉祥的現象。警惕啊!警惕!要把前途命運維係在牢固的基礎之上。打破閉塞不通的局麵,先前不通的局麵消除了,後麵順暢通達的局麵就來到了。

  (解說)

  “否”之意,是指閉塞不通。本篇的題目內容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這就是本篇的命題,而本篇的內容就是圍繞著這一命題展開的論述。論述因“否”而造成的“大往小來”的道理。“大往小來”是比喻,用“大”與“小”來比喻事物有盛向衰,或有強向弱方向的轉化,用"大"與“小”說事理,正是體現了原始思維不被中斷。正如《泰》篇裏所講的是通泰的事情,是事物有小到大的發展現象。《泰》文是論述事物向好的一麵發展的因素。而《否》篇則正是與《泰》相對的一麵。即不利事物發展的因素。

  《否》裏的“大往小來”與《泰》裏的“小往大來”,都屬直觀形象的用語,用大與小對比說明事物好與壞的轉變現象,這還屬於形象思維。是思維方式決定著這種表述。

  “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

  “茅”:茅草。“茹”:根部。“匯”:根部相連結。

  本段與《泰》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一樣,是個比喻。這是比喻應掃除不利於事物發展的有害因素,那麽事物後果自然是好的結果了。也就是用“貞,吉,亨”來表述。《周易》裏凡是正麵的闡述事理,就用“吉”,“利”,“亨”這種判詞;相反則出現的是“凶”,“咎”,“不利”的字眼出現。不論正反判詞,都是根據所論述事情的情節輕重的不同來選定判詞的使用。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本段是乘上段的內容,而從相反的一麵來論述事理。“包”:包裹。“承”:用手捧著進獻的東西。“包承”:意思是進言被遮蔽了起來。這是指閉塞了進言的渠道。進言的渠道不通了,那麽對統治者(大人)來說就不是好事情。這就叫“大人否亨”。而對百姓來說無關什麽害處(小人吉)。閉塞,就是不能明辨是非,真的東西被遮蔽起來,而聽到的,看到的是虛假的東西。這樣對統治者來說,其結果就不是好事情。作者強調的是,不能閉塞視聽,若閉塞視聽就是“由大向小”的開始轉化。

  “包羞”。這是承上段之意的進一步論述閉塞不通會導致的後果。“包”:蒙蔽視聽。“羞”:恥辱。“包羞”:之意是“蒙蔽了視聽,隻會帶來恥辱。”

  “有命,無咎,疇離祉。”

  “命”:喻規律。“疇”:田疇,同類,誰也。

  本段是真對上麵所述不利後果的出現,如何扼製“大往小來”這種不利局麵的發生,或改變這種不好的發展趨勢。作者提出了措施,即堅定一種正確的方法。這裏的“命”是指“天命”思想呢?還是指什麽呢?“西周文”裏有不少反映天命思想的文章。而《周易》裏沒有出現“天命”二字。這裏的“有命”顯然不是指“天命”,而是指一種規律。本段的含義是:遵循規律辦事,沒有害處,誰又能分離這福祉呢。

  “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係於苞桑。”

  本段還是強調改變閉塞不通的局麵,事情就轉向好的一麵。“休”:停止。“休否”;停止了閉塞不通的局麵。

  “其亡其亡”:警惕啊!警惕!隨時可能滅亡。“苞桑”:叢生桑樹,喻堅固。

  “其亡其亡,係於苞桑。”這是比喻,是體現了一種憂患意識。隻有停止閉塞不通的局麵,才能把國家的前途命運維係著牢固的基礎之上。

  “傾否,先否,後喜。”

  這最後還是講“隻有打破閉塞不通的局麵,先前的不通的局麵消除了,而順暢通達的局麵就出現了。這裏的“傾”是指打破的意思。隻有打破閉塞不通的局麵,那就不是“大往小來”的局麵了,而是一番新景象。“先否後喜”是指先前的不好的局麵消除了,而後來好的局麵就出現了。這就是“先否”“後喜”轉化過程,而不是“先否後泰”的循環論。

  《周易》裏的《泰》與《否》是講事物向好與壞兩個方麵轉化的道理。《泰》是講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的道理;而《否》是講事物向害的方麵發展道理。怎樣導致《泰》與《否》,《周易》作者講述了這些道理。讓君子明確的認識這種轉化之間的因果道理。“否”是指閉塞不通,這寓意到政治上,表現在是否廣開言路,是否按客觀規律辦事等。若不能廣開言路,就不能聽到真實的東西,就是閉塞不通。對於治國來說,廣開言路,就能促進社會發展,相反社會就會退步。如水渠若給堵塞了,就是決堤的危險。《周易》一書裏的文章,多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

  總之,《周易》裏的《泰》與《否》講述了事物發展上利與害兩個方麵上的關係。而後封建社會裏,卻訓釋出“泰極否來”,“否極泰來”的庸俗循環論。認為事物的發展規律就是這種循環不已,如環無端的那樣,這是後封建社會裏的世界觀與方*論。也正是後封建社會裏的天道陰陽循環學說抑製著了人的創新思維。後封建社會的興亡與不斷的更替,被認為是天道循環體現,也正是“泰極否來”,“否極泰來”的形象詮釋。認為一個王朝達到興盛時期,就必然開始走向衰退與滅亡,這就是後封建社會裏的循環認識論。無論朝代如何更替,而社會並沒有進步。真如同從自然裏觀察出的“天道”觀那樣,從四季不斷交替中,就比類推理出“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理論來。所以兩千多年的帝王製度始終沒有變,農耕的自然經濟模式也沒有變。這正是後封建社會裏的哲學沒有突破,自然那種文化與體製也不可能突破。而《周易》裏的《泰》與《否》兩篇文章與後封建社會時期裏總結出的“泰極否來”,“否極生泰”,是不同的思想內涵。正如本篇所講“大往小來”的道理,通篇顯現著哲學思辨。哲學就是表現在明確自覺的辯證觀上。隻有明辨是非,所認識事物符合其規律性,說理符合其邏輯性,才能有效地指導社會與人生。

  《周易》裏講述的道理是明白易懂,使人看了這些論述,就能牢記這些道理。既不神秘,也非深奧難懂。

  而《大象傳》通過《周易·否》文而說出的是:“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這意思是:"君子要懂得用儉樸和德行來避免危難,不可追求榮華而謀取祿位。"這應是《大象》作者引申出另一番的政治哲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