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二)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7-14 18:20      字數:7265
  卷一:正本清源話《周易》

  ??第三章:《周易》性質說

  ??第四講:現代人們對《周易》一書的說法

  ??現代對《周易》一詞,《辭源》裏是這樣解釋的:“《周易》也叫《易經》,我們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易有,變易,簡易。內容包括《經》、《傳》兩部分……漢儒言易,多取象占,至三國魏王弼始以義理說易,現在通行的有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注疏本),李鼎祚《周易集解》。”

  ??這是《辭源》對《周易》一書做出的解釋,也可說是給《周易》這一概念下的定義。《辭源》給《周易》所下定義,即“《周易》也叫《易經》,我國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其它那些內容是解釋《周易》一書的內容,包括如何用八種物象八卦式的推測自然和人事變化(後稱算卦的那回事);陰陽二氣發展出哲學上的本體論;易學發展上的流派與易學著作等。

  ??單就《辭源》所下的定義:“《周易》也叫《易經》,我國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這就使人們明白了《周易》一書的性質了,知道了《周易》原來是“我國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若不懂《周易》是什麽的話,一查《辭源》就知道“《周易》是占卜書”,現在也叫算卦的說法,有哲學思想的算卦書。

  ??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第一冊,第一章裏說:“商代甲骨文也是用來占卜的,但鑿龜,看它灼裂的‘兆’,手續比較麻煩,《易經》占卜方法比較簡易,因為是周人習用的一種方法,故稱“周易””。(《中國哲學史》第16頁)

  ??顯然《中國哲學史》把《周易》當作占卜書了。

  ??胡適對《周易》一書的性質說法,在他的被早年學界裏稱為“一本劃時代的著作”而享譽很高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中這樣說道:“至於《易經》更不能用作上古哲學史料。《易經》除去《十翼》,隻剩得六十四個卦,六十四條卦辭,三百八十四條爻辭,乃是一部卜筮之書,全無哲學史料可說。故我以為我們現在做哲學史,隻可以老子,孔子說起。”(《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著團結出版社 2006年版第二十頁)

  ??我們再聽聽大哲學家馮友蘭是如何對《周易》一書定性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對《易經》和《易傳》的說法散見於不同的篇章裏。既沒有把《周易》或《易經》作為專章專節來講述,就連《周易》這一稱謂也沒有出現。馮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在第四章講“孔子”時說了這麽一句話:“《易經》原來是一本卜筮之書,後來儒家把它作為形而上學來看待。”

  ??馮的意思應該是指做《易傳》的儒家們,把卜筮之書當做哲學看待了。

  ??《中國哲學簡史》在十五章裏又說:“如前所述《易經》本是一部占卜的書,巫者取一把蓍草,每兩根一次,取出放在一旁,最後剩下的或是單數,或是雙數,記錄下來,這樣連續六次,後得結果構成一卦,《易經》中對這一卦辭就應是神對卜者所求問事的指示。”(《中國哲學簡史》第148頁)

  ??這無疑說明馮先生所認為的《易經》是卜筮之書。

  ??我們再聽聽現代史學家對《周易》一書性質的說法。

  ??郭沫若在他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裏說:

  ??“《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因為它自己是一些神秘的磚塊——八卦——所砌成,同時又加以後人的三聖四聖的幾尊偶像的塑造,於是這座殿堂一直到二十世紀的現代都還發著神性的幽光。

  ??神秘作為神秘而盲目地讚仰或規避都是所以神秘其神秘。

  ??神秘最怕太陽,神秘最怕覿麵。

  ??把金字塔打開,你可以看見那裏隻是一些泰古時代的木乃伊的屍骸。”(《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郭沫若著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8年版第21頁)

  ??看郭沫若發出詩性般語言的說法,多麽的詩意啊。郭沫若不但是甲骨文與曆史學家,還是文學家與詩人。

  ??郭先生又說:“《易經》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們現代的各種神祠佛寺的靈簽符咒一樣,它的作者不必是一個人,作的時期也不必是一個時代。”(《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郭沫若著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8年版第25頁)

  ??就連郭沫若這一身兼多“家”的大學者,把《周易》說的幹脆利落,《周易》是巫術。既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又是靈簽符咒。

  ??而另一位史學家侯外廬則認為“《易經》是雜亂偽書,最好不用”。(《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2版第49頁)

  ??金景芳教授既是曆史學家,又是“易學”專家。

  ??金景芳與呂紹剛合著的《周易全解》一書“序”中說:

  ??“這本《周易全解》包括對《易經》和《易大傳》的全部解釋……

  ??一、首先需要說的,本書的說解是恪遵孔子作《易大傳》所開辟的道路。這就是我們並不否認《周易》是卜筮之書。而著眼點卻不在卜筮,而在於它內部所蘊藏著的思想……”

  ??(《周易全解》金景芳、呂紹剛著吉林大學出版社 1988年第1版 1991年第6次印刷)

  ??我們再看金景芳的另有說法:“《周易》不能說不是卜筮之書。但是學《易》時也要看到,從最初的卜筮到後來《周易》成書,中間有一個發展過程。即從形式上看它仍舊是卜筮之書,而從實質上看已變成一部蘊藏著深邃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的理論著作。當然,《周易》的這個思想是通過蓍與卦來實現的,並且依然把蓍與卦看成是‘神物’……《周易》之所以不易為人理解,固然在於它還披著一層神秘的外衣,但是這不是主要的,主要在於它的思想理論的高深。”(《周易二十講》廖名春選編華夏出版社 2008年版第37頁)

  ??金景芳教授的這種說法,類似於《辭源》裏對《周易》的定義說法,“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出現這種悖論,均是看到今本《周易》裏的“六·九”爻式的這一外在形式所造成,不能弄清《周易》文本的改造曆史。不能認清“六十四畫符號”與《周易》一書的關係。把由“六十四畫符號”洐生出的八卦筮術,硬往《周易》一書頭上套。這是先秦巫史的作法,也是《係辭傳》作者們以訛傳訛說法的影響。

  ??《周易》的外衣不是《周易》作者披上去的,而是後來史巫披在《周易》身上的神秘外衣。金先生沒有看破,曆史上很多易學者跟著今本《周易》以訛傳訛。

  ??金景芳說的“《周易》不能說不是卜筮之書。”“即從形式上看它仍舊是卜筮之書,而從實質上看已變成一部蘊藏著深邃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的理論著作。當然《周易》的這個思想是通過蓍與卦來實現的”。

  ??這種悖論是《係辭傳》裏“《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卜筮者尚其占”的變個說法而已。看似比《係辭》“四焉”說有進步,實質沒有本質區別。

  ??總之,金教授把《周易》定性為“卜筮之書”,既然認為是卜筮之書了,還有什麽形式與內容的區別呢?把《周易》說成內容是哲學而是通過占筮的形式來實現的,更是一種有害的說法。《論語》也是哲學,為何不去通過占筮形式來實現呢?金教授還認為《易傳》是孔子作的,並且認為《周易》不被人理解,主要是在於它的思想理論高深。可想金景芳在對《周易》的研究上,還有很遠的距離。

  ??在金景芳之前的李鏡池先生就有過論述。李鏡池的《周易探源》一書“序”裏這樣說:“《周易》是我國最古的一部書,其所以難解,除了它的文字古簡以外,還由於它是一部占筮書,其中隱藏著編著者的哲學思想,而編篡時所采用的材料(占筮記錄)時代當更加古遠。”

  ??“《周易》的內容性質,我認為《周易》原是一部占筮書,為供占筮參考而作,但它由許多占筮辭經編著者的選擇,分析,改寫和組織,它就不單純是占筮書,而是寓有作者的思想的占巫書……所以《周易》是以曆史材料(舊筮辭)做根據表現作者哲學思想的一部占筮書。”(《周易探源》中華書局李鏡池著 1978年版第1頁第6頁)

  ??黃壽祺先生的《周易澤注》前言說:“冠居‘群經’之首的《周易》,是我國古代現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學專著。這部奇書的思想光華,是通過神秘的‘占筮’外衣,煥發出恍惚窈冥的象征色彩。它那蘊蓄豐富的變化哲理出現之際,人們對之既向往又‘陌生’,乃至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的性質,曆來頗有爭論。主要的分歧是:或以為是筮書,或以為是哲學著作。這一問題牽涉到對《周易》經傳大義的認識,由此這裏亦分經傳兩部分試作探討。

  ??顯然《周易》的卦形,卦爻辭創成之後,其最突出的效用是占筮。……因此《周易》的‘經’部分,雖以占筮為表,實以哲學為裏,應當視為一部獨具體係的哲學著作。”(《周易譯注》“前言”黃壽祺、張善文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再看《周易譯注》對《乾》“用九(1),見群龍無首吉(2)”的注釋:

  ??“[注釋]:(1)用九,這是指明《周易》哲學以‘變’為主的一方麵特點。《易》筮過程中,凡筮得陽爻,其數或‘七’,或‘九’。‘九’可變,‘七’不變,故《周易》筮法原則是陽爻用‘九’,不用‘七’,意即占其‘變爻’,若筮得六爻均‘九’時,即以‘用九’辭為占……。”

  ??黃先生一麵講《周易》筮法,一麵又說《周易》哲學以“變”為主的一方麵特點。

  ??高亨也是一位有名的學者,又是一位有名的易學家。其《周易古經今注》寫於1940年,重訂於1963年,分“通說”和“注釋”。“注釋”部分又經過1981年重修,到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

  ??《周易古經今注》“舊序”裏說:“《周易》古經是因古人迷信而產生的一部筮書,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職務,巫史們在給人算卦的時候。根據某卦爻的象數來斷定吉凶,當然有些與事實偶然巧合的地方,這就是他們的經驗。他們把一些經驗記在某卦某爻的下麵,逐漸積累,成為零星的片段了筮書,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補充編訂。《周易》古經至此才告完成。”(《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高亨著 1984年版)

  ??這說明高亨先生把《周易》定性為筮卜之書了。但高亨又不像黃壽祺等說的那樣《周易》卜筮是表,而哲學是裏。而高亨並沒有認為《周易》有哲學的思想,可高先生既然認為《周易》是筮卜書,又何必那麽興趣的去研究,還注釋那些認為的“筮卜辭”又有何目的呢?難道是發揚算卦之術嗎?

  ??高亨同李鏡池那樣是堅定認為《周易》是卜筮之書。《周易古經今注》“舊序”裏又說:“講《周易》固然不能抹煞象數,然而總是講不圓滿,反而使人迷亂。”

  ??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裏的“周易古經通說”共分七篇,其中把《周易》用“筮”來命題與表述的就有兩篇,一是《周易筮辭分類表》,一是《周易筮法新考》。

  ??而陳鼓應在他的《道家易學建構》一書中開篇這樣寫道:“《易》本是殷周之際的占筮之書,自西周到春秋戰國的漫長時間裏,逐漸由哲理化而哲學化,其哲理化是春秋以降解《易》者的成果,而其哲學化則是受了老莊及稷下道家思想的洗禮。”(《道家易學建構》陳鼓應著商務印書館 2010年版第1頁)

  ??陳鼓應這一段話表述了幾個概念,其一,把《周易》定位與定性於殷周之際產生的占筮(現稱算卦)之書。其二,一部本是占筮之書,逐漸由哲理化而哲學化,是春秋以降解《易》者的成果。其三,倒是陳先生與大多數學者說法不同的是,即所認為的一部占筮書,而其哲學化則是受到老莊及稷下道家思想的洗禮。這是說把“巫婆”變成“哲學家”,應歸功於道家了。這說法可不同於大陸上主流說法本是儒家解《易》的功勞。這是在為道家爭功。

  ??曾是北大哲學係教授,東方易學研究會會長的朱伯昆,主編的《易學基礎教程》一書裏的緒論開篇是這樣說的:“《周易》原本是西周時期形成的占筮典籍,即算卦用書,但在後來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對它的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又說:“《易傳》解經的特點是,將西周作為占筮用的典籍哲理化,使其成為講義理的典籍,為《周易》奠定了理論基礎。”

  ??又說:“《易經》作為西周時期算命的書,由六十四個卦象和解釋卦象的卦爻辭組成,其解釋卦象的文字即經文十分古奧,後人往往不易理解。卦象如何組成的?某卦象下如何係之某卦爻辭?也難以理解。如何依《易經》算命?為什麽《易經》一書能算命?也需要加以解釋。這樣,自然形成了解釋《易經》的各種著作,先秦時期形成的《易傳》即十翼,即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而寫作的。”(《易學基礎教程》朱伯崑主編九洲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我們看到《易學基礎教程》一書的緒論裏出現的這些說法,是否是類似古代一則寓言裏那個叫賣“矛”與“盾”的說法呢?既然已說“《易傳》解經的特點是,將西周作為占筮用的典籍哲理化,使其成為講義理的典籍,為《周易》奠定了理論基礎。”可又說什麽《易傳》即十翼,是回答“如何依《易經》算命?為什麽《易經》一書能算命?”這《易傳》豈不還是解釋本為占筮的《周易》如何占筮的嗎?豈不與已說的“將西周作為占筮用的典籍哲理化”是個自相矛盾的說法嗎?

  ??而《易學基礎教程》所說的《易傳》是將占筮的《易經》給哲理化,是如何的能把說成是一部占筮算命的書,由《易傳》變成哲學書的,是點金術,還是換項術。正愁找不到學界裏似一種普遍的認為“是《易傳》把占筮的《周易》給哲學化了”的說法是個空白或空頭理論呢,可《易學基礎教程》給出了答案。因為前麵也舉了一些大學問家的說法,認為《易經》是占筮書,而《易傳》是哲學書。也說是後來是通過《易傳》才奠定《易經》的哲學基礎。正如也是易學方麵的專家廖名春總結說:“從古至今,人們對《周易》一書的性質,素有兩種對立的認識。一是視《周易》為卜筮之書,一是視《周易》為義理之書。視《周易》為卜筮之書的,多是就《周易》本身而立論,視《周易》為義理之書的,多是就《易傳》而立論。”(《帛書〈周易〉論集》廖名春著上海古出版社 2008年版第129頁)

  ??確實現在的易學界形成一般的認識是《周易》是占卜之書,而《易傳》是哲學。過去學者往往把《周易》與《易傳》混淆在一起來談論,這是受於漢朝“三聖”說的影響,把《易》說成是伏羲畫八卦,文王係辭,孔子作十翼。現在稍微有一些易學知識的人,應該能分清《周易》與《易傳》兩者關係。

  ??說《周易》是占筮書,《易傳》是哲學書,這在當今易學界裏是公認的。但都沒有細說《易傳》是如何能把占筮書變成哲學書,總聽起來似天方夜譚。一部占筮書,在做《易傳》者人手裏變成哲學書。是否現在市麵上流行的那麽多算命的書,也能有誰一一給於改變成哲學書,多麽的好啊。那麽中國現在可就成了哲學王國了,會叫西方人刮目相看的。

  ??《易學基礎教程》第三章第一節裏這樣說:“如前所述《易經》是周人占筮記錄的係統化,古人依據其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辭推人事斷吉凶的,是一部算命的書。《易傳》是對春秋戰國以來各種《易經》解說的總結。早在春秋時期,有些人就企圖擺脫宗教巫術的束縛,從理性的角度對《周易》進行改造。子服惠伯說:‘易不可以占險’,孔子提出易‘不占而已矣’,而注重‘觀其德義’,已經開始不把《周易》用於占筮,而作為分析客觀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境界的依據,人們對《周易》的態度有了一個根本的變化。這樣,人們逐步賦予《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辭以新的內容和含義,使其成了表述哲學思想的工具。《周易》的性質一點一滴地改變。哲學觀點也在一點一滴地積累。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各哲學流派的出現和百家爭鳴的開展,隨著人們理性的進一步覺醒和思想的解放,人們對《周易》的框架結構作出了全麵的哲學解釋,根本上改變了它的巫術性質,終於打破了迷信的領域。《易傳》就是這類解《易》著作的一個匯集。儒家的倫理觀念,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天道觀,成了《易傳》解《易》的指導思想。占筮書變成了一部哲學書。”(《易學基礎教程》九洲出版社朱伯崑主編 2002年版第124頁)

  ??原來是這樣把一部占筮算命的書變成了一部哲學書,你聽後能相信嗎?總之我們是不相信的。把占筮算命的書變成哲學書,何必呢?累不累?為何不另劈溪路,獨立自主的去寫一部哲學書好了,在一部占筮書上,有哪麽多人下功夫,去改變占卜性質,變哲學思想,都屬不正常了嗎?

  ??而實際是《易傳》裏一部分應屬先秦時期的《周易》學術內容,確實繼承了《周易》的義理思想,並用義理去闡釋《周易》,而不是看到《周易》是占筮書而在改變它,變成義理(哲學)。而另一部分應屬戰國末期到漢初修訂完善的《係辭傳》、《說卦傳》恰恰相反,才逐漸的把《周易》的解釋為筮卜之書,並給予筮術的理論原則與方法,才真正的造成後封建社會至到今天人們受其影響,錯誤認為《周易》是卜筮之書。這就是當今“易學”權威者受其影響給《周易》的定性。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