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
背景色:前景色:字体:[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易學”評論》(五)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2-02-08 20:30      字數:3041
  上卷:先秦"易學"評論

  ——《周易》一書在先秦時期形成的"易學"派別

  第一章

  由《左傳》一書反映人們最早對《周易》的運用,也反映了先秦"易學"流派的雛形

  第二講:評《左傳》一書記載史巫錯“以《周易》筮之"的曆史成因

  第二節

  《左傳》一書裏所記載的史巫為何把本是一部為君子講述的"修身、齊家、治國"政治謀略書,而當成卜筮之書而用呢?關鍵是《周易》一書所用傳承下來的那套符號使史巫發生的錯覺。

  我們先從《周易》一書裏所用的那套符號說起。

  本人對《周易》大發現中,所發現了《周易》一書所用的符號:

  1、《周易》所用的符號,並非《周易》一書原創,早在商代已經產生(考古上發現商代晚期已經出現)。

  2、發現“數字卦”的妄說,所謂的"數字卦"隻是《周易》成書時所用的那套符號的早期流傳而巳。

  3、《周易》所用的符號,隻是文章排序而已。

  ①《周易》所用符號與其內容思想無關聯,並不是所謂的象辭一體,還是取象而填辭的說法。

  ②《周易》一書所用符號時,那套符號並無衍生出八卦取象而用於卜筮。八卦卜筮是《周易》一書有了六十四名稱以後的產物。由繇式《周易》文本(或稱春秋《周易》文本)所用《周易》名稱為繇稱而所證明(這些內容在"《周易》哲學解讀"一書上卷裏有詳細論述)。

  今天我們從傳承下來的今本《周易》(卦爻數字格式《周易》)一書裏所看到的有一套符號,被人約定成俗地稱為“卦符號”,就是一共有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所組成。

  由現代考古發現出土的地下資料,我們通過研究考證已知這套符號並不是《周易》原創,早在商代後期已經出現。

  從考古上發現某些器物上刻寫有這套符號裏的一些"六聯體"符號,而這套符號在商代時(至目前考古上所發現的這套“六聯體”符號的最早時間,還沒有超出商朝),是否已是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係統呢?在考古上雖然發現屬西周時期的某種器物上一次出現有十幾個不重樣“六聯體”的符號,但截至目前在考古上還沒有發現屬商朝及西周時期的不同器物上出現有完整的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那麽,如何驗證考古上發現的屬商周時期出現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聯體”符號,自產生時就是有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組成的一套符號係統呢?實際這是個很好證明的事情,因《周易》裏所傳承的這套符號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再一,這套符必有兩個基礎符號才能組合產生出六十四個不重樣的"六聯體"符號來。

  如這套符號初始有兩個基礎符號組合產生過程。

  從考古上發現最早出現時期是商朝晚期,已知商代至西周前期出現的“六聯體”刻符基本上是有“+”和“∧”這兩種“符號”所組成。為什麽是“六聯體”的組合?這是關係著“六十四畫符號”(即《周易》原創文本所使用的六十四個符號)的產生問題。 有“+”和“∧”這兩種“符號”作為基礎符號構成“六聯體”的組合,其結果必然組合出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組合來。下麵我們就以“+”和“∧”這兩種“符號”作為基礎符號,來推演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即“六十四畫符號”)的組合產生過程。

  六十四畫符號”若以“+”和“∧”即下兩種符號:

  十 ∧

  這兩種“符號”作為基礎符號,而兩兩重疊(即“兩聯體”組合)隻能組合出以下四個不相同的“兩聯體”符號:

  + ∧ + ∧

  + ∧ ∧ +

  (上下組合,以下同)

  若有“+”和“∧”為基礎符號,以“三聯體”為一組合,就會出現如下八個不相同的符號:

  +++∧∧∧+∧

  ++∧∧∧+∧+

  +∧∧∧+++∧

  這是以四個不相同的“兩聯體”符號為基準,也就是在四個不相同的“兩聯體”符號上分別再加上“+”和“∧”,“兩聯體”的組合變成了“三聯體”組合。那麽,這個“三聯體”的組合,也就是在“兩聯體”基礎上的翻番,也就是翻倍的意思。實乃以“+”和“∧”這兩種“符號”作為基礎符號,從“兩聯體”到“六聯體”的組合是翻四番。也就是在四的基數上翻四番就是六十四了。無論是以“+”和“∧”,或是以“—”與“∧”,或是以“——”與“— —”作為基礎符號來組合出“六聯體”符號的方法道理是一樣的(當然這套符號的初始組合是以“+”和“∧”為基礎符號)。

  這套符號若每組以“四聯體”的組合,那麽,必然會組合出十六個不相同的“四聯體”符號來。如把八個“三聯體”符號每個添進去基礎符號“十”,就變成了八個“四聯體”符號:

  +++∧∧∧+∧

  ++∧∧∧+∧+

  +∧∧∧+++∧

  ++++++++

  再同時把八個“三聯體”符號每個添進去基礎符號“∧”,也變成了八個“四聯體”符號:

  +++∧∧∧+∧

  ++∧∧∧+∧+

  +∧∧∧+++∧

  ∧∧∧∧∧∧∧∧

  這樣將“三聯體”符號加進去“+”與“∧”,就變成十六個不相同的“四聯體”符號了。

  若以每組為五聯體的“+”與“∧”來組合不相同的符號,必然會組合出32個不相同的“五聯體”符號。且看下麵“五聯體”符號的組合。???

  若把三十二個不相同的“五聯體”符號,再分別加進去“+”與“∧”這兩個基礎符號,即有“五聯體”組合變成“六聯體”組合,就必然組合出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來,見下組合:

  這些“六聯體”符號的組合,必須是以兩個不相同的符號作為基礎符號來組合到“六聯體”時,才能組合出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來。這就是“六十四畫符號”的組合產生過程。後被《周易》一書裏留傳下來。

  當然這套符號若以“+”與“∧”為基礎符號,為“七聯體”組合,就必然組合出128個不相同的“七聯體”符號來。

  若以“八聯體”組合,就必然組合出256個不相同的“八聯體”符號組合來。即以兩個不同符號為基礎符號來交替組合,隻要隨著疊加組合的數目增加一次,而組合出來不相同的疊加聯體符號總數就會翻番的增加,這種組合直至無窮大。

  這種組合,現在來看猶如數字遊戲組合而可循的規律,但古人不能理解,就以為是神奇的東西,就逐步給賦予上神秘的色彩。但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中國產生了這套符號,堪稱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

  而這套符號從產生到流傳中的刻寫,也是個逐步演變過程。這套符號的初始組合的基礎符號“+”與“∧”的這種寫法,經不斷的演變成“—”與“∧”( ┘└、╯╰),到東漢定型為“——”與“— —”的寫法。

  我們將《周易》成書前後那套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刻寫演變列表如下:

  《六十四畫符號刻寫演變對比表》

  序號 符號組合寫法 出現的器物 時代 材料來源

  1 、++∧+∧∧ 甲骨 商代晚期 《楚竹書周易研究》

  2 、∧∧+∧∧八 磨石 " "

  3 、∧∧+∧八八 陶範 " "

  4 、+八∧∧∧∧

  八+∧∧∧∧ 青銅器 西周早期 “中方鼎”

  5 、---∧∧- 陶器 西周後期 “西周陶簋”

  6 、----∧- 竹簡 戰國中期 “楚地竹簡”

  7 、∧--∧-∧ 竹簡 秦朝 秦簡《歸藏》

  8 、─ ┘└ 帛錦 西漢初期 帛書《周易》

  9 、─ ╯╰ 竹簡 西漢初期 阜陽漢簡“周易”

  10 、─ -- 石碑 東漢時期 漢石經《周易》

  11 、─ -- 紙質 當今 通行本《周易》

  (說明:上邊的“六聯體”符號組合排列,古今皆是上下排列組合。這裏本身不是按出土材料上的“六聯體”符號刻寫形狀描摹而成,自然是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是有兩種不同的符號組合成的“六聯體”。上表裏的8、9、10 、11裏的“六聯體”符號寫法,因排列的太長,隻舉例兩個“基礎符號”的寫法。)

  由此說明商代與西周時期出現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聯體”符號,是一套組合符號而已(並不是誤認為的"數字卦"說法),就是《周易》成書時所用,並保留下來的那套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