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太史令傅奕
作者:忽悠啊      更新:2022-02-27 20:47      字數:2130
  建立互市榷場,修建城池,駐兵囤田,移一部分災區流民到黃河以北,關外包頭之類的地方,算是唐代版本闖關東。

  而且這塊地方十分適合養馬。

  到時候打通了西亞商道,賄賂突厥小貴族,為李唐騎兵買馬,以及最重要的充實皇帝的錢袋子,引進各種植物種子,奇珍異寶。

  李世民聽著這白馬之盟被李鄲道逐字逐句的解讀,裏麵竟然大有玄機。

  心道:真他娘是個人才,可惜朕實在沒有把握駕馭。

  李世民想了想,為自己賺錢這種要事,一定要派親信去。

  尉遲敬德便挺知兵突厥的,可以作為行軍大總管,前些日子也封了他做“國公”,正合適管這件事情。

  玄武門的常何,也可以外放了。

  李大亮也是個人才。

  反正李世民覺得隨著這些人折騰,肯定是包賺不賠的買賣。

  於是令六部討論將連著吐蕃,突厥,乃至於再往XJ那邊諸多西域小國一帶與大唐交接的地方,重新劃分了行政機構。

  六部官員參考漢時西域都護府的做法,又結合如今實情。在河西走廊設立“稅關”,屯兵駐守。

  又在豐州,甘肅突厥和吐蕃國相臨之地設重鎮,還有什麽鬆漠都護府,單於都護府,饒樂都護府等,都是照搬的漢製。

  除了這些府外,原本的敦煌,張掖,龜茲等地,依然做為要道,設關卡,做咽喉,屯田守疆。

  隻是不成想到,竟然切割劃分出了十六個府、州、郡。

  其下轄製有上百個縣或者重鎮,但是基本上是地廣人稀,漢民少,而其他少數民族多,很多地方要從零開始。

  而剛剛那群失守城池的官員如今也有了去處,送到西域,塞外,去給李世民啃生翻,賺錢,教化去。

  幹得好,放你回來,幹的不好,拿你問責,數罪並罰,全家流放。

  而除了這些官員,全國監獄裏麵那些囚犯,除了罪無可恕的,全部流放邊境去,給我屯田守疆土。

  若是有人淪為乞丐,流民,而四肢健全,腦子沒有壞掉的,也送著去邊境屯田。

  李鄲道這卻是對“丐門”的怨念,這群丐門子弟,整天不幹好事。送到邊疆去跟突厥打交道。

  而真正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去了屯田之地,也能有吃有住,總比當流民好。

  一去開荒,便有授田,三年免稅,五年半稅,還能重立戶籍,一般來說這些流民乞丐,都是隨遇而安的,對朝廷的安排不會有抵抗。

  這樣一來,社會不穩定因素基本送到了外麵去,造反的人肯定會少很多。

  隻是其中要消耗的糧食,消耗的人力物力,隻怕不在少數。

  李世民隻能當自己還在跟突厥打仗,從石頭裏都要榨出油水來,等著明年,屯田有了產出就好了,不說自給自足,起碼用大運河從南方調運糧食的壓力要少許多。

  然而設立了這麽多的府縣州,還有塞外重鎮,不可能隻讓軍隊掌管,那隻會更亂,而剛剛任命的那些人,又遠遠不夠,李世民隻能允許他們臨時在當地選賢才舉薦為官。

  又做下決定今年九月開啟貞觀元年的科舉,培養培養自己的人才親信。

  隨後的朝會又是大旱蝗災的問題,治理方案已經提出來了,隻看地方官如何做的了。

  等著朝會結束,李鄲道出了宮,本來想去找八戒和尚跟法海的,讓他們收拾收拾去青龍寺打掃打掃,擇吉時開寺,重拾香火。

  卻被傅奕叫住:“李大夫果然有諸葛之智。”

  李鄲道跟這位反佛鬥士神交已久,之前就想要去拜訪他,可惜玄武門之變提前了一年,便未曾拜會,但也交換過名帖了。

  “太史令過獎了。”李鄲道作揖。

  “哪裏是過獎。”傅奕道:“你既會八陣圖,知天文地理,能治民曉兵事,是個全才了,陛下有你輔佐,我們這些老骨頭,也可安然身退了。”

  “隻是在邊境設府過多,隻怕十羊九牧,往後還會形成尾大不掉的情況。”

  李鄲道笑道:“陛下應該是想將開國爵勳的封地分封到邊境去,甚至以後有皇子,不能繼承皇位的,也會打發去做諸侯王。”

  傅奕想想:也是,如今那邊就是一些荒蕪之地,管他尾大不掉還是掉,隻要長江黃河一帶拿在手裏,便已經是“中國”了,而那些土地,頂多算是“武功”。

  比如漢武帝,有個“武”字,便是因其有此“武功”。

  要是真能“尾大不掉”,說明也已經足夠繁榮了,可以為後來者作為“疆國版圖”,所謂“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領土”的由頭。

  而且突厥人,或者匈奴,或者黨項人,女真人……

  這些遊牧民族都是難啃的骨頭,那些人能啃下來,讓他們在哪裏建國又如何?

  還不是中國的根?要向大唐進貢稱臣。

  “這白馬之盟,隻怕堅持不了幾年。”傅奕道:“蕭皇後還在塞外,義成公主那個瘋女人隻怕更是不會罷休,還是多事之秋啊……”

  傅奕感歎著,突然話鋒一轉:“我與李大夫的師父孫思邈真人神交已久,不知可否能讓李大夫引薦一番?”

  孫真人今日已經到了長安,還有路上新收的弟子孟詵,以及之前在麻姑山閑得蛋疼的盧照鄰。

  以及一些因仰慕孫真人而主動追隨的人。

  如今孫真人正在太醫署裏麵。

  主要詢問自己編寫的《千金方》怎麽還沒有刊印天下。

  卻是李世民要跟孫真人親自碰麵,才會答應以做“賢名”的。

  李鄲道自然答應了下來:“太史令在天文上麵的造詣不小,我師對此也略有研究,想來其中應該有共通話語。”

  李鄲道又想想:“太史令嚐試過修煉嗎?”

  傅奕笑笑:“你便當我是葉公好龍吧,雖然懂得修行,卻不願意修行。”

  李鄲道歎道:“太史令真是通透。”

  “現在的想法是現在,以後是以後,說不得等著老夫從朝堂上退出後,還要向小友你討教修行之事呢。”

  “別到時候嫌棄老夫年紀太大了。”

  “自然不會。”李鄲道笑道:“您境界比我高,已經不在乎年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