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哲學》(二)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2-02-23 18:35      字數:2286
  ——《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學譯解

  第二篇《周易·坤》文譯解

  (原文)

  “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履霜,堅冰至。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括囊,無咎無譽。黃裳,元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利永貞。”

  (譯文)

  二、大地元始亨通,像雌馬那樣,繁衍順承。(大地)正是君子的用武之地。君子先是有所迷失,後來得其主位。一方得到的利益,而用到另一方,怎能不平安吉利呢?

  腳下踏著寒霜,預示著堅冰即將來臨。延伸,方正,廣闊,是大地的特征。 君子不斷的熟悉了解大地,無往而不利。大地蘊含著美德,孕育著萬物。或在大地上從事耕作生產,無論田地成方,終而有始的年年有所收獲。大地囊括萬物,包羅萬象,既無害處,也不求讚譽。廣闊的黃土地,如同天的衣裙(無涯無際)。龍馳騁在曠野上,風雨滋潤著萬物。有了大地,才利於萬物永久的繁衍與發展。”

  (解說)

  《周易》裏的第二篇文章為《坤》。《乾》篇是講述“君子”之治,突出的是人的主觀性一麵。而《坤》是講人與大地的關係,又突出的是大地自然的一麵。《周易》一書的特征是運用比喻說明事理,而缺乏西方古希臘古典哲學的那種邏輯推理。比喻說理是中國古典哲學的特色,這是古代東方人的思維方式。

  《坤》篇題目裏出現的“利牝馬之貞”,這是一句比喻,而不能譯成“為母馬貞卜”。牝馬即雌馬,雌馬既能繁殖生養,又有柔順的一麵,以此比喻大地能生養萬物的道理。君子立足大地,就有了用武之地。從“西南得朋”(“朋”:錢幣。這是指收益。),用到東北去(“東北喪朋”),這如同地大物博,利用好大地的物產,那麽,君子的前景,即家國的未來就平安,吉祥。這就是《坤》篇題目的含義。而《坤》文的內容是圍繞著題目而展開對大地的論述。讓君子明白開國立家,國泰民安是離不開大地。

  “帛書”《周易》裏不是“坤”名稱,而是“川”。而“川”的本義就是指大地,現在還有“一馬平川”一詞,這是指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乾》是為君子講述為政之道;而《坤》是為君子講立足的基礎與根本。《詩》裏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的,而“國”與“家”的土地是周王分封給諸侯,大夫的。有國有家者都是周王的“子國”。君王是天下的擁有者,而“君”之“子”(即西周出現的“君子”之稱)是擁有封國者,所以“君子”不能不重視土地與政治關係。

  《坤》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履霜,堅冰至”。

  “霜”,“冰”之物,皆是大地上出現的自然現象,這與題名內容是有關聯的。這句話不僅僅是反映大地上霜冰的這種自然現象,而是用這些自然現象比喻說理。“腳下踏著寒霜,預示著堅冰即將來臨。”這雖是能從感官感覺到的自然現象,但這裏已上升到理性的思辨,是從經驗歸納出哲理。即寓意著一種深刻的道理。從自然現象中提煉抽象出哲理,運用到社會人生上,給人以智慧的啟迪。而這句話在此是象征著事物發展變化現象,由“履霜”而可預見“堅冰至”的自然規律。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 直,方,大”均是大地特征。而“不習,無不利”是闡述出的道理。這類如《詩》裏的比興手法。由“直方大”引出一番道理。“不斷的熟悉,認識大地,無往而不利。”讓誰“習”,是讓“君子”去學習,了解大地的特征,學習*地的那種美德。 到《大象傳》不就闡發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麽?“厚德載物”不正是《坤》篇讓君子學**地美德的詮釋麽?

  “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含章”:指大地蘊含及彰顯著美德。“可貞”:指大地孕育萬物,生生不息的含義。“王事”:指在土地上耕作生產。

  “括囊,無咎無譽。”

  “括囊”:猶如囊括,喻包羅萬象。這是指大地物產豐富。“無咎無譽”:同是讚美大地。

  “黃裳元吉”。這裏的“黃裳”還是與大地有關。用“黃裳”來比喻大地,古人見證的西北與中原的土地是黃色的。“裳”:衣裙。“黃裳”:意思是黃土地廣闊無際,像天的衣裙那樣美麗廣袤。“元吉”:指大地給人類帶來的福祉。

  “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本段是寓意著什麽,不好理解。是比喻諸侯國間的戰爭,還是比喻雨從天降滋潤著大地呢?若與最後的“利永貞”來看,是以“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來比喻雨水滋潤萬物的道理。

  最後的“利永貞”,這是對大地總結出的道理。其意是“有了大地,才利於萬物的生生不息,永久發展。

  《坤》篇的內容,圍繞著大地這個主題而闡述。從對大地的歌頌,而引向對君子的教育,讓君子學大地一種厚德載物的美德。

  本篇是通過比喻寓意事理,用牝馬來比喻大地。我們現在唱“大地啊,母親”,也是比喻。《周易》裏的《乾》與《坤》篇,都是在用比喻說明事理。而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在闡述事理,也都是經過精心編排出的文章內容,是有中心,有目的,有寓意的,而不是堆砌的占卜辭。隻因在那個時代裏的語詞太簡單,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難免對那些過於簡單的文句,在理解上出現歧義。但對一部哲學書,理解成卜筮書,就不可思議了。

  總之,《坤》篇是講大地的一篇文章,但不是把大地作為研究對象來研究的,如地理學或自然科學意義上的那種研究。而這裏是用大地之理,讓君子從中明白一番政治道理。“君子”可由“履霜,堅冰至”裏得到啟發,是講述了一個見微知著的道理。又通過對大地無私美德的讚頌,來啟迪“君子”效法學習*地的品質精神。“君子”應有一種涵養,韜光養晦,不追求名譽。既沒有過失,也就不會禍及殃身。以牝馬柔順之美,來啟迪“君子”做事謙和,才能達到成功的境地。

  《周易》不但是為君子講述的是政治謀略道理,而且其政治哲學思想也在啟迪著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