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五)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3-09 16:28      字數:2180
  而舊題西漢焦延壽撰《易林》,被清學者認為《易林》一書多引昭、宣後事,疑為東漢後人托名所作。《易林》也是仿今本《周易》的形式。即用今本《周易》裏的六十四卦符號,又用《周易》裏的六十四名稱,又用每一名稱演六十四名稱,共演出四千零九十六篇內容。每一名稱下,附韻文辭句。

  傳統上也認為《易林》是用來占驗吉凶(算卦)的。這焦延壽就是京房學《易》的老師。《漢書·京房傳》裏說焦:“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侯,各有占驗。”

  今台灣高懷民的《西漢易學史》裏認為:“焦延壽《易林》一書,完全是占驗時的斷語。焦氏命占時用術的詳情不得而知,但從此書中可看出他有一套獨特的占法,就是仿八卦變為六十四卦的原理,將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依次與六十四卦相配,稱為“之”……總之可得四千九十六變卦。此四千九十六變卦,每卦下係以斷語,多數是四言詩句,以示照吉凶禍福。費直稱之為‘六十四卦變者占’”。(《兩漢易學史》高懷民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第89頁)

  這其實也是被《易林》的外在形式所誤解,而認為是算卦與變卦的說法,而不去領會其內容的實質性。《易林》同樣是黑色政治時代裏的思想者表露其思想的一種獨特方式。《易林》同樣不能做為筮卜學去研究,而應做為思想史去研究。研究在那專製王權下,思想家為何用如此獨特的方式而裝進那些古奧隱喻呢?

  我們也引述《易林》一書裏一些所謂卦下所附的句子看是何內容:

  如“《易林·鼎之節五十》

  鼎:積德之君,仁政且溫。伊呂股肱,國富民安。

  (伊呂:指伊尹、呂望名臣。括號裏是筆者注,以下同)

  乾:頃筐卷耳,憂不得傷,心思故人,悲慕失母。

  (引《詩》之典,懷含失去的母親。隱喻)

  坤:卻權賈貸,行祿多悔,利無所得。

  (靠借貸做生意,是無利可圖的。隱喻)

  屯:蹙狂跛衽,辟坐不行,棄損本人,名字無中。

  (癲狂披發,辟坐不行動,拋棄本份,那就是叫“無中”。隱喻)

  蒙:文王四乳,仁愛篤厚。子畜十男,無有夭折。

  (講曆史上君主的仁受,此意明顯,那裏與算卦能掛上鉤呢?)

  師:所望在外,鼎令方來。試爵操罍,炊食待之,不為季忙。

  (喻準備工作做好了,就沒有了憂慮)

  比:陸居少泉,高山無雲,車行千裏,塗汙爾輪,亦為我患。

  (講憂患意識,住陸地上沒有泉水,大車行在千裏途中壞了車輪)

  小畜:東家殺牛,聞臭腥臊。神背不顧,命衰絕周。毫社災燒,宋人夷誅。

  (東家殺牛、毫社災燒均是引述曆史發生的事故,來隱喻。)

  履:長子入獄,婦饋母哭。霜降旬日,向晦伏法。

  (講述觸犯刑律,給家庭帶來的不幸於痛苦)

  泰:溫山鬆坡,常茂不落。鳳凰以庇,得其歡樂。

  (已鬆柏,鳳凰之比喻溫和的政治裏給自然與人類帶來的幸福與歡樂)

  否:大屋之下,朝多君子。徳施博育,宋受其福。

  (這句話明顯的是儒家的仁德施教思想的體現了)

  同人:羅張目決,圍合耦缺,魚鳥生脫。

  (用羅網張開,目洞有破,魚鳥生脫隱喻網開一麵的施政)

  大有:羔裘豹祛,高易我宇,君子維好。

  (引《詩》並寄托著君子美好的願望)

  謙:大頭明目,載受善福。三雀飛來,與祿相得。

  (隱喻與寄托)

  豫:銷鋒鑄刃,縱牛牧馬。甲兵解散,夫婦相保。

  (喻著和平幸福的家庭生活)

  …… ”

  這就是《易林》裏的內容。《易林》是引用了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生活常識比喻政治及人世間的道理,明眼一看就知意圖,那裏是筮卜(算卦)的東西呢?但行文畢竟隱語之多,一些難以領會,但決不可把《易林》理解成筮卜之辭。

  《易林》如同《太玄》一書那樣都寄托著作者的思想。在西漢一遍陰陽災異象數易學興盛裏,像揚雄作《太玄》與焦氏作《易林》,另辟一條仿《周易》體裁形式而裝進去是思想者的思想,而非卜筮之辭。這也是在萬馬齊喑的政治黑暗時代裏的一種獨特的思想者表現獨特思想方式而已。為何要這樣呢?因為政治專製,必然導致文化與思想專製,文化專製的後果是國民的巨大災難,因為文化專製使國民愚昧,國民愚昧在於統治者認為可更好的去統治與奴役。

  所以在專製文化的環境裏,是不能直陳政治學說上的新觀點,新範式,隻能以隱喻象征去說事,否則就會引來殺身之禍。故而才有這似神秘的《太玄》與《易林》。但總觀《太玄》與《易林》也不是什麽哲學上的新突破,隻是承繼先秦儒家學說而已。

  而在東漢後期的魏伯陽卻在幽穀深山,僻壤陋室過著隱居生活,卻也寫出一部叫《周易參同契》的書,卻被道教者稱為“萬古丹經王”。用現在話說就是講養生和煉氣功的書,但又不全是這些內容,也有身在江湖而心係朝廷方麵的政治理論。總之是神教、道術、王道政治混合一爐的學說。雖看似個大雜會,但偏重於練丹、修煉、養生上的神秘功法之說,被道教者和想修煉成仙者所吹奉。

  雖然魏伯陽用《周易》之名,而非解《周易》之理。而是通過前漢的卦氣,陰陽之說而建立起其他的“丹道易”說,是前期“象數易學”上的一種新枝,實與《周易》一書不相幹。

  總之,兩漢的“易學”不同與先秦的“易學”,兩漢“易學”偏向了“象數易”,這“象數易”的發展與盛興來源於《係辭》、《說卦》的理論影響。西漢講“象數”,實是亦筮亦理的《易經》(今本《周易》加“十翼”)之學,也是宋以降“象數”理論的來源。

  漢“象數”易學,實與本源《周易》不相幹,是帝製初期把“繇題”《周易》篡改出來的卦爻式《周易》(即今本《周易》)而產生的“八卦象數”之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