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三)
作者:周易歸來      更新:2021-03-09 16:27      字數:2112
  (上卷·第二篇·二)

  2.漢一降至清對《周易》產生的說法

  (續)

  唐孔穎達撰《周易正義》一書,在卷首有論“重卦之人”、“三代《易》名”、“卦爻辭誰作”等內容。不過這些內容裏的說法,是承漢人的說法而已。如孔穎達“論卦爻辭誰作”中說:“又《左傳》韓宣子適魯,見“易象”雲:‘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謗,亦得為憂患也。驗此諸說,以為卦辭文王,爻辭周公。馬融、陸績等並同此說,今依而用之。所以言三聖,不數周公這,以父統子業故也。”

  所以到了宋朝時,對《易》(即《易經》)就是繼四聖說。朱熹的《周易本義》卷首裏說:“周,代名也。《易》,書名。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其辭則文王、周公所係。故係之“周”。以其簡帙重大,故分上下兩篇。《經》則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也。並孔子所作“傳”十篇。凡十二篇。中間頗為諸儒所亂,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呂氏又更定著為《經》二卷,《傳》十卷,乃複孔氏之舊雲。”

  到朱熹不但把《易經》說成是四聖所創作,而且又出現了一種“經”、“傳”稱法。雖然朱熹把認為的那本卦書,即所謂的“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並孔子所作“傳”十篇稱謂“經”。也就是把那部卦爻式的《周易》(今本《周易》)和《傳》稱謂“經”。可又認為是孔子作的“傳”十篇。這裏的“經”與“傳”的說法出現,是始於朱熹對《易經》一種錯誤稱法,為後世出現的“《周易》經傳”這種不倫不類稱法埋下的錯種。

  清人王夫之這樣說:“伏羲氏始畫卦,而天人之理盡在其中也……文王起於數千年之後,以‘不顯亦臨,無射亦保’之心得,即卦象而體之,及係之“彖辭”(指卦辭,筆者注),以發明卦象得失吉凶之所由,周公又即文王之彖,達其變於“爻”。以研時位之幾而精其義。孔子又即文、周、“彖”、“爻”之辭,讚其所以然之理,而為,《文言》,與《彖》,《象》之《傳》,又以其義例之貫通與其變動者,為《係傳》,《說卦》,《雜卦》,使占者以通其殊致。”(見《周易》內傳發例 王夫之著)

  王夫之這說法同是前人的說法而已, 不過從朱熹始不分青紅皂白把《周易》說成是卜筮之書,而王夫之也隨之說之。

  出生在後封建帝王末世的晚清進士尚秉和這樣說:“故夫《周易》卦爻辭,純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周公者,毫無根據,不可信也。”又說:“若然,宓戲畫卦,即重六十四卦,愈無疑也”。(《周易》尚氏學 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尚秉和著 第18頁 第19頁)

  尚秉和所認為《周易》卦爻辭唯文王所作,是漢人的說法而已。而又認為“宓戲(伏羲)畫卦,即重六十四卦”,同樣是前人的妄說,尚秉和也跟著妄說。

  從先秦時期到後封建社會時代,對《周易》產生的說法,可說如同演義故事那樣。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從先秦到後封建時期對《周易》產生說法的曆史線條:

  ①反映春秋曆史的《左傳》一書裏記載了春秋初期史巫用《周易》卜筮,那時已是明確稱《周易》,這是其一。其二,《左傳》一書也反映了春秋時期一些人士把《周易》作為義理之書引用。其三,《左傳》一書最早反映了《周易》一書產生與周初和周公有關的說法。這是《左傳》裏記載韓宣子在魯國太史那裏說見到的“易象”與“魯春秋”,而不肯定的以為《易》與周初周公有關的說法。

  ②帝製時期裏的帛書《易傳》,以孔子之口說出《周易》與殷周之際有關。說“《易》之興,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這與《左傳》裏記載的韓宣子說法的意思基本相同,都以為《易》(指《周易》)是殷周之際產生的,但並沒有說是誰創作了《易》(《周易》)。

  ③到西漢前期,定型的《係辭》裏保留帛書《係辭》裏的“伏羲始畫八卦”及其他上古王所通過六十四卦中的諸卦創造發明不少生產工具的說法。這說明“八卦”符號及名稱,與六十四卦畫符號及名稱是有伏羲所創造出來。這是作《易》卦符號及名稱的第一個“聖王”被打造了出來。

  ④又到西漢中期,《周易》一書被司馬遷明確地認為是“西伯拘羑裏演《周易》”。即周文王創作了《周易》。當然,司馬遷所認為文王所演的已是“九·六”為爻題的卦爻式《周易》。並且又明確地認為是孔子作的《易傳》。故到東漢的班固時終於打造出“人更三聖,時曆三古”的《易經》說法。這是創作了一部占筮之《易》的三個“聖王”,又被打造了出來。而到東漢後期,在三聖之說上又增加一聖,周公也成了《易經》一書的創作成員。

  ⑤漢一降,唐、宋、明、清,皆從漢朝說法。《易經》成了四聖之為。即伏羲畫八卦,文王、周公作卦爻辭,孔子作“十翼”(這“十翼”稱謂,最早出現在漢時的“易緯”裏)。

  通過先秦與後封建時期對《周易》一書的說法演變來看,是在西漢獨尊儒術後,把一部以“九·六”為爻題的卦爻式《周易》(即今本《周易》)與“十翼”尊奉為五經之首的《易經》,兩漢時期也就把《易經》演義成“人更三聖,時曆三古”的神聖說法。最終在漢帝國裏把一部認為有聖人們創作的“天人之占”的筮書作為國家意識形態上不可動搖的統領地位, 由此而成為後封建時代兩千多年裏帝王統治文化上的思想靈魂。在帝王專製時代裏是個“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太虛幻境”文化,是沒有尋求真理的東西,隻有扭曲與神秘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