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八十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5-12 15:15      字數:970
  問:《周易》第十五篇《謙》講述了什麽?

  答:《周易·謙》一文,為"君子"講述應擁有謙遜品德的重要意義。

  《謙》篇全文如下:

  “ ( )謙,亨。君子有終。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鳴謙,貞吉。勞謙,君子有終,吉。無不利,撝謙。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謙》是先儒對君子理想人格最早的論述。一部《周易》是為“君子”而寫,是為“君子”講述安邦治國的政治道理。“君子”是治國的主體,又是預設所擁有的理想品德人格者。

  《謙》的“命題”是“謙,亨。君子有終”。這一“命題”的含義是很明確的。這是講君子應始終保持謙遜的品質,本篇的內容也就圍繞著這一命題展開的論述。

  《謙》文內容論述的是:“謙遜又謙遜的君子,由此能夠建功立業,並帶來的是吉祥。有了謙遜的美名,前途吉祥。勞苦又謙遜,君子始終保持這種品德,吉祥。無所不利,這正是君子努力發揮謙遜品質的結果。不給鄰國富強的機會,就利用出兵討伐,沒有不獲利益的。有了謙遜的名聲,有利於興師征討封邑與侯國。”

  《謙》裏開篇內容是“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這是把君子的品質修養與政治掛起鉤來,因為這裏所說的君子,是指有國有家者,即統治者。那麽,在儒學者看來,君子的謙遜,是構成建功立業的前提條件。

  《周易》是儒學元典,被孔子所重視,並看出了義理內涵。《周易》是先儒構建的政治學說與理論,是開儒學之先河。故《周易》的作者是儒學的鼻祖,孔子隻是先儒學說的發展者。孔子進一步發展了《周易》裏的哲學思想,成為先秦儒學集大成者。孔子進一步完善了倫理道德政治學說,而非是儒學的創始人。孔子的倫理道德政治觀,隻是《周易》哲學的深化與發展。《周易》體現的是政治學說,而孔子的學說同樣體現的是政治學說,因孔子所講的倫理道德之目的歸根結底是讓統治者實現政治之目的。

  《謙》所講的謙遜並非指禮儀上的表現,而是君子(統治者)安邦治國的行為準則,即獲得政治的一種信用資本。通過君子的品質修養,以達到政治目的。

  《謙》文的思想內涵,換句話說是“誠意,修身,齊家,治國”政治理念的淵源。

  《易傳·大象》由《謙》文而引申出"君子以裒(póu)多益寡,稱物平施。"其意是:君子應以拿多餘的一方給予缺少者一方,權衡事物而做公平的施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