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3-09 16:27      字數:4196
  而另一路的占筮術,雖在春秋時期繼承與發展了以往的占筮術,但到戰國時期,占筮這一套卻趨於銷聲匿跡。可到戰國末期至秦漢時期,巫術占卜及神秘文化是甚囂塵上。始說於筮術理論是《係辭》,自《係辭》把先秦《易》理(《周易》義理)與筮術(八卦筮卜)並歸一體而論述。而在先秦的《易》學與筮學是殊途並無同歸,一路是《易傳》裏的《象》、《彖》,繼承《周易》裏的義理思想而闡發與發展;而另一路是筮術,在春秋是以六十四畫符號,派生出八卦取象的內容,用於筮卜,那時卻用《周易》裏的文辭來比附人事吉凶。而隨著戰國《傳》外(即《易傳》以外)“易學”對《周易》義理的彰顯,戰國的典章書籍裏已沒有出現記錄筮占之事。而到秦漢是個筮術大發展的時代,西漢又出現了對今本《周易》改造版本,並增添進去了卜事之辭。而到西漢後期,京房徹底拋棄先秦的史巫所用的筮卜方法,而建構出新的八卦筮術(八宮納甲筮術)。自此,很少有人再用,或再打《周易》旗號而筮卜了, 即不再用《周易》裏的文辭比附人事吉凶了,而是用天幹、地支、陰陽、五行的生克出“六親”來比附人事吉凶了。京房徹底把八卦筮卜術借《周易》裏的文辭當占辭給剝離了出去。

  早期的“易學”(即《周易》學)與八卦筮卜是經渭分明,但隨後的“易學”卻逐步脫離《周易》裏的義理思想,逐步走向聖化王道思想上去了。而在戰國後期道家、陰陽家學說出現,文化思潮卻向神秘主義滑去。戰國時期筮術並沒有徹底的排擊出局,而是沉於民間,到帝王思想上升時期,神秘主義、聖王學說、陰陽五行學說都浮出水麵,並成為顯學,也都滋養了《係辭》,《係辭》把戰國末期帝王思潮裏的各種理論柔合進去,亦筮亦理的理論誕生了。也正是帝王思想上升時期需要神道與聖道結合,無論神秘主義的學說,或是聖王學說,要賣於帝王家。在戰國時期,隻有手握生殺之權的諸侯王,是最大的有生資源與資本的占有者,無論各家學說的學者,都想靠近諸侯王,才能使自己的學說傳播與施行,否則都是空話(因為先秦的各家學說都與政治有關,都是一種政治主張,無論儒、道、墨、法、兵、陰陽及占筮、筮術等)。無論神與聖都走向王權政治學說上去了,都想打動諸侯王,誰的學說能得到諸侯王的青睞,誰就搖身一變成為君主的坐上賓,也就成為一夜暴富與成名者。

  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時期,也是諸侯升格稱王的時期,周天子早已是名不存,而實亡了。秦公變成了秦王,齊公變成齊王,自然王權思想也跟著上升。思想家們無不注意王權思想的理論研究。聖化對王權思想理論最有用處,戰國中後期的聖王學說取代了先前的君子理論。在諸侯王爭霸的時代更注意王權專製思想的研究成果,這時的法家走在前頭,陰陽家也緊隨其後,儒家王道思想也不落伍,道家從陰柔的一麵對王權專製更有互補作用,而筮術曾一度沉寂下去。戰國時期的文獻裏已看不到筮卜者的活動身影,多是雄辯家,包括實業家,法家所提出的富國強兵之策,才適應王權霸術的時代。若用一個烏龜殼或一把蓍草來占筮問詢國家戰爭與攻城略地,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從幾十成百的諸侯,經過不斷的爭戰兼並,戰國時期形成了七雄,就是七雄裏,還有一個西邊發展起來的被東方之國稱之為虎狼之國的秦國,已成為其它六國的心頭之患。秦國還沒有吞並六國之前,而王權專製國體早已建構完善,已不再是分封製,而實行的是郡縣製,建立的是王權官僚體製製度。在戰國後期從諸侯公稱王,還要升格要稱帝號。秦一度稱帝,後取消。戰國王權專製思想理論的加強與完善,成為天下歸一是個早晚的時間問題,秦終於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這自然得宜於幾百年來王權思想的不斷理論與深化,終於可實現天下歸一了,也終於完成了神與聖的合一,也終於誕生了《係辭傳》。

  經過秦帝國的一段建製實踐,才能經過漢武的獨尊儒術,才有現在所看到傳世《係辭》本的內容,也就埋葬了《要》文孔子所發出的理性聲音,傳世《係辭》才添進去“大衍之數”的筮術方法內容,有了筮術方法,也有了筮術的理論,才完成了神道設教與聖王殊途同歸。

  大一統專製文化更需要神話的東西,君權神授也就成為帝國時期人們的世界觀與方**。自然也就出現兩漢象數筮術大發展時代,戰漢時期產生的《係辭》無疑成為帝王入世的宣言,即是神秘文化的活水之源也是王道政治的烏托邦。

  《係辭》是神話與聖道的帝王哲學,而正是帝王需要“神”與“聖”的結合,事實上後封建社會二千多年的帝王時空,就是“神”與“聖”的帝王文化所主宰。

  這神與聖,均體現在《係辭》裏,這無疑是先秦神道與聖道思想一路發展而下,才有了《係辭》的誕生。我們且不可小視這不足四千五百言的《係辭》,它正是帝王文化的活水之源。整個後封建二千多年的帝王文化,都可以在《係辭》裏找到淵源。這可從後封建社會裏的“易學”裏看的一清二楚,後封建社會裏的“易學”史,無疑是中國哲學史、思想史的史路,也成為中國後封建社會裏的文化脊梁。也可以從後封建社會二千多年裏形成的龐大的神秘文化裏看的一清而楚,無不是從《係辭》這活水源頭裏流出。《係辭》(也包括《說卦》)無疑是後封建社會(即帝王專製社會)文化意識的活水源頭(堪稱為“禍水源頭”)。

  總之,《易傳·係辭》是帝王時代的產物,是為帝王專製思想服務的理論武器。《係辭》的產生也正體現了中國式的文化超越,《係辭》完全超越了《周易》裏的思想理念,為神道、聖道合二為一開辟出了廣闊的生長空間。

  《易傳》裏還有三篇文章,皆名稱與“卦”有關,即《說卦》、《序卦》、《雜卦》這三篇,當屬《易傳》裏最晚的編輯篇章。

  《說卦》主要是論述筮卜的原則與方法。從名稱與內容來看,已與《周易》無關。是《說卦》的作者,誤解《周易》。因《說卦》裏的理論,才是後來的八卦筮術有了長足的發展。《說卦》裏的八卦理論,特別是八卦方位,八卦取象,成為後來八卦新內容的源泉。如後來的八卦分宮納甲術,八卦圖式,即《說卦》成為後封建社會裏算卦批命及一切數術內含的活水源頭。

  總之,《說卦》是對先前筮卜學問的一次係統化的理論總結,與《周易》的義理不沾邊了。不能把《說卦》看待成是對《周易》一書的注釋與研究。《說卦》無疑是總結先前八卦筮術的理論與原則。

  至於《序卦》、《雜卦》應當是編撰《易傳》文章時寫出的,如同今天一部書籍的前言與後記的那種文體。其內容總述六十四卦名的含義,所做出一個概要性的說法。這兩篇雖與“卦”為名,但內容不像《說卦》那樣,則體現了儒家的義理思想,非與八卦筮卜有關的內容。

  《序卦》的作者,意圖用天地秩序串起六十四卦的含義,想說明六十四卦的道理來。但畢竟《序卦》作者的主觀性之大,把六十四卦名按序列說出的天地人之間的道理,並不與《周易》六十四篇實質內容相符合,不過所言的卦名內容,還是義理之說,一些說法還是與《周易》裏的某些篇名的含義相符合的,總比把《周易》當成筮卜來議論一通強過百倍。

  《雜卦》與《序卦》的寫法基本一樣,是把卦名稱,從字義上串講起來,想說明一個大道理來。但《雜卦》確不按通行讀本《周易》裏篇名排序,始《乾》終《未濟》那樣,而是打亂排序,按認為的含義排列,想說出一個連貫的道理來。雖然也在說的某一卦名字的意思,與《周易》裏的名稱,也有相符合的意思,但這兩篇雖然看似把六十四卦名都簡要的說出一個含義,但並無補於對《周易》一書內容整體的理解。否則後人不會認為《周易》是筮卜之書,這說明《序卦》、《雜卦》兩篇從義理上想串講起今本《周易》一書的整體內涵來,但過於主觀(認為《周易》六十四卦是按六十四卦名有機的聯係在一起,說明的天地人之間的道理)和簡單化,並不能把《周易》一書的義理內涵講清楚。本身《雜卦》、《序卦》的作者所見到是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文本),對《周易》文本的演變史不知就裏,自然以卦名來說《周易》。才使後世人們忽略這兩篇以“卦名”而實質從《周易》名稱的義理角度闡述《周易》一書裏的六十四名稱。說明這《序卦》與《雜卦》兩篇從義理內容上串講六十四卦名的內涵,還是很可貴的,可貴之處不是從筮卜上去講《周易》,雖然是從天道上(“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比類到人間秩序上來,但畢竟是義理文章。這正是漢帝國前期神與聖結合的文化思潮。這義理之說並不違背帝國的統治思想,才得於編撰流傳下來,否則象帛書《要》篇那樣更理性文章隻能埋葬於地下,在帝國裏永不得見天日。

  我們通過對《周易》一書詮釋與研究的最早匯編的《易傳》之文章的粗淺分析認識,已知《易傳》裏的文章產生的時代不同而所謂的解釋與論述《周易》的說法與內容則有所不同。總的來說《易傳》因跨度的時間長,即非一時一人之作,就連《係辭》文也非一時一人之作。所以其本身的內容性質也有不同之處。

  從《易傳》文章來看,除《係辭》、《說卦》既從義理又從筮術角度來對《易》(即今本《周易》)一書的闡述之外,《易傳》裏其它文章皆是從義理角度去認識《周易》,雖然認識的並不與《周易》內容相同。但已然是從義理上闡發《周易》的。雖然《易傳》裏占篇目數之大是從義理角度解釋《周易》的,而從義理角度釋解《周易》的一些文章是出自先秦時期的文章,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而進入帝國時期的《係辭》才始從筮卜角度對今本《周易》理論化,《係辭》是應帝運而生成的神秘與聖道文化理念,後封建社會裏再沒有出現能超越和突破先秦文化了。後封建文化都不過是先秦儒家文化的注腳,而由《係辭》滋養生長的文化,隻不過都是這《係辭》文化的注腳而已。

  《係辭》亦理亦筮對《周易》的釋解與論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

  這就是說我們要知道,把今本《周易》從筮卜做出理論化的是出自《係辭》,在先秦的典章書籍裏沒有出現過對《周易》一書從理論上做為筮卜來闡述,至到帝國時期,才有這《係辭》把今本《周易》做為筮書的一麵(當然《係辭》作者們不知有原創《周易》文本)來論述。但已知《係辭》裏把今本《周易》做為筮卜之書論述是如何的錯誤與張冠李戴。可帝國專製文化裏正需要那種神道設教,以愚民眾。才得以那種文化思維在帝國二千多年的時空裏無限的發育成長。人們無不陷入那種神秘文化之中,聽任“天命”的擺布與統治者的奴役。這也無疑使我們不言而明,後封建社會裏的“易學”還能有何新的突破麽?還能理性的去認識《周易》嗎?但我們還是要看一看後封建社會裏,是如何認識《周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