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四十八)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3-09 16:31      字數:1661
  第四十八篇 《井》文今譯與解說

  (原文)

  “ (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

  汔至亦未潏井,羸其瓶,凶。井泥不食,舊井無禽。井穀射鮒,甕敝漏。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井甃,無咎。井冽寒泉,食。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譯文)

  “四十八、封邑改變了,而水井沒變,一樣的為人們所用,無失也無得。而往來水井的人取水不斷。

  水井的水幹枯了,井上也沒有了汲水的繩索,又毀壞了汲水的器具,失去了水井的作用。水井裏淤滿了汙泥,不能食用,陳舊失修的水井連鳥兒都不來光顧。井底能射到蛤蟆,汲水的水甕又敞開了泄漏。水井不淘去汙泥而不能食用,為此我感到難過。(水井)可用來取水了,是君王的英明,大家一起受到福祉。水井用磚重新修固,沒有過失。清涼甘甜可口的井水,又可以食用了。汲水後不要覆蓋井,有愛作為根本的行為準則,這個世界就無比的美好。”

  【解說】:

  “井”:水井。本篇是借水井來比喻養民,愛民的政治道理。本篇的題目是:“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改”:遷移,變更。“改邑”:封邑變更了。即換主人了。“無喪無得”:井水即無枯竭,也不滿盈。本句意思是“封邑更替了,而水井不變,照樣為人們所利用,而往來取水的人不斷。”這是寓意著政治的道理。即寓意著封邑改變了,朝代更替了,而養民,愛民的原則不能變。相反則是政治失修,就會失去民心。本題目是借水井來比喻,即通過水井寓意養民的道理。也寓意君子當修養自身,惠及民眾。本篇就是圍繞著“水井”展開的論述,論述養民的道理。

  “汔至亦未潏井,羸其瓶,凶。”

  “汔”(qì):水涸。“潏”(yù):井上汲水用的繩索。“羸”(lěi):纏繞。此句的意思是:“水井裏的水幹涸了,井上也沒有了汲水的繩索,又毀壞了汲水的器具,失去了水井的作用。”這是比喻政治失修,失去了養民的基礎。

  “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本段是通過對水井長期沒人修管,而荒廢了。井裏淤滿了汙泥,再也不能食用,這荒廢失修的水井連鳥兒都不來光顧。以此比喻社會政治蕭條衰敗的局麵,失去了養民,聚集民眾的基礎條件。通過“井”的描述象征社會不是一派生機盎然,而是荒廢敗落的景象。

  “井穀射鮒,甕敝漏。”

  “井穀”:井底。“鮒”(fù):蝦蟆。“甕”:提水的工具。本段是通過對水井和汲水工具的描寫來比喻統治者失去了養民惠物的根本。本句的意思是“井底能射到蛤蟆,水甕又敞開了泄漏。”井底沒了水,能射到蛤蟆。沒了井水,沒有了養民的東西。提水的工具也壞了,即養民的條件也沒有了。

  “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渫”(xiè):淘去汙泥。“井渫不食”:指水井不淘去汙泥,就不能食用。“惻”:傷心。本段是說水井不能食用,失去養民的條件。比喻政治上出現了錯誤,作者感到傷心難過。但終於這種局麵被打破了。這是作者的希望。水井清去了汙泥,可以用來取水了,這是君王的英明與偉大,大家一起受到了福氣。這是作者通過水井能夠取水,來寓意政治道理。作者向往偉大君主的出現改變衰敗的社會局麵。

  “井甃,無咎。井冽寒泉,食。”

  “甃”(zhoù):用磚修井。本段是說:“水井用磚修固,沒有過失。清涼甘甜可口的井水,又可以食用了。”這是來比喻國家衰敗的局麵改變了,養民,惠民的政治局麵又建立了起來。

  “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幕”:井蓋。“井收勿幕”:指取水後不要蓋井蓋,大家都能得到井水。“有孚”:有了愛。

  這最後是通過“井水勿幕”來比喻百姓都得到政治上的恩惠,這種恩惠是建立在君子(統治者)愛(有孚)小人(被統治者)的根本準則。

  本篇是通過水井來象征政治上的養民,愛民的道理。若政治上像水井那樣失修,就失去養民的根本。政治失修,也就失去了民心。這是宣揚“民本”思想。即王製裏的民本思想。這對後封建社會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養民,愛民,惠民思想奠定了儒學的根本。本篇以井寓意政治道理。作者希望偉大英明君王的出現,來扭轉乾坤,使國家走向太平繁榮昌盛的局麵,這偉大英明的君王就是給百姓修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