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評論》(二十六)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2-02-08 20:30      字數:4805
  上卷:先秦"易學"評論。

  ——《周易》一書在先秦時期形成的"易學"派別

  第四章

  先秦"易學"匯集——《易傳》,對《周易》的學術研究

  第六講《係辭傳》對《周易》是如何解釋的

  第三節

  我們再來看《係辭》在闡釋今本《周易》時,我們為何說《係辭》是帝王的宣言書?

  《係辭》開宗明義的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天尊貴在上,大地卑賤在下,乾為天,坤為地,天地由此而確定。地的卑下與天的高上已經陳列出來,尊貴與卑賤的位置也就確定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是《易傳·係辭》篇首開宗明義的說法。《係辭》所反映的這一等級觀念被後儒家思想體係所吸收並發展,成為後封建社會裏統治者治國理政的主要理論工具。

  這把自然界裏的寒來暑往,暑往寒來的自然現象,抽象出一種理論,比附到人類社會裏來。認為社會裏也應如天道那樣尊卑有序,等級森嚴。把天地自然現象,套到社會人生的頭上,也就形成尊卑等級永恒的秩序。從自然界的天尊地卑,引申出人世間的君尊臣卑,男尊女卑、夫尊婦卑等。

  以“天尊地卑”為自然法則,而延伸到社會人倫綱常,以確立君臣、夫子、夫妻上下貴賤等級關係。後儒家以此為據,確定倫理秩序,並認為高低貴賤不可逾越。故正是同時期的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三綱五常”的關係由此而確定。

  後儒家將天道神格化,賦予“天”的意誌,認為倫理綱常就是天道在人世間的反映,是天之經地之義也,是不可更改的天之理。《易傳》提出天尊地卑是為了建立一套等級森嚴的統治秩序,甚至天地關係就是君主統治、封建宗主製、男尊女卑等社會政治形式的直接表象。《係辭》用天尊地卑的自然現象類比貴賤的社會現象,是後儒家等第觀念最為有力的佐證。天在上、地在下是永遠不變的,所以尊者為貴,卑者為賤也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因為這是依天道確定的人道。天尊地卑也就成為後封建帝製時期裏文化思想體係的源頭,是帝王統治社會裏尊卑秩序的法理依據。

  而社會裏的君臣、貴賤、尊卑的等級製度,正是等級社會所造成的不合理現象,說成是天地本來的秩序,為維護其不合理的社會製度尋求理論依據;為尋求帝王家天下的理論根據,而把天地自然四季運行的規律,上升為一種“天道觀”,而比附到人類社會,把不合理的等級製度說成是天經地義的根本,為帝王封建宗法等級製度尋找到“合理存在”的根據,以此來麻痹所統治下的人民,使人民甘願做奴隸,子子孫孫做個好奴隸。

  這無疑為帝國裏的等級綱常秩序,以天道生成觀鑄就了一道思想意識領域上的萬代長城,把臣民圈養與奴化於這“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文化意識裏。不知不覺的奴化與接受“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天道自然法則,也鑄就了中國人世世代代信命的根源,也為不平等的罪惡專製製度類比尋找出萬世不破的理論根據來。

  可從無人質疑過,天為何是“尊”的,地又為何是“卑”的。由“天尊地卑”比附到社會裏的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政治製度上。中國古代哲人從天地自然中為不平等的等級製度尋找到認為是天經地義的理論根據來,為帝王家天下而服務的思想理論。而西方的哲人們卻從天地自然裏為人類尋找到天賦人權平等自由的自然法來,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我們說,自《係辭》始把八卦筮術理論化,即“亦筮亦理”錯對《周易》一書的看待。正是需要“天尊地卑,貴賤位列”的等級秩序,並為等級秩序所需要而麻痹人民的卜筮(視為溝通窺視天命的工具)之學,故秦帝國並不禁止,才得以漢象數易學(筮術易學)的繁榮與發展。

  《係辭》開宗明義的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而天緣何為尊呢?地緣何應是卑的呢?天與地本沒有什麽尊與卑的關係,把天地自然現象,而抽象為尊卑關係,為王權專製製度的合理化尋求思想上的理論的武器。

  為了維護王權大一統的家天下裏的尊卑等級秩序,就用自然中運行的現象,比類到社會政治上來,其維護社會既得利益者,想把那不合理的等級秩序永固下去。

  《係辭》的作者就是運用春秋時期裏卜筮的取象類比法,以天道法則,比類人道法則,通過解釋八卦理論類象於社會,而抽象為一般的理論化高度。

  《係辭》是集王道思想與巫術神學理論一體,成為新的神秘文化大本營,使漢以降的後封建社會裏的儒者,遁者沉迷與陶醉。一篇《係辭》成為後來的帝王時空裏的經學、玄學、理學以及龐大的數術文化的活水源頭。正是《係辭》裏的陰陽、太極、八卦、道器,成為後封建時期裏的思想者、學者演義不完的神秘學說,可都無補於後封建社會裏把人分為兩類,道德上的君子與小人,現實生活裏的主子與奴仆。君是主子,臣是奴仆。臣稱君為我主,而自稱是奴婢或小人。夫是主,婦是仆。婦稱丈夫是官人,而自稱是奴。這種社會化過程,自然形成的是主奴身份的定式思維。而這兩類社會角色,正是通過從天道觀裏抽象出的“陰陽”理念,才有那“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學說。這陰陽之道,成為了人類社會之道,陽為乾,陰為坤。天地之道,是陽尊陰卑,天剛地柔,陽主陰從。這就鑄模成了後封建社會人生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

  把自然界的寒來暑往,暑往寒來,日落日出,陰晴圓缺的天地自然現象,取象此類為一個“陰陽”(日、月之象形轉化)概念,形成一個命題,“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陰一陽”成為認識事物的轉化法則,成為了天地萬物的轉化法則,成為了事物相互交替循環往複的法則。把本來含有一點辯證法,變成了庸俗的循環論。

  後封建時期裏的陰陽法則就是事物循環往複的法則,也就是泰極否來,否極泰來的往複現象,應用到人類社會,就是盛衰交替的事物現象,才有了興衰更替的認可,認為那正是陰陽的規律。二千多年的古代社會,人們跳不出陰陽之道的思維方式。

  《係辭》裏的陰陽之變,即所謂的“變”之道理,無非是帝王社會裏的主奴角色轉變的詮釋,也是先秦(前封建時代)裏的曆史經驗。轉眼即變之下,是社會不穩定的真實寫照。後封建社會更是如此,後封建裏把“陰陽”之概念認同為“陰陽互變”,“變”就是轉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皇帝輪流坐,何時到我家”。封建時代的社會角色轉換是常見之舉,故形成人們習慣思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正是封建帝製不能使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所在。

  如《紅樓夢》裏的好了歌解,無疑是後封建時期裏陰陽之變哲學的最好注腳。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以他鄉是故鄉。”

  自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學說來到世間,打破了東方封建帝王家天下的專製製度。新的時空裏的“變”,是向著人權、民主、平等、自由、富裕裏變化,而不在是那種主奴角色身份的轉換。

  《係辭》裏說:“《易》,窮(帛書《係辭》裏為“終”)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若斷章摘句來看這幾句話,無疑是辯證思維。而後封建社會曆史留下的是萬劫不複的一輪輪劫難,這“終則變”成為後封建社會裏往複循環的朝代更替,“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循環替代方式而已。

  《係辭》裏除了“天尊地卑”的陰陽之道,而為帝王專製服務的理念,就是不折不扣的神秘思想與巫術理論了。故《係辭》是帝王宣言書。

  《係辭》既是帝王宣言,講尊卑秩序,又是新的神秘學說集大成。昭示著帝王走向神與聖相結合的道路上,即神道與王道終於在此結合一起,成為後封建(帝製)二千多年裏人們的精神信仰。《係辭》的誕生,宣告帝王時代的到來,也宣告先秦戰國理性時代的終結。

  正是《係辭》裏的巫術理論與聖王思想孕育出後封建二千多年時空裏龐大的數術文化與帝王思想。

  而《係辭》之前的“易學”(即《周易》學)與八卦筮卜本是經渭分明,如《象》、《彖》、《文言》,包括佚書《要》等。但隨後的“易學”卻逐步脫離《周易》裏的義理思想,逐步走向聖化王道思想上去了。漢代的《係辭》"易學"已是脫離了孔子的"易學"思想,漢代是變味的"易學",是巫術迷信與神秘思想相伴而行。

  這是早在戰國後期道家、陰陽家學說出現,文化思潮卻向神秘主義滑去。戰國時期筮術並沒有徹底地排擊出局,而是沉於民間,到帝王思想上升時期,神秘主義、聖王學說、陰陽五行學說都浮出水麵,並成為顯學,也都滋養了《係辭》。《係辭》把戰國末期帝王思潮裏的各種理論柔合進去,亦筮亦理的理論誕生了。也正是帝王思想上升時期需要神道與聖道結合,無論神秘主義的學說,或是聖王學說,要賣於帝王家。在戰國時期,隻有手握生殺之權的諸侯王,是最大的有生資源與資本的占有者,無論各家學說的學者,都想靠近諸侯王,才能使自己的學說傳播與施行,否則都是空話(因為先秦的各家學說都與政治有關,都是一種政治主張,無論儒、道、墨、法、兵、陰陽及占筮、筮術等)。無論神與聖都走向王權政治學說上去了,都想打動諸侯王,誰的學說能得到諸侯王的青睞,誰就搖身一變成為君主的坐上賓,也就成為一夜暴富與成名者。

  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時期,也是諸侯升格稱王的時期,周天子早已是名不存,而實亡了。秦公變成了秦王,齊公變成齊王,自然王權思想也跟著上升。思想家們無不注意王權思想的理論研究。聖化對王權思想理論最有用處,戰國後期的聖王學說取代了先前的君子理論。在諸侯王爭霸的時代更注意王權專製思想的研究成果,這時的法家走在前頭,陰陽家也緊隨其後,儒家王道思想也不落伍,道家從陰柔的一麵對王權專製更有互補作用,而筮術曾一度沉寂下去。戰國時期的文獻裏已看不到卜筮者的活動身影,多是雄辯家,包括實業家,法家所提出的富國強兵之策,才適應王權霸術的時代。若用一個烏龜殼或一把蓍草來占筮問詢國家戰爭與攻城略地,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從幾十成百的諸侯,經過不斷的爭戰兼並,戰國時期形成了七雄,就是七雄裏,還有一個西邊發展起來的被東方之國稱之為虎狼之國的秦國,已成為其它六國的心頭之患。秦國還沒有吞並六國之前,而王權專製國體早已建構完善,已不再是分封製,而實行的是郡縣製,建立的是王權官僚體製製度。在戰國後期從諸侯公稱王,還要升格要稱帝號。秦一度稱帝,後取消。戰國王權專製思想理論的加強與完善,成為天下歸一是個早晚的時間問題,秦終於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這自然得宜於王權思想的不斷理論與深化,終於可實現天下歸一了,也終於完成了神與聖的合一,也終於誕生了《係辭傳》。

  經過秦帝國的一段建製實踐,才能經過漢武的獨尊儒術,才有現在所看到傳世《係辭》本的內容,也就埋葬了《要》文孔子所發出的理性聲音,傳世《係辭》才添進去“大衍之數”的筮術方法內容,有了筮術方法,也有了筮術的理論,才完成了神道設教與聖王殊途同歸。

  大一統專製文化更需要神話的東西,君權神授也就成為帝國時期人們的世界觀與方*論。自然也就出現兩漢象數筮術大發展時代。漢初時期產生的《係辭》無疑成為帝王入世的宣言。

  《係辭》是神話與聖道的帝王哲學,而正是帝王需要“神”與“聖”的結合,事實上後封建社會二千多年的帝王時空,就是“神”與“聖”的帝王文化所主宰。

  這神與聖,均體現在《係辭》裏,這無疑是先秦神道與聖道思想一路發展而下,才有了《係辭》的誕生。我們且不可小視這不足四千五百言的《係辭》,它正是帝王文化的活水之源。整個後封建二千多年的帝王文化,都可以在《係辭》裏找到淵源。這可從後封建社會裏的“易學”裏看的一清二楚,後封建社會裏的“易學”史,無疑是中國哲學史、思想史的史路,也成為中國後封建社會裏的文化脊梁。也可以從後封建社會二千多年裏形成的龐大的神秘文化裏看的一清而楚,無不是從《係辭》這活水源頭裏流出。《係辭》(也包括《說卦》)無疑是後封建社會(即帝王專製社會)文化意識的活水源頭(堪稱為“禍水源頭”)。

  總之,《易傳·係辭》是帝王初時的產物,是為帝王專製思想服務的理論武器。《係辭》的產生也正體現了中國式的文化超越,《係辭》完全超越了《周易》裏的思想理念,為神道、聖道合二為一開辟出了廣闊的生長空間。 無疑,《係辭傳》是帝王宣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