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二十七)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3-09 16:30      字數:2345
  第二十七篇《頤》文今譯與解說

  (原文)

  “() 頤,貞吉。

  觀頤,自求口實。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顛頤,拂經於丘。頤征,凶。佛頤,貞凶。十年勿用,無攸利。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譯文)

  “二十七、遵循休養生息之道,有利於發展。

  觀察重視休養生息,自我尋求解決人口的發展生計問題。放棄掉你們那些所謂的神靈兆示,應觀察重視我們的口食生計已到了危險的地步。若違背了休養的自然規律,在貧瘠的地方,征收賦稅,隻能是災禍。違背了生養的自然規律,後果會有凶險。長期都不要這樣做,沒有任何好處。把休養生息當做頭等大事,是正確的;如同猛虎之雄視,欲望之迫切,是沒有任何過失的。若違背常規,去囤積,看來不錯,但這是不利於國家長遠發展的大事。遵循休養生息之道,應不斷的鞭策,才是安邦治國有利的根本。”

  (解說)

  “頤”:指麵頰,養,休養等意。本篇的“頤”是講“休養生息”的道理。本題目“頤,貞吉。”意思是“休養生息,正確吉利。”

  “觀頤,自求口實。”

  此句裏的“口食”,是指口糧。意指百姓的生計問題。這是圍繞著休養與生計問題展開的論述。

  “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舍”:放棄,舍棄。“爾”:第二人稱;你,你們的。“靈”:女巫。“龜”:烏龜,占卜用其龜甲。“朵頤”:嚼食的樣子;意指吃飯生計問題。本段意思是“放棄掉你們那些所謂的神靈兆示吧,應觀察了解我們的口糧生計已到了無法生活下去。”

  本段內容反映了《周易》作者的無神論思想,也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作者是反對巫術迷信的,作者重視關心的是現實百姓的生計問題。在作者的時代,應是傳統上聽天由命的意識所壟斷著思想界。唯有《周易》作者這樣的精英,才能理性的認識這個世界,才有思想上的突破。那時迷信應是王室與大眾的文化形態,在《左傳》裏可以看到春秋時諸侯大夫們,還把國之大事及日常生活的問題交給巫史去占(龜卜)筮(卦卜)來決斷。而在西周初期,可通過“西周書”裏看到,周公非常迷信鬼神,還在用烏龜占卜。而到作者的時代,占卜迷信不可能退出人們的日常行為裏。而作者卻反對占卜迷信,這正是體現了《周易》這部哲學的偉大。在先秦時期是一次哲學的突破。《周易》一書無疑在中國哲學史上,應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帝王製度的黑暗,把《周易》這部偉大的哲學書給扭曲了。把《周易》一書裏的哲學光輝給遮蔽了。而直到今天,《周易》的哲學地位,在中國哲學史上,還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正是後封建時期裏的“易學”文化的塵埃遮蔽了《周易》,不能被拂去的緣故所致。而本段裏作者提出的“舍爾靈龜,觀我朵頤。”是何等的理性,睿智與勇氣。

  “顛頤,拂經於丘。頤征,凶。”

  “顛”:頭頂,跌倒,倒下等意。“顛頤”:指違背或顛倒了休養生息的道理。“拂”:拂拭,違背,不順等意。“經”:常規,原則。“拂經”:指違背了原則。本段意思是“若顛倒違背休養生息的原則,而在貧瘠的地方征收賦稅,是凶惡殘暴的行為。”這一段是承上段之意,進一步從不利於“頤”的一麵來闡釋其道理。

  “佛頤,貞凶。十年勿用,無攸利。”

  本段已然是強調不要違背休養生息,否則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即長期都不能違背休養生息的治國策略。

  “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

  本段是個轉折的句子。即從正麵來闡述休養生息的道理。這是《周易》作者寫作上的慣常手法,是從正反兩個方麵對比論述事理。

  這句子裏的“顛”是指“頭頂”,意指最高,最重要。“顛頤,吉。”其意是“把休養生息,當做頭等大事來對待,很正確。”這裏又用“虎視眈眈,其欲逐逐”來比喻,施行休養生息策略的緊迫性。

  “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本段是繼上麵談的征稅問題進一步闡述。“居”:儲有,囤積。這一段是說:“若違背常規去囤積,看來不錯;但是不利於國家的根本利益。”

  這裏的“不可涉大川”是比喻,比喻造成克服不了的問題出現。人們的生計發生了問題,還要去征稅囤積,從儲備上的一麵來看是不錯的,但從國家的安定前途來看又是不可的。這是辯證的看待問題。

  “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由”:遵循。“厲”;鞭策,激勵。

  本段是總結性收尾。其意是“遵循了休養生息之道,應不斷的鞭策,這才是有利於社稷的根本。”作者提出的遵循休養生息的政治理念,目的是解決人口發展與生計問題。讓人們有飯吃,有衣穿,這才是頭等大事,這就是關係著國家長治久安(即利涉大川)的根本問題。

  本篇是圍繞著人口生計這一問題,闡述其利弊關係。而本篇作者提出的“這一重要的政治策略。這在十分落後的農耕時代,人口的發展與生計出現了矛盾,而自我解決人口生計問題,體現了作者理性與睿智。這個“自求口實”的生存理念,實際體現的是政治願望上“休養生息”的主張。就是要統治者給人民一個寬鬆,自由,薄賦的生存環境。不能違背生養之道,向困難的人民征收賦稅。要想實現“自求口實”,就要提供政策上的寬鬆環境,更要實施“休養生息”的策略,並要把這一方針當做頭等大事去做。這是《周易》作者何等的政治觀上的偉大與睿智。《周易》裏的這一思想,也曾對後世產生過積極的影響。漢初實施了休養生息政策,對漢初國力提高與人民的生活穩定和財富的積累,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可惜《周易》裏閃耀著光輝的辯證思想,被帝王時代所閹割,這是帝王製度下的悲哀。也正因為帝王製度裏不需要辨證與邏輯,而需要的是順民,愚昧與無知。

  本篇文章裏又反映了《周易》作者另一麵的偉大,作者是反對占卜迷信的。作者追求的是理性。作者的偉大,在於所處的洪荒蒙昧時代裏,為華夏人類開啟了理性之門。正因有了《周易》的啟蒙,而開啟了先秦那個理性的時代(中國的“軸心時代”),才有了春秋戰國文化上的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