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一十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5-18 19:01      字數:1171
  問:《周易》第四十五篇《萃》文講述了什麽?

  答:為君子講述勞苦勤政,及常存憂患意識的政治道理。

  《萃》篇原文是:

  “() 萃:亨。

  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大吉,無咎。萃在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齎谘涕泆,無咎。”

  《萃》文論述的意思是:

  “勞苦勤政,通達順利。

  君王憑借宗廟禮儀,利於賢德之人的會聚,亨通,有利於未來;即使用牛做祭品進行宗廟禮儀活動,是正當的,有利社會向前發展。若愛心不能堅持始終,將起紛亂和憂慮。若是發號施令一定遭受譏笑與恥辱。不要擔憂,堅定愛民信念向前,就沒有害咎。做好表率,沒有咎害。有了愛,才有利於四時之祭。若隻會憂慮歎息,能有什麽利益可得呢?要有作為的向前,沒有咎害,隻有受到一些磨礪而已。迎得大的吉祥,是沒有過失所得到的。在位能勞苦勤政,沒有害咎;不失掉愛,自始至終應作為堅守正道為準則,災禍就不會發生。憂慮歎息得落淚流涕,常存憂患意識,沒有害咎。”

  “萃”:聚集。又通“悴”:勞苦。此篇裏當勞苦講,指在位者應勞苦勤政。

  《萃》是講述王者之道,王要勤勞憂思,既要勤政,又要把愛民作為根本,才不會有過失與災禍。這無疑是先儒倡導的民本思想,再次說明儒學是《周易》作者創立的,而非是孔子創立。而本篇提到的“王假有廟”裏的“廟”,反映了西周的宗廟文化。西周的宗廟祭祀,是最重要的禮儀。《儀禮》裏有種種等級嚴格,程序繁瑣的規定。宗廟祭祀非常隆重,場麵盛大。周王主祭,諸侯助祭,濟濟多士分列,一切按部就班,響聲沉重的鏞鍾,整齊舒緩的舞容,蕭管編鍾齊鳴,煙香繚繞燭光通明,人人肅穆無聲。隻有低沉凝練的歌聲,祈禱祖先神明的福佑。《詩》裏的“周頌”三十一篇,多數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如《清廟》、《維天之命》、《武》、《賁》、《我漿》等,都是祭祀文王的祭禱樂詩。我們知道了西周的宗廟禮儀,不難理解《周易》裏說的“王假有廟”的道理了。讓統治者憑借對宗廟祭祀禮儀的活動,來進行教化與聚攏人心,但更要體現在愛民這一宗旨與原則的基礎上。而這裏的宗廟活動,如同現在的國家,舉行建國慶典那樣,即使花費很多財力,目的是激勵人民愛國與團結一心。

  總之,《萃》文是講述在位者能勞苦勤政,沒有害咎;不失掉愛民,自始至終應作為堅守的準則,災禍就不會發生。並憂慮歎息得落淚流涕,而常存這種憂患意識,才沒有害咎的政治道理。

  《大象傳》由《萃》而闡發出:“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這意思是:“君子由此領悟要修備兵器,以防備意外事情的發生。”這《大象傳》闡發的雖屬政治理論,但是通過《周易》文而發出的思想內涵,卻與《周易》文章文不對題,即《大象傳》說的話跟《萃》文的話題不相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