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此去蓬山多少路
作者:病柳      更新:2021-08-10 00:46      字數:6631
  不久以後,在一批數量更少但仍呈指數增長的曆史中,離奇的“意外”和“不可能發生的巧合”鏈條將主導事件。

  ??我給這些詞加上引號,是因為這些事件一點也不意外。根據物理規律的確定性,它們都是不可避免地發生的。所有這些事件都是由傳送器引發的。

  ??這就意味著當我使用空間躍遷技術的時候,對於某個年代來說,很多事情已經開始發生微小的改變,每一次的微小改變累積在一起,量變引起質變,最後就有可能導致曆史的改變,這樣的後果是相當恐怖的。

  ??江農看到這裏的時候,隻感覺到自己的額頭上冒著冷汗,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忽然意識到,自己看這些日記的時候發現了什麽。

  ??從這個日記本裏麵所記述的這些專業知識來看,未來的自己應該已經大概搞明白了那幅畫的功能,同時似乎對於自己的這個手表,也是加入了很多關於自己的思考和一些新奇的元素,這個科技對於自己來說不僅僅是新鮮的,對於未來時代的人們來說也是新鮮的。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我們不小心的話,常識會對物理世界做出錯誤的假設,從而把本身很明確的情形描述得聽起來很矛盾。

  ??一年約有10萬個5分鍾。任何給定的手表,比如說我的手表,在某個指定的5分鍾裏停走的概率大概是十萬分之一。

  ??這個概率很小,但有1000萬人在看某個電視節目。如果其中隻有一半人?戴著手表,我們可以預期在任何時刻約有25隻手表會停下。

  ??如果隻有其中1/4的人給電視台打了電話,這6個電話就足以讓天真的觀眾驚呆。尤其是還有人打電話來說,他的手表前一天就停了,或者自己的表沒停但祖父的掛鍾停了,或者有人死於心髒病發作,親屬打電話來說逝者的“鍾表”停止擺動了,如此種種。

  ??正如這個例子顯示的,特定情形可以解釋其他事件,卻不曾以任何形式參與導致這些事件發生,這一事實雖然違背直覺,卻是很熟悉的。

  ??“天真”的觀眾所犯的錯誤,是某種形式的狹隘主義:他們觀察到一個現象(人因為他們的手表停了而打來電話),卻未能理解,該現象是一個更廣泛現象的一部分,後者之中的大部分是他們沒有觀察到的。

  ??這個更廣泛現象中未被觀察到的部分,雖然不會影響我們(電視觀眾)所觀察到的現象,但對解釋它們是必不可少的。

  ??同樣,常識和經典物理學包含了一個狹隘錯誤,認為隻有一個曆史存在。這個錯誤嵌在我們的語言和概念框架裏,使得像這樣說顯得很奇怪:一個事件在某種意義上極端不可能發生,另一種意義上必定會發生。但事實上這沒有什麽好奇怪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飛船內部,是一個由疊加的對象構成的超級複雜的混亂事物。船上的大部分位置擠滿了人,其中一些人在做非常不尋常的差事,所有的人都無法互相感知。

  ??飛船本身處在許多略有不同的航線上,這是由船員的行為略有不同造成的。當然,我們隻能用心靈的眼睛“看到”這些。

  ??我們虛構的物理規律確保在多重宇宙本身裏的觀察者不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所以,通過(用我們心靈的眼睛)仔細審視,我們還能看到這表麵的混亂中有著極強的秩序和規律性。

  ??這些規律性存在的原因是,曆史是接近自治的:每個曆史裏發生的事情,幾乎完全依賴於這個曆史裏以前發生的事件——僅有的例外是傳送器引發的電湧。

  ??在故事裏,到目前為止,曆史的這種自治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事實,因為我們一開始就設定各個宇宙是自治的。但是它將值得我們暫時為它變得更加學究一點:在你的那些實例中,我能與之溝通的實例與我感知不到的實例,其間的區別究竟是什麽?

  ??後者是“在其他的宇宙裏”——但是,請記住,宇宙僅僅由它們的物理對象組成,因此這就隻等於是說,我能看到那些我能看到的實例。

  ??其結果是,我們的物理規律必然規定,每個對象內部都攜帶了它的哪些實例能與其他對象的哪些實例相互作用的信息(除了在實例可互換的情況下,那樣的話就不存在“哪些”了)。

  ??量子理論描述了這樣的信息,它稱為糾纏信息?。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故事裏建立了一個龐大、複雜的世界,它在我們心靈的眼睛看起來非常陌生,但在它的絕大多數居民看來,它同我們的日常經驗與經典物理學構成的那個宇宙幾乎完全一樣,加上傳送器運作時產生的明顯的隨機抖動。

  ??極少數曆史受到非常“不可能發生的”事件的顯著影響,但即使在這些曆史裏,信息流動——即什麽事物影響什麽事物——仍然十分平常和熟悉。

  ??例如,某個版本的航行日誌裏有離奇巧合的記錄,隻有那些記得這些巧合的人能感知這個版本,這些人的其他實例感知不到。

  ??因此在這個虛構的多重宇宙中,信息沿著一條分支的樹流動,各個分支(曆史)的粗細(量度)不同,一旦分開就永遠不會再合並。

  ??每一個分支都表現得好像其他分支不存在一樣。如果這就是全部,這個多重宇宙的物理規律作為解釋來說仍然有著致命缺陷,跟一直以來的情形一樣:它們的預測,與那些更簡單、認為隻有一個宇宙(曆史)存在的規律做出的預測,兩者沒有區別。

  ??在後一種情形中,傳送器隨機地使它傳送的對象發生變化,曆史不會分裂成兩個自治的曆史,而是隨機地發生或不發生這樣一個變化。

  ??於是,我們想象的整個複雜得驚人的多重宇宙,連同其實例的多重性(人們互相穿過對方)、奇異事件和糾纏信息,都會坍縮成虛無,對同一批事件的多重宇宙解釋將成為一個壞解釋,因此該世界對其居民來說將是不可解釋的,如果它真的存在。

  ??看起來似乎是,我們通過對信息流動施加所有這些條件,費了很大力氣獲得了這麽一個屬性——向居民們隱藏他們的世界那拜占庭式的錯綜複雜。

  ??在量子物理學中,多重宇宙裏的信息流動,不像在我描述的曆史分支樹裏那樣平淡。因為這是一種更深層的量子現象:在某些情況下,運動規律允許曆史重新合並(再次變成可互換的)。

  ??這是我前麵描述過的分裂(曆史分化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曆史)的時間逆轉,因此在我們虛構的多重宇宙裏實施它的一種自然方式,就是讓傳送器有能力逆轉它自己造成的曆史分裂。

  ??在幹涉現象中,分化的曆史重新合並。這種現象稱為幹涉:Y曆史的存在,對傳送器通常對X曆史產生的作用產生幹涉,導致X曆史和Y曆史合並,這很像是某些幻影區故事裏分身(副本)與正本合並的情形,除了我們不需要廢除質量守恒或其他任何守恒定律:所有曆史的總量度保持不變。

  ??幹涉現象可以在不允許跨曆史通信的情況下,向多重宇宙的居民提供多重曆史存在的證據。例如,假設他們快速連續兩次運行傳送器(我一會兒會解釋“快”是什麽意思)。

  ??如果反複這樣做(每次使用傳遞器的不同複製品),他們很快就會推斷出,中間結果不能隻是隨機的X或Y,因為如果是那樣的話,最終結果有時候會是Y,而實際上它總是X。

  ??因此,居民將無法再通過假設中間階段實際存在的隻有一個隨機選擇的電壓值來解釋他們看到的東西。

  ??雖然這樣一個實驗能提供證據表明多個曆史不存在,而且強烈地相互影響(在根據對方存在與否而表現不同的意義上),但它並不涉及跨曆史通信(發送消息,把某人的選擇告訴其他的曆史)。

  ??所以江農在這個時候也是大概明白了過來,為什麽在幹涉現象中,分化的曆史重新合並。

  ??這種現象稱為幹涉:Y曆史的存在,對傳送器通常對X曆史產生的作用產生幹涉,導致X曆史和Y曆史合並,見圖11-3。這很像是某些幻影區故事裏分身(副本)與正本合並的情形,除了我們不需要廢除質量守恒或其他任何守恒定律:所有曆史的總量度保持不變。

  ??幹涉現象可以在不允許跨曆史通信的情況下,向多重宇宙的居民提供多重曆史存在的證據。例如,假設他們快速連續兩次運行傳送器(我一會兒會解釋“快”是什麽意思)。

  ???

  ??圖11-3 一個幹涉實驗

  ??如果反複這樣做(每次使用傳遞器的不同複製品),他們很快就會推斷出,中間結果不能隻是隨機的X或Y,因為如果是那樣的話,最終結果有時候會是Y(因為?),而實際上它總是X。因此,居民將無法再通過假設中間階段實際存在的隻有一個隨機選擇的電壓值來解釋他們看到的東西。

  ??雖然這樣一個實驗能提供證據表明多個曆史不存在,而且強烈地相互影響(在根據對方存在與否而表現不同的意義上),但它並不涉及跨曆史通信(發送消息,把某人的選擇告訴其他的曆史)。

  ??在我們的故事裏,就像不允許分裂在允許超光速通信的情形下發生,先知對於自己,總是感覺到言之不詳的樣子,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方麵的關係,所以最後才會在精神世界裏麵說出這些話來,這樣的話就相當於是把握了時空的bug一樣。

  ??在真正的多重宇宙裏,不需要傳送器或其他任何特殊設備,就可以造成曆史的分化與合並。

  ??根據量子物理學規律,基本粒子始終在自行經曆這樣的過程。而且,曆史可以分裂成為不止兩個(往往是許多萬億個),以運動方向的微小差別或其他與基本粒子有關的物理變量的差異來區分。

  ??此外一般來說,產生出來的曆史有著不同的量度。因此現在讓我們把傳送器也從虛構的多重宇宙中去掉。

  ??不同曆史的數量的增長速度快得讓人難以置信——盡管如此,幸虧有幹涉存在,現在也有了一定數量的自發合並。

  ??由於這種合並,真實多重宇宙裏的信息流動並沒有分為嚴格自治的支流——自治的曆史分支。

  ??盡管曆史之間仍然不能進行通信(在發送消息的意義上),但它們密切地互相影響,因為一個曆史裏的幹涉效應取決於其他的曆史是否存在。

  ??不僅是多重宇宙不再能完美劃分成多個曆史,單個粒子也不能完美劃分成多個實例。

  ??出於同樣的原因,不存在某個粒子的一個實例在給定地點的速度這種東西。速度的定義是行進距離除以所用的時間,這對以下情形來說沒有意義:該情形中不存在不同時間裏某個粒子的特定實例。

  ??取而代之的是,由一個粒子的可互換實例組成的集合體,通常有幾個速度,意味著它們在瞬間之後的行為會不同。(這是“可互換性內的多樣性”的又一個實例。)

  ??不僅位置相同的可互換集合體有著不同的速度,速度相同的可互換集合體也可以有不同的位置。而且,由量子物理學規律可以推導出,對於一個物理對象的實例的任何可互換集合體,其中必定有一些屬性是多樣的。

  ??這稱為“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得名於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他根據量子理論推導出了該原理的最早版本。

  ??因此舉例來說,單一電子總有一個不同位置的範圍,和一個不同速度及運動方向的範圍。結果,其典型行為是在空間中逐漸擴散。

  ??其量子力動規律與一團墨漬的擴散規律相似,如果起初位於一個極小區域內,它的擴散速度會很快,變得越大,擴散速度就越慢。它所攜帶的糾纏信息確保不會有兩個實例對同一個曆史做出貢獻。

  ??或者更確切地說,在有著多個曆史的時間和地點,電子以不會相撞的實例存在。如果一個粒子的速度範圍不以零為中心而是其他值,整團“墨漬”就會移動,其中心服從於與經典物理動定律近似的規律。在量子物理學中,一般意義上的運動就是這樣進行的。

  ??這解釋了在類似原子激光的事物中,同一曆史的粒子怎樣也能可互換。兩個“墨漬”粒子,每個都是一個多重宇宙對象,它們可以在空間中完美重合,其糾纏信息可以是這樣的:它們的兩個實例從來沒有出現在同一曆史的相同位置上。

  ??盡管量子理論是用數學語言來表達的,我還是用文字對它所描述的現實的一些主要特征進行了一番說明。於是,此時我所描述的虛構多重宇宙差不多就是真實的宇宙了。

  ??但還有一件事需要梳理。我的“連續推測”的基礎,是多個宇宙、對象的多個實例以及為了描述這個多重宇宙對上述觀念進行的糾正。但真正的多重宇宙不以任何事物為基礎,也不是對任何事物的糾正。

  ??量子理論並不涉及宇宙、曆史、粒子及其實例,就像不涉及行星、人類和他們的生活與愛情。這些東西全都是多重宇宙裏近似、突現的現象。

  ??一個曆史是多重宇宙的一部分,意義等同於一個地層是地殼的一部分。曆史以物理變量的取值與其他曆史區分,就像地層以其化學成分及化石類型等與其他地層區分。地層和曆史都是信息流動的渠道。

  ??它們之所以能保存信息,是因為雖然其內容會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但它們接近自治——也就是說,在一個特定地層或曆史中發生的變化幾乎完全依賴於它內部的條件,而不是別處的條件。

  ??就是因為這種自治,今天發現的化石才能作為表明該地層形成時地球上有什麽的證據。同樣,這就是為什麽在一個曆史中,人們可以根據該曆史的過去,用經典物理學成功預測它某些方麵的未來。

  ??地層像曆史一樣,並不具備高於其內部對象的獨立存在:它由這些對象構成。地層也沒有清晰的邊界。

  ??另外,地球上的一些地區(比如靠近火山的區域)存在地層合並的現象(雖然我認為分割和合並地層的地質過程完全不同於曆史分裂和合並的方式。)地球上也有一些區域(比如地核)從未分層。

  ??還有一些區域(如大氣層)雖然分層,但層裏包含的東西相互作用和混合的時間尺度比地殼裏短得多。同樣,多重宇宙裏有區域包含短暫的曆史,也有區域根本沒有曆史。

  ??然而,地層和曆史從各自的底層現象中突現的方式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雖然並不是地殼裏的每個原子都可以明確分配給某個特定的地層,但形成地層大多數原子都可以。

  ??相反,一個日常物體裏的每一個原子都是一個多重宇宙對象,不能分成多個接近自治的實例和接近自治的曆史。

  ??而由此類粒子組成的日常物體(如飛船、訂婚的新人等)可以精確地分成多個接近自治的曆史,每個曆史裏的每個物體正好有一個實例、一個位置、一個速度。

  ??看到這裏的時候,就感覺到離拉斯維加斯不遠的地方,好像有什麽能量在不斷的升騰著,這個時候正是那邊張巧然準備使用自己的絕招,攻擊黑甲少女的時候。

  ??就連江農在這個時候都是感覺到了,這股能量實在是太過強大,不由的也是有些擔心,他自然知道那些人去幹什麽了,隻不過沒有想到事情最後竟然會演變成這個樣子。

  ??江農合上了日記本有些擔心,在這個時候,他忽然看到日記本裏麵夾著一張小小的紙條,這張紙條已經有些泛黃,不知道什麽時候夾在這裏的。

  ??像這種紙質讀物已經很久沒有在生活當**現了,所以江農在這個時候也是相當的好奇,這東西到底是先知什麽時候留下來的?留下來的目的到底是什麽呢?

  ??拿到那張紙條的時候,他一下就明白了過來,才知道先知已經無法來到他這邊的年代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