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七)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7-26 10:06      字數:8013
  卷二:君子之治一寶典

  ??第一講:《周易》構建的"君子"之治政治理念

  ??第四節:《周易》一書裏"君子"之治的政治方略

  ??《周易》一書六十四篇可以說都是為“君子”在政治踐行上闡述的政治方略。

  ??“易為君子謀”(語出北宋張載,其意是“《周易》是幫助君子施展謀略”),《周易》一書就是為“君子”講述安邦治國的政治謀略。並為“君子”安邦治國上設定了諸多應遵循的政治原則。

  ??《周易》開卷第一篇《乾》,就是為“君子”講述的政治謀略。從“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到“見群龍無首,吉”。是以龍隱喻“君子”為政上的方法策略。但“君子”政治目的是“飛龍在天”,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是“君子”政治目的,也是“君子”應遵循的一項原則。

  ??《周易》一書為“君子”設定了諸多施政上應遵循的政治原則,以下我們來分析“君子”在治國安邦上應遵循哪些政治原則:

  ??1、“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君子無首,吉”

  ??《乾》篇是以龍比喻君子之為,君子終於一步步從“潛龍”到“見龍”(嶄露頭角),這是個不斷進取(君子終日乾乾)而達到成功的位置(“飛龍在天”),終於實現了“君子”之治的理想作為。“利見大人”,指出現了有作為的人物。“君子”的最終是要在政治上大顯身手,要大有作為。《周易》裏的“君子”是積極有為進取的理想治國者。“君子”不是潛伏著,隱埋著,不出來為政,而是不斷進取,有為,達到安邦治國的位置上。《周易》是為“君子”講政治謀略的書。所以“君子”也不應在政治上“過及”,即“亢龍有悔”。“君子”是安邦治國的主體,是應在其位,而謀其政,不是不為,也不能過為。政治上的追求是“飛龍在天”,但“君龍無首,吉”,則是“君子”應遵循的政治原則,即君子們應各守其位,共同治理好這個天下,而不是爭當第一。說白了,“君子”不要爭霸於諸侯,“君子”應共同維護周天子分封的"天下"。

  ??2、“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這也是一個應遵循的政治原則,這一政治原則之意是:“分封諸侯,立卿大夫的爵位,沒有身份資格的百姓是不能享有。”本句話是出現在《師》篇裏的最後一段內容。“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這裏的“大君”,應指有大德之君,這裏並沒有說是“周王”或“周天子”。《周易》一書裏沒有直接點出過“周王”或“周天子”的稱呼。西周是文王開創的基業,周人建立周朝實行的是宗法分封製,把所謂的“天下”分割分封給氏族血緣身份成員。“周王”擁有都城的王畿地區,“王”的血緣氏族成員分封到各地(包括有功的功臣,及異姓建立姻親關係),形成"天下"諸侯拱王的一種政體。“周王”名譽上成為"天下"的主,諸侯為一國的主。西周初期確立了分封製度,而這“開國承家,小人勿用”,無疑體現了分封製度的政治綱領。自然“君子”治國應遵循這一政治原則。《周易》一書是西周後期產出的,《周易》所體現的是維護分封製度社會,是讓“有國有家者”共同治理好"天下",維護好"天下"的秩序。《周易》裏所講的“君子”就是有國有家的統治者。《周易》裏的“理想國”,就是“君子”共治"天下"。故“君子”在安邦治國的政治實踐上,是要遵循“開國承家,小人勿用”的這一政治原則。因為“小人”是統治對象,也是君子施愛體恤的對象。“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是體現了對“君子”與“小人”這種等級秩序的維護。

  ??3、“比”之原則

  ??《比》篇講結盟,是為“君子”講述邦國之間建立結盟的政治措施。

  ??《周易》是講述“君子”之治,而“結盟”又是“君子”之治中應遵循的一項政治原則。《周易》一書是西周後期產生的,此時也是西周王室衰落,而諸侯國上升的時期。《周易》作者希望的是“君子”(西周整個貴族統治集團)共同治理好"天下"。在一個分封製的國度裏,西周王室早已失去周初的統治地位。而是“有國、有家”者出於獨立及上升的地位時期。那麽,如何在邦國林立的這種社會格局局麵,使邦國之間和平共處,而達到"天下"太平。《周易》提出了結盟的政治策略,要諸侯間建立和平共處的社會局麵。諸侯國走結盟,才是"天下"太平的一個有效途徑。“比”就是結盟,聯盟之意。邦國之間進行結盟,而達到"天下"太平景象。當然這一任務,《周易》作者寄托給君子們去實現。這“比”之道理有點“邦聯製”的特點。

  ??“比之自內,貞吉”,“外比之,貞吉”。這就說,“邦國之間建立結盟,前景吉祥”。“與外邦建立結盟,前景吉祥”。這就是內外聯盟,將帶來美好的前景,“結盟”無疑是“君子”應遵循的一項治國的政治措施。

  ??4、“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周易·履》篇中提出了“履道坦坦,幽人貞吉”的一個政治措施。《周易》作者理想的政治環境是“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就是說“政治上應平坦無險的寬鬆環境,就連不願入仕的隱士們也會出來參與社會活動,豈不是光明的未來”。因為有了那些靠武力取得地位的人(“武人為大君”),才使政治仕途險惡重重,才出現“履虎尾,咥人”的險惡政治。《履》篇講述的是政治環境,這無疑是給君子講述政治上應創造一種寬鬆的無險仕途,讓不願參政的隱士出來效力國家。“履道坦坦,幽人貞吉”無疑也是“君子”施政上應遵循的一項原則。

  ??5、開“泰”抑“否”的政治措施

  ??(即建立通泰的社會發展局麵,而抑製政道閉塞所導致社會衰落局麵出現的措施)

  ??《周易》裏的《泰》與《否》篇講述了這方麵的內容,使“君子”明白如何走向通泰的社會發展局麵和如何抑製政道閉塞而導致社會走向衰落的社會問題。告誡君子“泰,小往大來,吉亨”,“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的政治道理。開辟通泰,抑製閉塞是“君子”之治應遵循的政治策略。而這與後封建社會裏從“泰”,“否”望文生義出的“泰極否來”的概念是不同的。???

  ??6、“同人於野”的政治原則

  ??“同人”指眾人。“野”:指野區。猶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城鄉區劃上的農村鄉野,即與城市是相對的區域。

  ??《孟子》“滕文公上”裏說“夫騰,壤地偏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清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自賦”。

  ??這是“國野”的區分。孟子向騰公建議征稅比例,“國”與“野”是不同的。“國中”應是城市,“野”是指城市外的農業之地。孟子稱的“野人”是指鄉村種田的人。在《周易》裏稱’“小人”。但無論“國”與“野”都是諸侯國的地盤,是一國之領地。《周易》裏的“同人於野”是講的把眾人力量聚集在國家的利益上之上,才是正確的方針原則。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同人於門,無咎”。

  ??“同人於宗,吝”。

  ??這是倡導聚集眾人力量於“野”是通達順利,能辦成大事業,又能利於“君子”之政的正確措施。“同人於門”也沒有害咎,而唯獨“同人於宗,吝”。“吝”就是不好的結果和行為。西周初的體製是宗法血緣下的分封製。“宗”分大宗,小宗。諸侯國裏也分大宗小宗。這裏的“同人於宗”的“宗”是與“國”的整體利益相背的宗派勢力。故“同人於野”或“於門”是關乎著一國的整體利益,所要反對“同人於宗”的這種危害國家的行為。無疑“同人於野”應是“君子”之治上應遵循的一項政治原則和策略。

  ??7、“官有渝”的新老官員交替的工作原則

  ??《周易》“隨”篇論述了官員交替的組織原則,即不能“係小子,失大夫”,也不能“係丈夫,失小子”的這種偏於一方的用官之道。對這一問題要考慮得當,既尋求到正確的工作方針,也有利其位,符合正道(“隨有求得,利居貞”)。所以官員交替工作也是“君子”應重視的一項政治措施。

  ??8、“知臨,大君之宜”的治國方針。

  ??《周易》裏的《臨》篇講述的是如何治國之道。“臨”的本義是從高處向低處看,引申為監視者。《周易》“臨”是講述的上者如何對待下者的統治之道,即統治者如何對待民眾的統治。《臨》篇中的統治之道體現是“鹹臨貞吉”,即“用溫和的政策治國理民,前景吉祥。”“甘臨,無攸往”,用壓製的辦法治理國家,沒有任何利益。“知臨,大君之宜,吉。”即聰明理智的去管理國家,才是偉大之君最適宜的治國之道,無必正確。“敦臨,吉,無咎。”即用寬厚溫和的政策治理國家,吉祥而無過失。

  ??所以采取明智的治國方針,才是“君子”應遵循的政治原則,這就叫“知臨,大君之宜,吉。”

  ??9、“君子”應正確觀察認識事物的方法原則

  ??《周易·觀》篇是為“君子”講述的如何觀察認識事物的方法。這是一篇最早討論“方*論”的文章了。掌握了正確觀察認識事物的方法,對“君子”來說就會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在治國的決策中不失誤。相反,不能正確觀察認識事物,將出現的是錯誤的判斷,而導致其錯誤的行為結果。“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窺觀,利女貞”。作者反對“童觀”,“窺觀”這種不正確的觀察認識事物的方法。相反則應是客觀的、理智的、全麵的對事物觀察認識。“觀國之光,利用賓與王”,作者強調的是正確觀仰,熟悉一個國家的禮樂風高,才有利於作“賓”和“王”資格。正確的觀察認識事物,又是關係到治國利民的進退策略,“觀我生進退”。正確的觀察認識自己治下的百姓民眾,“君子”治國理政,就不至於失誤,“觀我生,君子無咎”。《觀》篇是為統治者(君子)提出了一條按客觀事物規律辦事的執政方法。既強調觀察事物的全麵性,而反對片麵性,狹隘性。強調全麵性,反對片麵性,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客觀實際情況,使“君子”在政治決策上應與客觀實際相一致。《觀》中所要求執政者了解國情民情,堅持觀察認識事物的客觀性,無疑是“君子”施政上應遵循的一項政治原則。

  ??10、應建立起有序的政治秩序與規範 (即“貫魚,以宮為寵”)

  ??《剝》篇是以“床”的剝落侵蝕壞掉以喻政治衰敗現象。而這種政治衰敗的關鍵是沒有建立一套正確合理的機製,即製度缺失。一個國家在政治上若沒有建立起一套正確有序的機製,將導致像物一樣腐朽爛掉的那樣後果,也寓意著權威的崩潰。而在麵臨著“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的嚴重社會不公局麵,如不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秩序準則,就是“剝床以膚,凶”的後果。而要解決“凶”的後果不發生,就應“貫魚,以宮為寵,無不利”的去行政。

  ??“貫魚,以宮為寵,無不利”,就是說“若能按次序,憑借身份能力受到榮譽,而無不利”。這就是能夠解決社會嚴重不公的現象,並抑製腐敗的發展,國家也不會一天天的爛下去了。

  ??《周易·剝》篇是借“床”的不斷剝落侵蝕所損壞,來比喻國家政治上逐步衰敗的現象。若要改變這種現象,作者提出的方法是“貫魚,以宮為寵”。這裏已然是使用比喻,但含義是“若能按秩序,順次,憑借身份能力而受到榮耀,而無不利”。這就是說應建立一套有序的政治機製,目的是消除“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的這一嚴重危機到社會安寧的現象。建立一套有序的機製,才能避免國家政治走向崩潰。《剝》中強調的“貫魚以宮為寵”無疑是讓“君子”在治國上遵循的一個政治原則。

  ??11.“有孚攣如,富以其鄰”所倡導的農業生產上互助與共同致富的政治原則。

  ??《周易》裏有一篇文章名稱叫《小畜》。《小畜》的含義就是農業生產要積累,也就是爭取農業生產上要豐收。如何使農業生產獲得豐收,即不出現天災,如“密雲不雨,自我西郊”,這看似天邊升起密雲,就是不下雨,這樣就會遭旱情。也不能人為的造成農業生產上的損失,如“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這是說“雨已經下過,解除了旱情,而充滿高尚品德的是婦女的守正與辛勞。若到了月中十五,君子征召勞役,就會出現凶年災情”。這就是人為造成的農業生產上的災害,應在雨後還能搶種農作物時,而勞動力被統治者(君子)征召勞役去了。搶種農作物隻靠婦女,就會造成農業生產造成災情。而農業生產上要“有孚攣如,富以其鄰”,“有孚”是“君子”應該遵循的一項根本的政治原則,即愛民。攣如:牽連之狀,喻緊密聯係,相互協助。富以其鄰:即大家一同走富裕的道路。

  ??所以“有孚攣如,富以其鄰”是讓“君子”明白這種道理,作為治國上的一項政治策略而遵循。

  ??12.“無妄”: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商業經營原則。

  ??《周易》裏的《無妄》篇是講述了商業上的準則。“妄”是指胡亂,引申為不正,不法。“無妄”即沒有了不法與不正。《無妄》是針對商業經營上,要遵循“無妄”,即不去幹不正不法的行為,也就是說商業上應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童叟無欺。

  ??《周易》裏既重視農業生產積累,也不輕視商業經營,“不耕獲,不菑佘,則利有攸往。”這是說:“不耕種田地,而有收獲,不開墾荒地,而有熟田,這也是有利於社會向前發展的事情”。這裏是作者沒有輕視商業行為,這與後儒思想是不同的。

  ??《無妄》所講述的商業之道,也是“君子”治國理民上應掌握的策略。

  ??13.“觀頤,自求口實”的休養生息政治措施

  ??“觀頤,自求口實”,是說觀察認識休養生息,是自我尋求解決人口發展的生計問題。《周易》裏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發展理念:自求口實。在十分落後的農耕時代,人口發展與生計出現矛盾。而采取休養生息,自我解決人口生計問題,體現了作者政治上的理性與睿智。“自求口實”的生存理念,是體現在政治策略上應遵循“休養生息”(頤)。《周易·頤》篇的內容是告誡“君子”(統治者)應該給人民一個寬鬆、薄賦的一個生存空間,更不能違背生養之道,向困難的地方征收賦稅,把休養生息作為頭等大事去做。這是“君子”治國理政應遵循的政治原則。

  ??“自求口實”是《周易》裏的一個政治理念,《周易·頤》篇開章首句是:“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這是說:“休養生息,前景吉祥。觀察休養生息之道,自我尋求解決人口的發展生計”。如何解決人口生計,就應采取“休養生息”的政治方針。解決人口生計問題,要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政策環境。老百姓自己發動起來解決自己生計發展。而不是靠“君子”拿出物質財富或幹預百姓,而是給於百姓寬鬆的生存環境以解決生計問題。這就是君子在執政上應遵循“休養生息”(頤)的策略措施。

  ??14.“舍爾靈龜”、“未占有孚”反對迷信占卜的思想原則

  ??“舍爾靈龜”是何意呢?舍:(舍:①放在一邊;丟開;如《賁》:“舍車而徒”。②放棄;舍棄;如《屯》:“不如舍”。③廢止、停止;如《書·湯誓》:“舍我穡事”)放棄、停止。爾:第二人稱,你,你們的。靈:女巫,神靈人的精神。龜:烏龜,占卜用的龜甲。“靈龜”:泛指用以占卜的龜,即有靈應的龜兆。《周易·頤》:“舍爾靈龜,觀我朶頤。” 孔穎達 疏:“靈龜,謂神靈明鑒之龜兆。”這句話是指:放棄掉你們那些所謂的神靈占卜兆示吧。“舍爾靈龜”是出自《周易·頤》篇中的內容。“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這一段話的意思是:“放棄你們那些神巫占卜,應觀察我們的口食生計到了危險的地步”。這無疑體現了《周易》的無神論思想。反對巫術占卜及迷信。而是讓統治者(君子)把心思放到麵對解決人口生計問題上。而不是擺弄烏龜去占卜求得神靈的兆示。《頤》篇是講述休養生息的政治策略。如何解決生計問題,作者提出了一個口號,“自求口實”,而“自求口實”的前提是政治上的“休養生息”的方針策略,即解決民生問題,應采取修養政策,而不是靠占卜迷信。

  ??“未占有孚”同樣體現了反對占卜迷信。“未占有孚”是出自《革》篇裏的句子。《革》篇講述的是社會改革。“大人虎變,未占有孚”,這話是說:“大人以威如猛虎之勢推行社會變革,不是靠占卜求問,而是靠愛,才能取得人民的擁護”。這裏強調的是“愛民”,而反對占卜。無疑是反對占卜迷信,而讓“君子”理性的認識社會問題,由此而解決社會問題。故“舍爾靈龜”與“未占有孚”是讓“君子”在治國上應遵循的一項政治原則。

  ??15、“恒其德”為婦女建立的道德原則

  ??《周易》裏的《恒》篇是講述婦女應長久的保持道德操守的道理,是為婦女設立的道德行為準則。

  ??《恒》:“不恒其德,或成其羞,貞吝。”這是說:“不能長久的保持其品德操行,是要承受其恥辱,後果是有危害的”。“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這是說“長久的遵守道德操守,是正道,婦女應該堅守道德操守,吉祥。而男人不守婦道的約束”。這是《恒》篇裏所闡述的道理。顯然這“德”是為婦女設立的行為規則。《周易》裏“德”的理念是專門設為婦女遵守的價值觀,而不是為男人設立的價值觀。《周易》一書裏一共出現了五個“德”字,而《恒》篇裏就占去兩個,其他三個德字分別出現在《訟》、《小畜》、《益》篇裏。《訟》:“食舊德,貞厲”,這裏的“德”,並非指道德,而是指不合時宜傳下來的做法。這是說“還按傳統留下來的那種生活過活,就難以發展下去了”。《小畜》:“既雨即到,尚德載,婦貞”。這裏的“德”無疑體現了對婦女一種品德的讚賞。《益》:“有孚,惠我德”。這裏的“德”是指恩德,屬道德範疇。

  ??《周易》一書裏所講的“德”與其之前,之後所倡導的“德”不是同一概念,周初提出的“德”,是上層統治者(周王)應恪盡職守的來配合上帝的意誌。那叫“以德配天”。而《周易》之後孔子提倡的“德”是倫理道德理念,既不論男女都要遵守的等級尊卑秩序上的道德規範。而《周易》裏的“德”是為婦女的專設的規範,是為婦女設立的一種品質操守行為。而“君子”(統治者)應遵守的不是“以德配天”的理念,而是“有孚於小人”,即“君子愛小人”(不是指有道德的人去愛不道德的人,是指統治者關愛百姓)的理念。《周易》裏講的是“以孚配民”的政治理念,也是“以孚”治國的政治理念。是後儒仁政思想的先聲。《周易》沒有把“德”用到“君子”身上。《周易》裏的“德”是為婦女設立的道德行為規範,讓婦女遵守的品質操守。在《周易》裏的《姤》、《家人》、《鹹》、《漸》篇裏都有所表述。《周易》時代已經為婦女構建起婦德行為準則,已為婦女設立行為上的道德準則。這當然是《周易》作者為“君子”講述的治國策略中不可忽視的意識形態。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