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 麵見李道宗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4      字數:1977
  “下官夫餘道行軍大總管李道宗,拜見尊使!”

  漢陽城門之下,李道宗恭候在城門處率領著文武官員,向程處弼恭行迎接代表李二陛下的天使的大禮。

  “後生晚輩程處弼,拜見任城王!”

  程處弼如此能讓李道宗給自己行如此大禮,連忙從馬上翻下,大步過去,雙手將李道宗扶起,同時也雙手作揖,躬身向李道宗還了一份大禮。

  “王叔實在折煞小子了,小子何德何能敢勞煩王叔親迎!”

  “還請王叔休要以尊使相稱,取笑晚輩!”

  對於李道宗這位任城王,無論是他響當當的戰績,是他的為人風品,是長輩的身份,還是與自己的業務往來,程處弼都打心眼裏對李道宗表示尊敬。

  “陛下來旨,說派遣一名使者來為本王解決這乙支文德軍馬以及新羅、百濟之事,卻不想竟把賢侄給派來了!”

  李道宗對著這個謙遜知禮還身懷大能的侄女婿很滿意,沒有拘束,親切地拉著程處弼的手,衷心的喜笑道。

  “不過,既是賢侄到來,以賢侄之聰慧睿智,這乙支文德以及新羅、百濟之事定當不下話,老夫之心,可以安下了!”

  程處弼的能耐,整個大唐何人不知、何人不曉,這天下就沒有能夠難倒程處弼的事,他如何不放心高興!

  “隻是,這還有一事,老夫尚且不明:賢侄此來,所帶之軍馬可遠非這一般使者可比呀......”

  盡管李道宗為程處弼的到來而喜悅,但對於程處弼所率領來的人馬,可同樣是心懷驚惑,言而有意。

  此前他就在北門的城樓上觀望了,人馬綿延,繞是這呼呼呼嘯的北風也不能掩蓋這程處弼所帶來的千軍萬馬之聲。

  依照他多年統兵的經驗,如此之軍勢,恐怕不下十數萬人!

  他李道宗就是尋遍古今,也不曾見有哪位帝王派遣的使者有這般龐大的隨使車駕。

  很顯然,程處弼帶來的這麽多軍馬,並不是過來招搖過市的,也不是來保衛他這一使節的,而是準備過來打戰的!

  程處弼也沒有想過他帶領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而來,而不被人懷疑動機,相反,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前麵,新羅、百濟派人出來“歡迎”他的到來,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此乃陛下讓小侄轉交給王叔的密信,王叔一閱便知。”

  神思輕笑之間,程處弼從袖中掏出一封書信,交到李道宗的手中。

  “陛下之心,可遠非我等人臣所能及也!”

  李道宗解下書信上的封蠟,打開書信,但一開啟書信,眼眸就陡然銳利,看完之後,更是長歎一口寒氣,感歎一聲,將書信交呈給程處弼,欠身凝重地稟道。

  “如此這漢陽城中之事,老夫可全聽賢侄差遣了!”

  程處弼的錦衣衛與他的刑部,讓他們親密無間,本來就有很好的合作基礎。

  程處弼是他的侄女婿而他是王叔,這層身份,讓他們的關係更加的和睦。

  程處弼本身文武兼備、謙遜知禮,這高句麗之事完全由程處弼一手謀劃,繞是李道宗這樣的沙場宿將也心悅誠服。

  再加上,程處弼如今代天欽命,代表李二陛下全權處理這漢陽之事,位高權重。

  如此四點,如何不讓李道宗心甘情願的為程處弼所驅使。

  程處弼也虛心地再還一禮:“王叔多禮了!是小侄需要多多仰仗王叔才是!”

  “賢侄何須如此介懷,你我都是為陛下、為朝廷、為我李唐江山效力,何分彼此!”

  李道宗爽朗大笑,對程處弼那是個越看越喜歡,忽而這城門風貫,寒風刺臉,李道宗瞬時一緊,連笑著歉意說道。

  “賢侄遠來辛苦了,這城門在北,風冷氣寒的,快隨老夫進入城內,老夫已設下酒宴,備好廂房,安頓賢侄!”

  “請!”

  “請!”

  一番謙虛禮讓之後,最後還是由身為天使的程處弼策馬在前,李道宗打馬在後,落後程處弼半個身子,行於大道之上。

  “小侄有一惑,還請王叔解答:不知這新羅、百濟之兵部署在城外何處,從城外到這城內的城主府,又需要多久?”

  一路行來,見每隔十步之內,就有一隊軍士集中在街道上穿著新製的棉衣以銅盆架火取暖,程處弼心生一計,遂向李道宗請教道。

  “新羅、百濟之兵各駐紮在漢陽城外二十裏處,若是輕騎來往城中,隻需半個時辰,若是大兵往來,恐怕就是一個時辰也不能達。”

  李道宗一時之間也不知道程處弼用意為何,隻是用為將用兵之理向程處弼說道。

  “賢侄這是何意?”

  “沒什麽,就是小侄看著這軍士燒起的火架,想起了一番妙招,需要校對時辰而已。”

  程處弼一聽,臉上的笑意更是怡然自得,向李道宗建議道。

  “不知將這自漢陽城東西兩門通往城主府這一路上的守軍都換作左衛的將士,王叔可否答應?”

  “賢侄若是心有計成,老夫自當效勞!”

  李道宗雖然不明白程處弼的用意,但也沒有多問,直接就答應了。

  程處弼繼續說道:“對了,還請王叔等下以商談這漢陽之事,將新羅、百濟兩支軍馬的主將於明日邀請入城。”

  李道宗也繼續應承下來:“這是自然,賢侄代天為使,這新羅、百濟的下國之臣,自然需來朝見賢侄。”

  新羅、百濟之事就在這兩騎的一語一答中,走向了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