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三十四)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7-21 10:41      字數:5063
  卷一:正本清源話《周易》

  ??第六章:“八卦”筮術的曆史源流揭示與批判

  ??(兼論因《周易》一書所用那套符號而衍生出的八卦筮術,成為《周易》蒙冤千古的曆史根由)

  ??第三講:由《周易》一書裏所用的那套符號和名稱衍生成八卦筮術上的一套工具,既成為八卦卜筮之源頭,又成為八卦筮術之架構

  ??上一講我們講述了,八卦筮術上所產生的八卦符號及八卦名稱的來曆,以及《左傳》裏記載的八卦筮術上用八卦(符號)取象批算人事上的吉凶方法。本講我們講術由《周易》裏所用的那套六十四個符號而被用於八卦筮術上,變成六十四卦符號,是如何利用其算卦的?與《周易》一書還有沒有關係了?還能不能認為“六十四卦符號“是《周易》裏的內容?

  ??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一書裏卻有六十四個符號,而且還能從“八卦納甲“(如《卜筮正宗》、《周易預測學》)算卦書裏也同樣能看到一樣的六十四個符號和名稱,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內容含義。

  ??在前麵對《周易》符號的考證裏講述過,《周易》裏那套符號並不是《周易》原創,而早在商代已經產生了。《周易》一書裏雖有“六十四畫符號”,但不是“八卦”卦學符號內容,而隻是做為文章序目排序的功能之用。原創《周易》被史巫改造成“繇式”結構,那套符號也已變成八卦筮術上的一套符號,也有卦書(《左傳》裏記載)《連山》與《歸藏》為證。《周易》裏所用的那套符號,變成八卦筮術上的六十四卦符號,其目的是揲蓍(用蓍草起卦方法)卜筮有關。 那麽,在八卦筮術上又是如何得到一卦來進行卜筮呢?即《左傳》裏記載的筮例,是如何得到如:“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和“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複》曰:‘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的這些說法呢?這就涉及到起卦方法。正是有了那套六十四卦符號,成為卜筮的工具。春秋史巫正是有了八卦筮術那套六十卦符號,才能通過一把蓍草,而推演出六十四卦裏的某一卦符號,也就得出某一卦裏的八卦取象和卦辭,就像《左傳》記載的那樣去算卦了。

  ??春秋時期裏的史巫用繇式《周易》卜筮,正是《周易》裏那套符號變成八卦筮術的一套筮卜工具後。

  ??史巫就是通過揲蓍起筮(後稱起卦)方法,才能得出“繇式”《周易》裏的某一卦符號,和那一卦裏的某一“繇辭”。並通過得出的卦符號八卦取象和“繇辭”之意,去聯想、類比、附會出所卜問人事的吉凶來。不論以繇式《周易》,或是用《連山》和《歸藏》都是一樣的,隻要用那套"六聯體"符號,無論裝進什麽文辭,即使把《論語》,或《道德經》裝進去,在史巫眼裏都可變成筮辭用於卜筮(算卦)人事吉凶的。有了那套符號成為算卦的工具後,就可通過用蓍草排演而得出某卦符號及某卦,也就得出某卦符號裏的八卦取象和卦辭,就用取象,或用卦辭去聯想、比類、附會人事吉凶了。用蓍草排演起卦,皆離不開六十四卦符號。正是六十四卦符號成為八卦卜筮上的必用之工具,沒有這套卜筮工具,八卦筮術成了無本之木。

  ??那麽,接下來我們看春秋史巫如何揲蓍(用蓍草起卦方法)起卦的?

  ??如《左傳》第一筮例,陳厲公請周太史筮卜,是怎麽筮出《觀》之《否》卦呢?這是一個起卦的方法問題。現在我們大多都熟習街頭巷尾或坐館算卦先生的算卦起卦方法多是用三個銅錢搖出一卦來,為問卦者,算出個吉凶來。那麽在春秋時期是個怎樣的起卦方法呢?《左傳》一書記載的筮例裏,並沒有講述如何起卦的。因《係辭傳》是亦筮亦理闡釋今本《周易》,裏麵有講筮卜的理論與方法。《係辭傳》裏有一段“大衍之數”,已被學者公認是講起卦的方法。

  ??其文如下: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分而為上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象四時,歸奇於抄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抄而後卦。……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以酬酢可與祐神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八卦推演的數是五十,但隻用四十九。將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兩組,以象征天和地。從一方抽出一根豎掛在天地之間象人,天、地、人三象齊全。象征天地的蓍草四根一揲數之,以象征四季,餘下的蓍草,放在豎掛蓍草一處,以象征閏月。五年兩閏,因此再重複上述步驟……所以經過四次布策而推演出筮《易》,共計十八變,而後成一卦,八卦算是小成,而在此基礎上引伸觸類旁通,而得到豐富卦象,天下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包括盡了。易卦顯現出神明和道的作用,所以掌握了這些,就可以完成神明的使命,就可與神祐的那般造化了。”

  ??我們已知《係辭》在原創《周易》一書產生幾百年後,原創《周易》被再次篡改成“六爻式”結構文本後,所依據的是卦爻式《周易》為藍本而產生的一篇論述“八卦”占筮的原則與方法文章,而不過是將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與“八卦”混淆在一起而論述。

  ??從《係辭》裏的“大衍之數”可知,“八卦”占筮的起卦方法。不過單憑《係辭傳》裏的“大衍之數”還不能夠準確的認識《左傳》裏記述的筮例是如何起卦的。單憑“大衍之數”這段話想起個卦來,是有難度的,因為那段文字過於簡單的敘述。還好又過去千年後,到了宋朝,又出了一個大儒朱熹,雖然他也認為“大衍之數”費解,但終於給解開了,他這樣說:“言天地大衍之數,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詳其於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啟蒙》備言之”。朱熹說的大意是:“這段講的算卦方法,可說的太簡略了。這套東西到底怎麽玩,大概隻有上古那些占卜官才曉得。現在早已無從考證了。這些是如何推演的,所寫的《啟蒙》一書裏有詳細的解說,請參閱之。”(《周易本義》)

  ??由《左傳》裏記載,春秋時期諸侯逐步放棄了龜占,而用“八卦”筮術來卜筮(即後稱的“算卦”)。按《係辭》裏的“大衍之數”章說法,大抵是揲蓍成卦方法,即用蓍草來起卦。用蓍草揲蓍起卦是與“數”理有關。揲蓍之法裏加進去數目,這又是古人習慣於天地物象比類思維有關。蓍草是一種植物的莖,古人作為起卦的推演工具,是因古人認為蓍草與龜是一樣的神物,是能夠通神的東西。我們先來聽聽古人對蓍草的神秘說法:

  ??《洪範·五行》曰:“蓍之言為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莖。此草木之壽,亦知吉凶者,聖人以問鬼神。”

  ??《說文解字》:“蓍,蒿屬,從草,耆聲。生千歲三百莖。”許慎把蓍草解釋的猶如天上的蟠桃樹,蓍草生長千年長出了三百個莖,能不神麽。”

  ??《論衡·狀留篇》:“蓍生七十歲生一莖,七百歲生十莖。神靈之物也,故生遲留,曆歲長久,故能明審。”

  ??《史記·龜策列傳》:“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蓍,斷以蓍龜。”又說:“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傳曰:下有伏靈,上有兔絲;上有搗蓍,下有神龜。……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

  ??《白虎通義》:“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故能辯吉凶。”

  ??《春秋繁露·奉本》:“其猶蓍百莖而共一本,龜千歲而人寶,是以三代傳決疑焉。”

  ??《博物誌》:“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以老,故知吉凶。”

  ??這古代裏的大學問家把一種植物說得如此神秘,而一般人能不迷信這種神物呢?蓍草被卜筮者看做神明之物,而用於卜筮上的演算工具(即起卦工具)也就可想而知了。

  ??對於《左傳》裏記載的筮例的起卦法,現在的“易學”研究者就是依照《係辭》裏的“大衍之數”章和朱熹與蔡元定合撰的《易學啟蒙》裏的說法,而再現春秋時期以揲蓍起卦的方法。

  ??“大衍之數五十”,後人研究應為“大衍之數五十有五”,認為是轉抄時脫去了“有五”二字,不管五十或是五十五,但隻用四十九(無論是四十九個蓍草莖還是其它四十九個替代品)就可推衍起卦了。

  ??《係辭》裏雲:“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大衍之數”裏出現的三個數字,即“五十”、“五十五”、“四十九”,這三個數字成為謎語,使後人產生了很多猜想。後人對於“五十”之數的說法,認為是轉抄是脫漏掉了“有五”二字。但也有人認為“五十”說法是有來曆的,如馬融的說法:“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合五十”。馬融也不過是一種聯想,這種聯想的說法還有多種。而《係辭》裏所言的“天地之數”是“五十有五”,而這“五十”之說,是有脫漏之嫌。因古人的思維方式是比喻聯想式,不懂得邏輯推理,而習慣於把“天地人”比類聯想在一塊。“大衍之數”章裏把一至十的數說的很神秘,把一至十裏的奇偶之數說成為“天”、“地”之數。把天數相加(一、三、五、七、九)共二十五,地數相加(二、四、六、八、十)共三十,天地數共為五十五,五十五就是所謂的“天地之數”。“天地數”大抵是取自十進製的十個基本數,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一至十之數相加之和為五十五。古人所認為卜筮是通神的一種渠道,而卜筮又離不開“數”。揲蓍之法完全與“數”相關聯。是通過“數”聯想比類到天地萬物,“數”是通神的神秘力量,古代裏的“數”也就披上了神秘色彩。

  ??古人沒有科學的“數”學觀念,特別是早期對數目變化之規律,不能科學的去認識,就以為“數”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古人不能正確揭示“數”之原理,隻能用神話和迷信來代替。古人認為“萬物莫逃乎數”、“一切皆有定數”,古人對“數”的迷信於崇拜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知,《係辭》裏所言的“五十五”(天地之數),正是把十進製的十個基礎數字符號,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看做是支配“天地人”的神秘力量。所以十進製裏的十個基礎數字符號就是“天地之數”的理論依據。而對於大衍之數“五十”的說法,也有人認為“五十”是“大衍之數”,而“五十五”是“天地之數”,兩者不是一回事。那麽,“大衍之數”五十,有沒有依據呢?也卻有說法,也不過多是聯想之說,如馬融的說法。但有一種說法,也不無道理。是從占卜的烏龜身上的龜甲塊數聯想啟發得出的塊數正好與“大衍之數”五十相同。“大衍之數”是占筮之數,“衍”在這裏解釋為開展、排列的意思。殷商時期是用烏龜殼占卜(“卜”是灼龜為兆,取象兆紋之變,以為神示之兆,以此聯想、比類、附會卜問之事之吉凶。而“筮”是指蓍草而言,即是揲蓍推斷卦,以得神示的卦辭,按照卦辭來聯想、比類、附會所問人事的吉凶)。由卜到筮,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過程。用蓍草來代替龜甲殼占問吉凶,但是要用多少根蓍草才能通神呢?史巫長期用烏龜占卜,大抵觀察到烏龜甲殼的上甲塊數數量為38塊組成(龜甲邊裙塊數是25,中間塊數是13,共38塊),和烏龜殼內甲有12塊甲板組成,整個烏龜甲殼的塊數相加就是50片。大抵“大衍之數”五十是從烏龜的身上的塊數啟發而來,因認為用烏龜占卜能通神,那麽比照烏龜身上的塊數來起筮豈不同樣可通神麽?古人經過比類聯想就找出了根據。

  ??至於“五十”不用,而用“四十九”是何根據呢?前人也有說法“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一不用者太極也。”

  ??看到了吧,這古人筮卜時,如何起卦是有講究的,是有依據的,這就是學問。

  ??總之,無論“五十五”或“五十”,但在起卦時隻用四十九個數,即隻用蓍草莖四十九根來作為起卦的推演工具。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