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申論與策論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0      字數:2098
  程處弼帶著溫和的笑意,一麵向著李治揮手告別,一麵回複的李二陛下的疑問。

  “噢,莫不是賢婿這背後的竹筒裏,裝著的就是秋試的試題?”

  李二陛下指著程處弼背後的竹筒,追問道。

  “正是!”

  程處弼將身後的竹筒取下,摘開筒蓋,把試卷取了出來,呈給李二陛下。

  “快給朕看看!”

  李二陛下接過程處弼手中的試卷,踱步走回了殿中,細細品鑒起來。

  這畢竟是程處弼第一次出了試題,他需要好好地進行鑒覽把關,查漏補缺,不至少出現差錯。

  “嗯嗯......”

  李二陛下一麵瀏覽,一麵向著程處弼頻頻點頭,加以讚許。

  程處弼前麵的題目可圈可點,基本上都是按照綱要常理出的,沒有什麽問題。

  於是,李二陛下就一目十行地閱覽,簡單地審過之後,就翻到了最後的幾頁。

  但是,翻到最後幾頁之後,李二陛下的麵色一下子就凝重了幾分,連呼吸都變得緊湊起來了,低沉著淳厚的嗓音念道。

  “北疆不寧,匈奴橫野,歲歲擾民,年年生事,昔漢武帝在位之初,雖延和親之策,但心懷革世之法,意為清掃匈奴,解除邊患......”

  “漢武帝曾言: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淩中國。朕不變更製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

  李二陛下越念,麵色就更加的嚴肅,黑曜石般透亮的眸子中也熠熠生輝,變得星光閃耀,聲音也越發的沉穩有力。

  “漢武帝,重武強軍,開拓軍力,識漢軍之戰弱,習強騎之要術,廣集財以資軍用,鑄鋒鏑而利戰器......”

  “漢武帝,不拘成法,大膽起用作戰勇猛、年輕鬥狠之將,陸續清除思想僵硬、不思變通之士......”

  “為強邊駐防,漢武帝廣遷民眾,加以戍邊,建城立邑,訓民以軍;設立馬苑,大量養馬,官府之馬,達數十萬匹;整頓禁軍,創置北軍,八中之四,一色戰騎......”

  無論是《漢書》還是《史記》,對於漢武帝的相關記載,他都翻閱了不下數百次,他很清楚程處弼引用這些典故的用意——借古詠今,谘以當事。

  李二陛下饒有深意地回望了程處弼一眼,微微頷首,然後繼續念去。

  “今我朝四夷未服,北有薛延陀、契丹、回鶻等草原各部虎視眈眈,東存高麗、新羅、百濟、東瀛等國國心騷動,南依吐蕃、東女、象雄、吐穀渾等族趁勢而起,西臨諸國雄林、宛如戰國之西域......”

  試卷上的材料,簡單地將大唐周邊的國家現狀,介紹了一遍。

  “請分析以上資料,歸納總結,進行推介,若汝為牧邊之府,掌一州之政,汝以何策,上對朝廷,下安黎民,治國平天下,無愧於天地正心?”

  “要求:內容準確全麵,分析透徹,表達準確,觀點明確,建議可行,語言簡潔,邏輯可尋,總結深度,富有條理,字數不限......”

  費了好長的勁,李二陛下才念完了程處弼寫的這一大題,閉上眼睛,深吸長呼了一個回合,又沉默了許久,才緩緩開眼,向著程處弼,試探性的問了一句。

  “賢婿,這是策問?!”

  策,古代考試以問題書之於策,令應試者作答,成為“策問”,也簡稱為“策”,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即是“策論”。

  《後漢書·邊韶傳》記載,“著詩、頌、碑、銘、書、策凡十五篇。”

  東坡居士蘇軾的《擬進士對禦試策引狀》記載,“昔祖宗之朝,崇尚辭律,則詩賦之工,曲盡其巧,自嘉祐以來,以古文為貴,則策論盛行於世,而詩賦幾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無不化”。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隻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雖然進士科、秀才科會有方略策、明經科會有時務策,但都涉及不廣、點到為止,沒有向程處弼這般,這麽引經據典,這麽明目張膽地開篇求策。

  所以,李二陛下也有些不確定程處弼出的題目到底是不是策問。

  “回稟嶽父大人,這不是策問,這是申論!”

  程處弼莊重地搖了搖頭,向著李二陛下斬釘截鐵地說道。

  李二陛下眉頭微蹙,聞聲回問:“申論?”

  “是的,申論!從字麵上理解,“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辯、申明,“論”則是議論、論說、論證。”

  “所謂申論也就是對某個問題闡述觀點、論述理由,合理地推論材料與材料以及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係。”

  “考生根據指定的材料進行分析,提出見解,並加以論證。”

  “申論主要考查考生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

  程處弼再次向著李二陛下點頭,肯定的答複,並加以解釋。

  “策論和申論,都要求考生表現出出眾的文字表達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提出的對策、方案都要有可行性。”

  “但,申論在內容上比策論,更具有現實針對性,在形式上比策論,更加靈活多變。”

  “策論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重大問題展開論述,根據古今經典,來論證某項國家政策或對策的可行性與合理性,說是說考查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實際上還是考察對於經史子集的學習情況。”

  “而申論,則要求考生從實際問題的現實材料中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全麵考查考生搜集和處理各類日常信息的素質與潛能,適應當今官員實際工作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