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跨海遠征,直取平壤!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3      字數:2080
  孫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這小子對遼東半島的地形了解得這麽深刻,還真是下了一番苦功,也不枉藥師兄將自己的兵法教授於他!

  聽得程處弼對遼東半島的地理分析很是透徹,李二陛下很是欣慰地笑著點頭,程處弼的戰爭天賦極佳,確實有統帥之才!

  其實李二陛下對遼東半島的了解程度也絲毫不比程處弼差,從圖上那些大大小小卻顏色深淺不同的標注就可以完全看得出來,這是有人間斷多次的標注痕跡。

  從手中長竿前後頭的磨損,程處弼也知道這是多次被人使用過而造成的。

  “無論是依照前朝隋煬帝東征高句麗的經驗來看,還是嶽父大人在圖上標注之用兵來看,都必然是將兵勢集中到幽州、柳城兩地。”

  程處弼將長竿先後點在了幽州、柳城兩地,繼而向東斜下,依次點過遼東、安市,進一步對進擊路線進行解說。

  “再從兩地合兵一處,進攻遼東城,遼東城破之後,緊接著便是進攻安市城。”

  “唯有先破遼東、再攻安市,拔出這兩顆擋在半島東部的兩顆釘子,大軍才能夠勝利進發,在高句麗遍地開花!”

  李二陛下點頭頷首,右手翻掌上揚,示意程處弼繼續說下去。

  “但高句麗大對盧、東部大人泉蓋蘇文也是其國內有名的大將,其人深通兵法,有勇有謀,乃是我軍大敵。”

  “麵對我朝戰無不勝、銳氣正盛的大軍,其人定會據險而守,定然不會與我軍正麵交戰。”

  “而我軍隻能空耗人馬糧草,一步一個腳印兒,以命換命,以血換血,與其進行激烈的攻堅戰!”

  雖然對於高麗棒子向來沒有好感,但程處弼卻不得不承認泉蓋蘇文是個人物。

  曆史上的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二陛下親征高句麗,就是他在安市城成功扛住了李二陛下的攻擊,讓李二陛下的第一次親征打到安市止步。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再次派出數十萬大軍進攻高句麗,又是泉蓋蘇文強烈抵抗,讓唐朝的大軍無功而返。

  也正是對泉蓋蘇文的重視,他著手在高句麗的錦衣衛布局,多半是圍繞著泉蓋蘇文而展開的。

  “泉蘇蓋文,朕知道!賢婿,快談談你的妙策吧!”

  李二陛下隻是一句簡單的“知道”便衝淡了過去,他知曉泉蓋蘇文這個人物,這是高句麗的一個權臣,一個允文允武的梟雄。

  但李二陛下,卻沒有上帝視角的程處弼那般對泉蓋蘇文的重視,不是真的重視,而是他李二陛下征南戰北打下大半大唐江山,能死在他手上的又有多少不是梟雄!

  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元朗,哪個不是在隋末亂世,風雲一時的亂世梟雄!

  相比於泉蘇蓋文,他更感興趣程處弼的進擊路線與戰術方針,他感興趣的是怎樣在最小的損失下,攻下這片熟悉又陌生的領土。

  “嶽父大人可曾想過,從海上進攻遼東?”

  程處弼也沒有想再勸說李二陛下,讓李二陛下更重視泉蓋蘇文,而是發言問道。

  強者都有強者的自尊,要想強者真正認可一個人,就必須要有讓他認可的實力。

  與其,自己苦口婆心地說一大堆,倒不如讓李二陛下與泉蓋蘇文打上一仗。

  “從海上進攻遼東?”

  李二陛下的眼眸猛然緊縮,針尖般的目光像恨不得把牆上的地圖刺穿似的,死盯在上邊。

  “賢婿是想讓朕命一將率一旅偏師從海上進軍,從萊州出海,自都裏、青泥浦登陸,奇襲卑沙城,繞到他們後邊,與主力大軍前後配合,對他們形成兩麵夾擊之勢?”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忖之後,李二陛下的嘴角翹起了舒暢的弧度,主動走上前來,拿起了牆前的另一隻長竿,定在牆上,比劃道。

  “妙啊,妙啊,賢侄之策,果真是絕世精妙!”

  見著程處弼的笑容,再細細回味一番自己之前所想到絕妙的進攻路線,李二陛下又是連聲叫好。

  跨海運兵,從海上進兵高句麗,這是他從來不曾想過的方式。

  在陸地上打了一輩子戰的他,自以為見多識廣的他,從來就沒有想過可以通過船,把那一片汪洋大海也變成“陸地”。

  但他哪裏知道,其實這隻是程處弼在剽竊未來的自己的創意。

  “嶽父大人所言,確實是小婿所想,但嶽父大人卻隻是猜中了小婿的其中一路規劃。”

  在李二陛下沉浸在發現新大陸的喜悅中時,程處弼冷不丁地給李二陛下潑了一盆涼水。

  “除此之外,小婿還為嶽父大人擬定了三組進軍規劃!”

  “竟然有四組進軍規劃!賢婿還有何妙策,快快道來!”

  李二陛下失聲驚呼,不可置信地看著風采雋逸的程處弼,急切地催促道。

  程處弼不緊不慢地抬起長竿,一一指點,將心中所想,徐徐道來:

  “這第二組,則是從登州出發,自花園口登陸,攻石城,再攻積利城,這一組與第一組的意圖一樣,都是為了配合主力大軍的進攻。”

  “更確切的說,這一組為了防止出現第一組在登陸後因為行軍路線過長而不能及時與主力大軍配合的意外而設定!”

  “這第三組則同樣是從登州出發,自鴨綠江口登陸,占據鴨綠江西岸的易山。”

  “這支人馬前進可獨立順路而下,長驅直入、直下平壤,後進可攻取鴨綠江東岸的大行城、泊汋城,順利迎接大軍主力!”

  “這第四組人馬,則是從榮成出發,自長口登陸,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經浿水入海口逆流而上,直取平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