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六十九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5-12 15:15      字數:1494
  問:《周易》第四篇《蒙》文講述了什麽?

  答:為君子講述了如何啟蒙教育兒童尚武與愛國精神的政治道理。

  《周易·蒙》全文如下:

  (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困蒙,吝。童蒙,吉。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蒙》篇用“蒙”來寓意對兒童的啟蒙教育,培養勇士精神。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愛國主義與軍事主義的教育思想。

  《周易·蒙》文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了論述:

  ①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使他們懂得道理,並培養他們有禮貌恭敬地尊師行為。不過這裏,作者用了筮法上的一種說法,來做比喻,造成了後世的不少誤解。這就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的寓意。

  ②第二層意思是:“開始對兒童啟蒙教育,有利的做法是樹立典範,但也不能脫離管束。若不這樣,任其發展下去,就大失所望。”這就《蒙》文裏“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的寓意。

  ③第三層含義表明了一個尚武的時代,軍功能夠拓土開疆。即有軍功的人能夠得到封賞。如同六十、七十年代,農村裏的青年,當上兵是很光榮和有前途的事情,既不在田裏種地了,也馬上有人上門提親了,娶個媳婦就順順利利的,在這種典範的樹立下,多少農村青年夢想穿上綠軍裝。西周晚期,是邦國林立,也是戰爭不斷。當兵也可能給予政策上不少的好處,也就重視兒童的軍事啟蒙教育。這就是“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④第四層含義是:要對兒童勤勉的進行施教,培養他們的勇士精神。這是對君子講的道理,使君子明白培養造就勇士成長對國家的重要性。這裏對兒童的教育,像古希臘時期把兒童訓練成一個優秀的戰士,目的是抵禦外敵入侵。這就是"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的寓意。

  ⑤第五層意思是講受困於蒙昧無知,就會有恥辱。確實,百姓蒙昧無知,國家就不能發展與強盛;政治上蒙昧無知,就會迷信與落後。這就是"困蒙,吝"的含義。

  ⑥第六層的含義是:"童蒙,吉”,其意是“從兒童開始啟蒙教育,這是很正確的事情。”

  ⑦最後的含義是:“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這句話最終指向目的,即政治目的。“讓兒童披上皮甲,擊打鍛煉,目的不是為寇。而是抵禦外侵,保家衛國。”這是“擊蒙”的目的,讓兒童從小鍛煉成戰士,而不是去發動戰爭,去為寇。這裏是講述正義的行為。

  本篇內容是圍繞著“童蒙”教育這一問題的論述。即通過給兒童披蒙東西在遊戲中所引發培養兒童武士精神。從發蒙,包蒙,金夫,擊蒙。這是一個完整的內容情節。立論明確,是精心創作的。這種教育方法又體現了寓教於樂的效果。通過給兒童蒙上仿效戰士作戰的甲胄,來鍛煉兒童的體魄和精神意誌,從遊戲中達到教育的目的性。這不僅僅是講兒童的啟蒙教育,其目的是在於政治。在當時能接受教育者是貴族家的子弟。《周易》一書的內容是針對君子講述的政治策略。這裏是讓君子明白,從小對兒童進行軍事教育的重要性。因為那時是個諸侯林立的時代,時刻是麵臨著弱肉強食的戰爭出現。從小培養兒童的戰鬥意誌,正是那個時代的需要。這依然是為君子講述的政治道理。

  《易傳·大象》對《周易·蒙》文闡發出的是"君子以果行育德”這句話,這意思是“君子以果斷的行動培養道德”,或“君子必須行動果斷,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品德。”這意思雖說不完全符合《蒙》文的思想含義,但也接近其意。若闡發出的是"君子對兒童果斷的進行培育尚武、愛國的品德精神",那豈不是很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