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十一)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3-09 16:29      字數:5311
  周太史又接著說:“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王’。”周太史這話講給誰聽呢?自然是讓陳侯聽的。陳侯給自己的兒子算卦,是想知道兒子長大能有多大出息,周太史自然要給陳侯一個滿意的說法,要顯得‘推論嚴密’。在諸侯麵前,讓其感覺從周天子那裏下來的大師,卜筮的水平就是不一般,而且還能得到一筆豐厚的潤金。所以周太史進一步論證陳侯的兒子陳完日後做王的上賓不是虛假的“卦示”,而是有根據的。周太史的根據就是從“卦象”中破譯了暗藏的‘天機’,才說了那段話。用現在的話說是:“庭中陳列的禮物很多,另外進奉束帛玉璧,天上地下的美好東西都具備了。所以說‘有利於做君王的上賓’”。這周太史又是如何尋找出做君王上賓的‘證據’呢?自然是從卦象中來,要讓陳侯聽起來是心服口服,不虧是京城下來的大師。周太史是結合事實來論證“做君王上賓”的這一"神示"的根據。即從卦象中解讀了所認為的這些事實根據。

  春秋時出訪諸侯國,都不是空手去進見諸侯國君的,是要進獻禮物的。進見諸侯國君的禮物,要陳列在庭中。那不過是好吃,好玩的東西。什麽絲帛,玉器之類的東西,這些好理解。可周太史所說的“天地之美具丐”。是什麽東西呢?周太史還是從“八卦”取象中得來的說法。“八卦”取象雖主要是八種自然物象,而從《左傳》的筮例中看,已不單是八種物象,“八卦”裏的每卦象已出現了多種取象。在《說卦》裏“乾”卦不但取象為天,還取象為“君”、“義”,還象征玉、金、良馬、老馬之物。“坤”卦取象為“地”、“母牛”,還象征“布”。周太史說的“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這“玉”與“帛”物,就是天上地下的天地之美物了。“玉”是“乾”卦裏的物象,“乾”又取象為“天”。“帛”是“坤”卦裏的取象,“坤”又象征“地”。所以“玉帛”就是“天地之美具焉”,天地之美都具有了,陳完能不做為君王的上賓嗎?周太史是從卦象中進一步‘證明’陳完“利用賓於王”的。這讓陳侯聽起來也符合現實,卦裏已神示出了玉、帛、金銀,良馬這些寶物,有了這些東西進獻,還能不為君王的上賓嗎?周太史說的陳完日後當君王的賓客豈能有假嗎?但好事還沒有完,可不是陳完光做一個國家裏君王的上賓一事,還有大事情在後麵呢。

  周太史又進一步聯想發揮起來:“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這句話的意思說:“這就如“觀”是觀看的意思,所以說是他的後代吧!風刮到土地上,所以說這事情發生應在異國吧。”

  周太史推論陳完能為一國君王的上賓,是通過“光”字聯想並串起《觀》與《否》卦畫的“八卦”取象,煞有介事的論述一凡。而到此又轉到“觀”字上聯想發揮到陳完的子孫身上要發生的事情。從一個“觀”字,怎麽能轉到‘推論’陳完的子孫頭上要發生的事情呢?可能周太史認為的“觀”,就是觀看的很遠,不光是陳完自己一生的事,一“觀”就能觀看到陳完子孫的事情來,這就是從“觀”字推論出“故曰其在後乎”的邏輯吧?

  在巫史眼裏《周易》是筮卜書,《周易》裏的繇辭都蘊藏天地生命的基因密碼似的。在巫史眼裏《周易》一書中每一個字都蘊含著"天機"密碼,看如何去解讀了。而現在看來,春秋時期的史巫用《周易》筮卜而推論人事吉凶,算是什麽思維方法呢?這不是望字生意嗎?從一個“觀”字轉到陳敬仲的後代上,未免太牽強附會了吧。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神秘“八卦”術,迷信了國人幾千年。現在還有那麽多的大師抱以如獲至寶當‘預測’之書,不知是自身愚昧無知,還是有意愚弄愚昧無知者。

  周太史不但從“觀”字聯想到陳完的子孫頭上,而且又通過“風”,進一步的聯想到風一刮起來就刮到土地上,又從土地上一刮刮到外國,就得出“故曰其在異國乎”的結論來。這種聯想現在看起來,感覺是十分可笑。刮風,無論刮到多遠,也聯係不上與陳完子孫日後的事情吧,這兩者之間既無可比性,也沒有因果關聯性。刮風能刮壞土地上的農作物或其它東西,但一個人日後的命運,豈能與刮風一事聯係到一起預知吉凶嗎?這是那跟那的事。周太史可不這樣認為,巫史用“八卦”筮卜時,就是這種聯想法,類比法,通過這種比類、聯想到人事頭上,就認為起到了作用,這也就知道了‘天機’。各現在看來那種說法者不是腦子灌水了嗎?可那時的巫史們在為人筮卜,感覺是神聖的一門新興‘科技’,是一門先知天地玄機的深奧學問。所以周太史在‘推論’上似乎是很有邏輯的。從風刮到地上,而得出的結論是事情要發生在異國,而不是陳國。單從刮風現象來看,一刮就刮過楚國進入陳國,還會刮進齊國。春秋時諸侯國林立,一場風刮起來能刮過很多國家的。所以周太史就會從刮風上‘推論’出風一刮就刮到異國去,而聯想到“其在異國乎”的結果來。這種‘推論’能說沒有根據嗎?不是學問麽?一般人有這種聯想嗎?周太史就是一肚子學問,一聯想,就能從“觀”字上聯想到陳完的後代,又能從“風”上聯想到“異國”。按這些‘推論’不能不讓陳候聽起來信服。

  接下來周太史的‘推論’就更加神奇了:“若在異國,必薑姓也。薑,大嶽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風一刮就刮到異國,這異國是那一個國家呢?是薑姓的國家。算卦連姓氏就能推斷出來,能不神嗎?可讓人不好理解的是,這周太史怎麽得出是薑姓的國家呢?

  其實當太史真得有學問。太史就是史官和曆官之長,不僅懂曆史,還要懂曆法,不但要上知‘天文’,還要下知‘地理’。有了這些學問,才能做周王室的卜史。上古的卜巫是在世俗權力之上的身份,是代表著神權,要發號施令的。

  那麽周太史是怎麽推算出是薑姓的呢?“薑,大嶽之後也”,用白話文說:“薑姓是太嶽的後代。”“大”與“太”字在古代是通假字,可以通用的。“太嶽”本是一個山名,在今山西霍縣東南。查姓氏淵源,薑姓是神農的後代,生活在薑河(陝西岐山縣西),以河為姓。而周初的開國名臣,薑尚就是這支薑姓的後代。周初分封諸候時,薑尚分封到山東北部,為齊國的開國君主。周太史說的“薑,太嶽之後”,可能是個更古老的傳說,薑姓與太嶽這個地名有關。周太史才能從卦象中聯想到薑姓與“太嶽”而‘推論’出陳完的後代“代陳有國乎”的,就是那個薑姓之國。在春秋時那個薑姓之國,肯定無疑就是齊國了,但周太史並沒有直接說是齊國,而是繞了個彎子。

  “山嶽高大可以與天相配,但事物不可能兩者一樣大。”這“山”與“天”,都是卦中的卦象。周太史通過卦象,而聯想到“太嶽”與薑姓之國(齊國)。周太史進一步‘推論’的“事物不可能兩者一樣大”,這是從自然現象中看到的事情,而聯係到人事頭上,來比附出陳完的後人在薑姓之國發達了,那麽陳國就得衰落。這有點陰陽轉換的觀念,陳國走向衰亡了,陳家的一支後人在外國就昌盛起來了,這也許是周太史的‘邏輯推理’吧。不知周太史卦算到這等地步,當時陳候心理是個啥滋味。請來的天子高參為自己的兒子卜筮命運,而結果是算出自己的陳國要滅亡,沒有了國家,而到別國的是陳完一支後代還有一線希望,隻是到了八輩子後,還能“代陳有國乎”。但是無論後代怎麽發達,可對眼前的陳候來說,是件不痛快的事情,畢竟自己的陳國結局是沒有了,那不是斷出個國破家亡的一卦了嗎?有這種斷法嗎?誰又會遙望遠不可及的八代以後那個“代陳有國乎”的事呢?擱現在不說不給潤金,還要罵個狗血噴頭。就連齊國若是聽到周太史為陳完算了一卦,八代以後,齊國亡於陳完的子孫手裏,那肯定會找到周太史多多給錢,讓其想想辦法給破一破。也許齊國他們不知道這算卦的事情,不過這可是寫在《左傳》這一正史裏。要是春秋晚期人寫的《左氏春秋》。那麽齊國沒有亡於陳完子孫手裏之前應能看到這回事的,這確實讓人非異所思。周太史區區一卦,為陳候的兒子算了幾輩子的命運,並且接下來都真的"應驗"了。???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最後記載:“及陳之初,亡也,陳桓子始大於齊。其後亡也,成子得政。”

  周太史為陳完(敬仲)筮卜一事是記載在《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裏,是插敘出的一段內容。《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先記述的是:“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大子禦寇。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齊候使敬仲為卿。辭曰:羈旅之臣,幸若獲宥,及於寬政,赦其不閑於教訓而免於罪戾,馳於負擔,君之惠也,所獲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請以死告。《詩》雲:‘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使為工正。”

  而《春秋》史裏的“莊公二十二年”,隻簡單的記述了有關陳國的事情是:“陳人殺其公子禦寇”。到了《左氏春秋》裏記述“莊公二十二年”裏發生的事情就相對詳細了。就是上麵那段記述,陳國人殺了太子禦寇,而陳公子完和顓孫逃亡在了齊國。這是記陳國發生內變,太子被殺,而公子陳完逃亡到齊國。到齊國後,齊候本來要讓陳完做卿,而被陳完辭謝掉,最後當了齊國工正(管百工的官)的官。

  《左傳》在敘述陳國這年發生的太子被殺,公子完逃亡到齊國的這件事情時,又插敘了與陳公子完有關的早年的兩件占筮之事。先插敘的是陳國大夫懿氏把女兒嫁給敬仲為妻時,曾占卜是“吉”兆,占卜說的是:“鳳凰於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薑。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這插敘的是敬仲取妻時,妻子的娘家為嫁女兒而進行了占卜。所謂的占卜與筮卜是不同的方法。占卜應是用龜占的一種方法。經過龜占得出的‘天機’,就是像詩句的那幾句話,那‘天機’裏已透露了,媯氏(媯是陳候的姓,而陳為氏。古時有姓氏說)的後輩,將在齊國長大。第五代就要繁榮,位於正卿,到第八輩以後,沒有人能與之爭霸。”

  這龜占應在之後,因為插敘的第二個內容是敬仲小時候,有一個成周(即周王室裏的人)的太史來到陳國給其算了一卦。我們前麵已敘述過的周太史為敬仲算的一卦即為《左傳》裏的第一筮例。這說明用《周易》筮卜在前,而用龜占在後了。在敬仲小時候用“周易”算的一卦與長成人後取妻時,妻子的家人也用龜進行了占卜,這兩次雖然所用的占問的方法不同,而且也相隔有一定時間,可占問的結果卻有著驚人的準確性。用“八卦”筮卜,卜出了陳完長大後要成為一個國家君王的賓客,並且到其子孫時要“代陳有國乎”,又知道是薑姓之國,也就等同於說明是齊國了。而用烏龜占卜,也卜出了媯氏(即陳氏的姓)的後代到八輩子以後,建立起無人能與之爭霸的地位。這種史載,說明了占筮能不神乎,因為《左傳》裏所記述先前的筮卜與龜占都應驗了。即“莊公二十二年”裏插敘有關陳完兩次的占、筮事情,居然過了二三百年後,占與筮上所先知的"天機"居然都出現了。

  “及陳之初,亡也,陳桓子始大於齊。其後亡也,成子得政”,即“後來楚國滅了陳國,陳成子取得了齊國的政權。”

  這裏說的陳成子就是陳完的子孫,陳成子在戰國初年已是齊國的大臣。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死齊簡公,擁立齊平公,任相國,盡殺公族中的強者,從此齊國由陳氏專權,後來陳氏終於奪了齊國政權。《左傳》裏算這一卦的內容橫跨了幾百年。周太史給敬仲算卦雖是記載在“莊公二十二年”裏,這一年換算成公元記年,應是公元前671年。但這一年裏陳國發生了內變,陳完逃亡到外國,陳完應是成年人了。而在記述此事時,又插敘講述了陳完小時候,周太史為其算卦的事,那麽應該向前推30年左右。也就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陳完小時候),到陳成子得政已是戰國初期。這已是橫誇了二百多年。那麽第一筮例裏說的是“代陳有國乎”,又是‘薑姓之國’。說明“代陳有國”的時間應下溯到公元前386年(那麽這一卦算出了三百多年後的事情)。即周安王承認田和(其祖先正是陳完陳氏。古代陳與田字通用)為齊候,田和傳三代到齊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即使按田和為齊候,也是到了戰國中期了。若是按龜占裏說的“八世之後,莫之與京”。這裏的“京”是“大”之意(見《辭源》),那麽在諸候國裏沒有能與之比強大的國家了,說明隻有知道齊威王,齊宣王(威王之子)時期的事,才能寫出這卦裏的說法。這表明《左傳》的作者是生活在戰國後期的人了。因《春秋》一書記事很簡短,也並無記占卜之例,而是戰國人“傳”《春秋》一書時,杜撰進卜筮例。我們前章中已說過,這第一筮例,明顯的帶有神道設教的目的,是為齊國強大而樹立的君權神授思想,因齊國在戰國晚期與秦國曾一度稱帝號。

  《左傳》裏的“八卦”筮卜案例,也就帶有戰國時期筮術的影響,是引戰國的“八卦”筮卜方法,而寫春秋筮卜的傳說。因為從目前考古上,還沒有出土的材料能夠證明戰國中期以前出現了“八卦”筮術。這也說明了,你可別當真周太史一卦算的那麽準,並且算到陳完八輩子的後代,果其“代陳有國”了。這不過是後人的演義而已。特別像陳完小時候算卦的事,可能是一種傳聞。還是一種杜撰,其目的是宣揚“神道”。因為田氏代齊成為七雄之一裏的強國,就要出現一些神秘色彩傳說了。即增添一種神秘,這是戰國後期以降王家神化自己的貫用手法。就是若真的用《周易》當筮書,筮出《觀》之“否”繇辭,從那裏麵的卦象來附會,能附會出三百年以後的事嗎?那種聯想、比附,簡至是形同兒戲,又如何能預知一個人八輩子以後的事呢?並且把那種筮術還寫進正史裏,並作為“經書”成為帝國思想上的統治地位,可想這樣的帝國能走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