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十八)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7-14 18:20      字數:5949
  卷一:正本清源話《周易》

  ??第三章:《周易》性質說

  ??第三講:後封建時期對《周易》一書是如何的說法

  ??第一節:兩漢時期

  ??西漢是開創“獨尊儒術”的時代,既是一個“經學”時代。“經”是《詩》《書》、《易》、《禮》、《春秋》。從漢時的“五經”到後來的“十三經”成為後封建帝王社會時期裏意識形態上的統治地位。

  ??正是漢朝以天命觀與王道思想相結合,而退回到先周時期的思想意識。漢學者直接將天人觀念用於論證君權神授,董仲舒從天人感應的思想體係出發,以陰陽災異說“經”,十分明確地為大一統王權專製張本。

  ??“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春秋繁露》)

  ??“天人感應”的世界觀是董仲舒思想上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肯定和強調天道秩序,以天道作為規範人倫政治架構的終極基礎。

  ??神學化的經學成為兩漢官學之風氣,漢儒生力圖用神學化的經學輔政,試圖以陰陽災異學說來製衡、約束現實的專製君權,以使君王勿恣意妄為。而以專製君主為核心的統治者則完全把神學化的經學當作工具,故兩漢才有陰陽災異,天人感應,圖讖祥瑞,五德始終,八卦明堂,卦氣月令等各種神秘學說甚囂塵上。在這樣的一個曆史文化大背景裏,兩漢易學成果正是“象數”易學,並且形成了“易學”史上的一個流派“象數派”。

  ??那麽,何為“象數”呢?

  ??“象數“是“易學“上的術語。是今本《周易》裏卦符號和數字爻題而產生的說法。“象”指卦符號的“八卦“取象,又稱卦象;“數”指《周易》每卦裏用“六·九“數字做爻題而產生說法,把數字分陰陽數和爻位數。“象數“通過今本《周易》裏的符號與爻數格式而產生的學說,被現代人認為也是占筮求卦的基礎。

  ??實際兩漢時期“象數易學”又可分為“象數義理派”與“象數筮術派”。一個是以“象數“解釋今本《周易》卦爻辭的義理。一個是以“象數“完善八卦筮術(算卦術)。

  ??西漢的“易學”是承繼《係辭》裏亦巫亦理的學說,並且最終發展了筮術易學,並在先秦八卦筮術上發展出新的“八卦納甲筮術”。

  ??被後來稱之謂的漢“象數”易學,即承先前八卦筮術上的“象學”,又發展其“象數學”。漢“象數學”是一個承上啟下,可稱為八卦術的軸心時代。後來的一切術數,都可以從漢“象數易學”(兩漢“象數易學”是個複雜的概念,既有以今本《周易》為藍本的學說,又有以《易經》(《周易》與《易傳》)為藍本的研究學說)裏尋到淵源。漢朝裏產生了不少“象數易學”者,無論從卦氣、風角、星象、陰陽災異等學說上,都可稱之謂是巫術思維複興的產物。

  ??而漢朝的學術精英層裏也多是亦巫亦理的雙重文化人格心理,一麵習研經學,這種官定的儒家經典,而另一麵又如饑似渴的吸收消化同時代裏產生的陰陽災變學說,以此想指導與匡正朝庭和天下。

  ??也正是漢武帝“獨尊儒術”,漢朝把“五經”做為意識形態上的統治地位。由此也使“五經”走向神學化,而用陰陽災異來釋經,因此排除了先秦其它諸子學說,理性的東西被排擊了,非理性的東西彰顯了。

  ??五經之首的《易經》,是《周易》加《易傳》,正是《易傳》裏的《係辭》裏有巫術理論。“五經”本身有巫術思想(因今本《周易》成為《易經》的內容之一,而《易經》裏的《易傳》裏有巫術思想),並不排擊巫術(筮術本身是巫術的重要一脈)。經學時代裏自然培養的是雙重人格的儒家人物來。

  ??而到東漢又是讖緯迷信泛濫成災的時期。所謂“讖”,是數術占驗預卜吉凶的隱語,它既有文字,又有圖,所以又叫“圖讖”;所謂“緯”,是衍經書的,即對儒家經典神學化的解釋。縱觀西漢“象數易”,雖然稱“象數易”,而那個“易”已與《周易》的“易”無關了,並不是解釋《周易》的,實是運用新的天學、陰陽五行、災異說與八卦學上的“象數”結合,而產生出新的八卦學說,目的是欲建“彌倫天地,無所不包”的天地認識模式。這種“象數易學”與以前的《象》、《彖》等“易學”不同了。漢“象數易學”更是遠離了《周易》一書的思想。

  ??漢“象數易學”與原創《周易》實沒有什麽關係了,漢“象數易學”不單單是以今本《周易》的卦象、卦爻數來詮釋八卦筮術,以占斷人事吉凶。而是以“八卦”衍生出以卦氣、陰陽節氣、天學為一體的宇宙模式,重在探究宇宙與人類之間(天人之間)陰陽災變與天人感應,其目的是引向政治,而指導政治。這從董仲舒、京房、劉向的奏章用陰陽災異、卦氣說政治是一清而楚的。漢“象數易學”並不等同於“末流”的算卦之學,在當時是思考把握的是國家前途命運之學說。從殷商到西漢,無論龜占筮卜還是八卦卦氣與陰陽災異學說都是要決策於國之大事為目的。可以說在兩漢產生的陰陽災異與“象數易學”是當時認為的是最前沿的學說,當然在今天看來,那是迷信的巫術之說。

  ??所謂兩漢時期的“象數易學”之內容,不外是卦氣,陰陽災異,納甲爻辰等本是以往八卦筮卜裏沒有的東西,不外是從八卦符號和六十四卦符號而產生的新東西。

  ??所謂“卦氣”說是將八卦學裏的卦爻與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三百六十五日等相配應,將八卦學裏的卦爻符號與曆法融為一體的一種學說。這裏麵又包括了“四正卦”說、“八卦卦氣”說、“十二消息卦卦氣”說。

  ??“卦氣”說是孟喜創立的,而象數占驗學說中還有納甲說,即將十天幹,按一定的排列納入八卦體內,因甲為十天幹之首,故以甲為名。

  ??“八宮”說出於京房,即將六十四卦分於八純卦各領一宮,每宮各由八個卦組成,這成為後世算卦批命的基礎範式。

  ??“互體”說是從每個卦畫中,看出互體的卦畫(即八純卦裏的每一卦)而成一卦的說法。

  ??“爻辰”說是鄭玄創立的一種釋卦的體例,是一種將乾坤十二爻與十二辰(地支)相配應的學說。

  ??“陰陽升降”說,是把卦畫符號附陰陽屬性之說。

  ??總之西漢的象數占驗學說上是孟喜、京房等借助當時的天文曆法知識及前人的成果,建構完善了一個龐大而完備的“卦氣”體係。京房還推出了其納甲、八宮、五行體係;東漢鄭玄又推崇爻辰、星宿諸說。這些本是占驗學說,而到東漢後期卻將前期的所謂“易學”成果運用到釋解《周易》文辭上去了,即所謂釋“易”上的“象數派”。???

  ??兩漢產生的“象數學”,最終產生了兩種影響,一路是以此說走向八卦(八宮納甲)算卦上,即廣泛的運用在個人的命運前途上的“先知”上去了。而另一路是以“象數學”的成果,去解釋今本《周易》的義理,即用卦氣、陰陽、爻位、爻辰、互體等釋解《周易》,這雖然不是講算卦的,但這種所謂釋《易》的東西,不可能正確的解釋《周易》一書裏的思想宗旨。所謂“象數易學”隻是《周易》學術上的南轅北轍,隻能把《周易》引向歧路,隻能誤導對《周易》一書的性質認識。

  ??雖然兩漢也有一些學者偶有引述《周易》裏的文辭作義理而闡述事理,但漢朝沒有留下如西漢之前那樣的釋解《周易》的文章書籍。京房雖有號稱《易傳》文章,可從《漢書·五行誌》裏看到那是講陰陽災異的東西,並不是解釋《周易》一書的內容。

  ??《漢書·五行誌》裏記有大量的京房《易傳》,我們現抄錄一些雖標稱《易傳》之名,看是如何的傳“易”之說呢?

  ??“京房《易傳》曰:‘君不思道,厥妖火燒宮’”。

  ??“京房《易傳》曰:‘行不順厥咎人奴冠,天下亂,辟無適,妾子拜。又曰:‘君不正,臥欲篡,厥妖狗冠出朝’”。

  ??“京房《易傳》曰:‘祭天不慎。厥妖鼷,鼠齧郊牛角。’”

  ??而到東漢後期出現以“象數”解釋《周易》的“易學”,而那些“易學”被唐朝李鼎祚收集匯編為《周易集解》一書裏。

  ??從《周易集解》一書中可以散件於漢人對《易》(《周易》加《易傳》)作出的注解。

  ??而唐朝在對《周易》的稱謂上比較混亂,如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以《周易》為名,而釋解的內容是包括了《易傳》。最恰當的稱法應為《易經集解》。

  ??我們且看《周易集解》所收集的漢人是如何解釋《周易》內容的。

  ??如《周易集解》裏收集的對今本《周易》“乾”裏的“初九,潛龍勿用”的注解。

  ??“馬融曰:物莫大於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初九’,建子月。陽氣始動於黃泉,既未萌芽,猶是潛伏,故曰‘替龍’也。”

  ??又如對今本《周易·萃》裏的“王假有廟,利見大人”的注解。

  ??“鄭玄曰:四體震爻,震為長子。五體坎爻,坎為隱伏。居尊而隱優,鬼神之象。長子入廟升堂,祭祖稱之禮也,故曰王假有廟。二體離爻也,離為日,居正應五,故利見大人矣。”

  ??又如對《泰》裏的“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複”的注釋。

  ??“虞翻曰:‘陂’,傾。謂否上也。‘平’,謂三。天地分,故平。天地平,謂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往’,謂消外。‘複’,謂息內。從三至上,體複。終日乾乾,反複道。故‘無平不陂,無往不複’”。

  ??對《周易》的注釋。那些都是以漢產生的“象數學“來釋今本《周易》,“象數學”實乃與原本《周易》內容是風馬牛不相及。???

  ??唐朝李鼎祚匯集象數派各家對今本《周易》的注釋(即《周易集解》),該書引述了三十幾家的注釋。其匯集漢象數派各家,實際並不算是漢朝人的注釋,也有漢以後的所謂象數派者的注釋,但收集的內容多是東漢後期所謂象數易學者的注釋。

  ??我們看《周易集解》所取注釋者,以虞翻為最,苟爽次之。東漢可謂象數易學大家倍出,馬融、鄭玄、苟爽、虞翻,都是東漢後期人。而虞翻生在東漢末期,而活於三國時期。

  ??從上述舉例的注釋來看,多是從卦象、陰陽、爻位、互體、爻辰,消息等象數新學說來解釋《周易》一書,當然也結合《易傳》裏一些說法,並對《周易》所解釋的字意上附會出新的說法來。總之這種解釋法與原創《周易》一書的真實含義已遠離了十萬八千裏。

  ??我們已知原創《周易》本身沒有象數一說,即不是按六十四個畫符號之“象說”而填進去的文辭,更沒有陰陽九·六爻位之說法。而後人所按卦象、陰陽、爻位,及漢“象數”新說一股腦的用在對《周易》一書的解釋上,怎能解釋清楚原創《周易》的內容呢?以“象數”解釋《周易》裏的文辭之理,本身是個錯誤的作法。

  ??而總觀兩漢典籍,隻是在西漢前期的典籍裏所引《周易》裏的文章句子,顯然是把《周易》看成義理之書而運用,學界裏從《周易》一書的句子已看的分明是義理文章,才被引用用於說理。到西漢後期則是引用《易傳》文而稱《易》曰。這與漢“象數“《易》學所指向與運用又是不相同的。自先秦時期《周易》一書在社會上出現後,就出現了兩種指向並運用於社會和生活之中。

  ??一種是史巫以《周易》裏所用的六十四個畫符號,而派生出“象數”並成為筮卜的方法與工具。在史巫的眼裏把《周易》一書也看成筮術上不可分割的內容。把《周易》一書裏的文句當作卜問吉凶的繇辭而運用了。

  ??另一種是學界裏把《周易》一書作為義理之書運用,用於指導社會與人生。

  ??作為義理必須排除附加在《周易》上的“象數”,而看《周易》裏的文辭。自先秦的典章書籍到西漢時期的典章書籍裏所引用《周易》裏的文辭,用於說理是非常正確的。必須把先秦史巫附加到《周易》一書上的“象數”筮術東西剝離出去,看《周易》原創的六十四篇文章,才能得見《周易》一書的本原麵目。

  ??而兩漢也沒有留下如以前那樣的釋解《易傳》的文章書籍。雖然而在東漢後期的魏伯陽卻在幽穀深山,僻壤陋室過著隱居生活,卻冠以《周易》之名,所寫出的一部叫《周易參同契》的書,卻被道教者稱為“萬古丹經王”。用現在話說就是講養生和煉氣功的書,但又不全是這些內容,也有身在江湖而心係朝廷方麵的政治理論。總之是神教、道術、王道政治混合一爐的學說。雖看似個大雜會,但偏重於練丹、修煉、養生上的神秘功法之說,被道教者和想修煉成仙者所吹奉。

  ??雖然魏伯陽用《周易》之名,而非解《周易》之理。而是通過前漢的卦氣,陰陽之說而建立起其他的“丹道易”說,是前期“象數易學”上的一種新枝,實與《周易》不相幹,也不屬“易學“的東西。

  ??總之,西漢是經學時代開始,《易》(《周易》加《易傳》)做為五經之一,上升為帝國意識形態裏的統治地位。而經學裏引出了陰陽災異學說,陰陽災異學說催生了漢“象數“易學。

  ??兩漢的典章書籍裏,不凡引用《易》裏的文句,用於直接說理。從引述“《易》曰”的內容來看,既有《周易》裏的文句,也多有《易傳》裏的文句,但統稱《易》曰。自西漢把《易傳》說成是孔子創作而與《周易》一書合二為一,上升為經,稱《易》經。自此以後所謂的“易學”是對“易經”(即《周易》加“十翼”)的學術研究,不單是對《周易》一書了。自漢時就混淆了《周易》與《易傳》兩者的概念,言《易》不分《周易》與《易傳》(十翼)。

  ??兩漢最大的成果是象數筮術占驗,而對《易》經的注釋出現在東漢後期,而此時開辟了以“象數”來注釋《周易》與《易傳》,即稱為的《易》學(《易經》的學術文章)。從對注釋《周易》裏的內容來看,已與原初《周易》的思想相差十萬八千裏。

  ??更因有了“漢象數“易學中的“八卦”筮卜說與“象數”釋《周易》說,更加的對《周易》一書混淆不清。因為漢象數釋《周易》的影響,把《周易》包裹的越來越神秘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