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同為君王,不同悲喜!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4      字數:1970
  鴨綠江畔,李靖的軍營。

  “臣李靖拜見陛下!”

  “我等拜見陛下!”

  李靖領著全體將士,駐守在鴨綠江上的浮橋邊,恭迎著李二陛下的到來。

  “諸位將士,快快請起!朕這一眼所望,赤土紅遍,屍骸滿地,藥師兄還有諸位將軍,這一戰辛苦了!”

  李二陛下踏下馬來,雙手將李靖扶起,抬目從全體將士身上掃過,體恤的感概道。

  “謝陛下!陛下,泉蓋蘇文、高延壽的首級在此,請陛下觀賞!”

  李靖直起身來,將手一招,兩名軍士手捧著香盒,呈到李二陛下的麵前。

  “好啊,泉蓋蘇文、高延壽已死,高建武就再無可動派遣之兵,高句麗之勢已不可持久,成功在即!”

  李二陛下揭開盒蓋,細觀一眼,確認是泉蓋蘇文的首級,興高采烈,發聲朗朗,喜笑之色盡於言表。

  “平壤城不過是一座空墳,高建武亦是墳塚枯骨,朕早晚可擒!”

  “藥師兄,果然不負朕之所望!”

  沒了泉蓋蘇文和高延壽的人馬,光憑高建武現在手上的十餘萬人馬隻有守城被動挨打的份。

  李二陛下儼然已經看到了他君臨平壤城,親數高建武罪狀,高建武顫顫微微跪伏在地的境況了。

  “陛下,此二人並非微臣所殺,而是程處弼將軍的功勞!”

  李靖苦笑著搖了搖頭,解釋道。

  “程處弼!這小子還真是深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策,連藥師兄都無法從這小子手上奪人呐!”

  李二陛下聽得是程處弼的功勞,更是眉毛眼睛笑成了一處了,眨巴著歡樂的眼睛在前來迎接的將軍中尋找程處弼的身影,可是找了半天也沒有發現程處弼的身影。

  “藥師兄,這小子人呢,朕怎麽沒有看到這小子,不會是這小子得了功勞,害怕朕少於封賞給他,故意躲起來了吧?”

  “回稟陛下,程處弼將軍估計已經南下了......”

  聽著李二陛下發趣的問話,李靖可是一點也不感覺有趣,甚至還有些苦澀......

  李二陛下神色一動:“南下了?”

  “是的,這些首級乃是程處弼將軍轉交給微臣派去追趕泉蓋蘇文、高延壽逃軍的阿史那社爾將軍和李謹行將軍帶回來的......”

  李靖將阿史那社爾、李謹行兩將向他稟報的情況,向李二陛下複述了一遍,哭笑不得的補充道。

  “同時,他還向兩位將軍借了三萬匹戰馬過去了......”

  這才是李靖苦惱的地方,程處弼這小子從自己手下借了三萬匹戰馬過去,也不過來和自己打聲招呼,就這麽說借就借,說走就走了。

  阿史那社爾和李謹行,他們麾下的人馬是左右忠番衛,按編製是屬於禁軍序列的,禁軍的軍馬是不能隨意借調的。

  “借了三萬匹戰馬!這小子,還真是好大的膽子,這三萬匹禁軍戰馬,也是他說借就借的......”

  傾耳一聽,李二陛下也是嚇了一跳,臉上也是慍怒著對程處弼進行嚴厲的譴責,不過說白了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就是對著空氣吐槽,眼睛裏可全是對程處弼的溺愛和期待。

  “但事已至此,他程處弼也不在這裏,朕一時也不好懲處!朕也知道他程處弼是心憂軍情,想著為朕開疆立功,但此事不可縱容!”

  “這樣吧,懋功,你為朕修書一封給他,給朕嚴厲的告誡他,若有下次,定然軍法處置!”

  他哪裏會懲罰程處弼呀,他正等著程處弼第一個攻下平壤城呢!

  若是這平壤城讓蘇定方或是李道宗給率先攻下了,那他的臉往哪裏擱!

  “喏!”

  李績與李靖對視一眼,欠身領命,他當然對李二陛下和李靖的用意,都非常的了然,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就這麽輕易地把這件事情給揭過去了。

  而其他將領則自然是順著李二陛下的聖意來,誰都不是瞎子,李二陛下明擺著就是要偏袒程處弼,誰也不會與李二陛下對著來。

  平壤城,王宮,禦書房。

  相比於此刻李二陛下的喜悅之情,榮留王高建武可就要悲哀得多了。

  他緊握著案上的戰報,一封求救戰報,戰報上寫著:

  唐軍將領李道宗協同新羅的金庾信、百濟的階伯對溫沙門率領的軍隊發動了突襲,溫沙門戰死。

  豆方婁收攏溫沙門的殘軍,麵對大唐、新羅、百濟三方的圍攻,且將且退,向平壤城方向退來,軍情告急,向平壤城求援。

  “你告訴寡人,李道宗的軍隊是怎麽繞到我們國家的南部去的!你告訴寡人,告訴寡人!”

  “還有,你再告訴寡人蘇定方的騎兵是怎麽突然出現在平壤城北門的!”

  “你主管平壤城周圍的布防,連唐軍是怎麽出現的,是怎麽繞到我們後邊的、是如何突然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你都不知道!你個蠢貨!”

  高建武脹紅著臉,恨恨發怒地拍打著禦案上的戰報,指著所夫孫的鼻子,高聲怒罵,大發雷霆。

  “如果不是寡人這些天都打著盹在這案頭睡覺,而是到榻上睡覺,估計哪天平壤城被唐軍攻破了,寡人如何被唐軍所殺了,寡人都不知道!”

  “飯桶!你、高延壽、溫沙門、豆方婁,你們都是飯桶!一群飯桶!寡人養著你們就是讓你們吃幹飯的!”

  外是敗戰連連之況,內是權臣當道之時,這般的景況如何不讓高建武心力交瘁,怒不可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