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小朱開堂講課
作者:會說話的眼鏡      更新:2021-04-04 21:24      字數:2327
  第二日休沐,國士院是沒有休沐的,他們還在繼續改進。昨天何青呈給的奏疏,老朱看了,也十分的滿意,命與遷民之事一起做。

  城中樓閣,鱗次櫛比,極為繁華,南京城的東西市上,集中了最多的人。

  裏麵有個白臉小子,正是朱標身邊的三寶,他今日來是為了看茶市,順便帶些貨回去,好讓朱標研究研究。

  上次沈家小姐送來的各地茶市的行情,今兒自家殿下又讓他跑茶市選茶回去。

  ……

  文華殿前的花架下,陽光從碎葉子縫隙直接射下,老朱後背都是散散的陽光。

  旁邊坐著朱樉和朱棡還有朱棣朱橚他們,其他的幾個公主也乖乖坐著。

  徐妙雲和常美榮坐在馬皇後的身後,望著朱標。

  朱標看著老朱,又看了眼這些猴崽子弟弟妹妹,坐下道:“父皇帶了這麽多人?”

  “帶他們來跟你學習。”老朱用朱標總對他說的話說道。

  老朱坐在上位,馬皇後陪著他正喝茶,小公主正吃著糕點嘴裏塞的圓圓的,喝了口茶水道:“這個茶真奇怪。”

  “大哥,你請我們來就是看這些東西麽?這一堆破茶葉有什麽好看的。”朱樉說道。

  朱標看了朱樉一眼,這家夥真不懂茶還是假不懂。不過看了眼桌子上的東西,也明白了朱樉不認識龍井。

  “標兒,你給他們講下。”老朱道。

  “要不改天吧。”朱標說。

  “大哥,你不會是不懂吧。”朱棡說道。

  “我肯定懂。”

  馬皇後懷裏的小公主大眼睛盯著朱標一閃:“大哥你不懂。”

  說好了今兒讓老朱品茶,怎麽他就帶了這麽多,品茶變成了當場授課。

  “父皇,兒臣需要準備半炷香的時間。”

  朱棣眉開眼笑:“大哥,俺監督你。”

  這明明就是饞孤對茶葉的那些知識,要說懂茶,他還是跟沈知否學來的。

  看到徐妙雲和常美榮也在,朱標理了理衣服,身為太子,還有這麽多弟弟妹妹等著他講。

  馬皇後看著朱標,對身旁的老朱笑道:“標兒隻讓你來,你這人倒好,都給帶來了。”

  “今兒趁著休沐,讓他們好好跟標兒學學,標兒幹啥,他們就可以學啥。”

  隻要是自己知道的,朱標做起來穩如老狗,完全是老朱讓他被迫講茶。

  ……

  “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記述了茶的起源……品質,采製,烹飲等。”

  老朱最聰明,他聽懂了。

  “繼續說。”

  朱棡和朱樉坐在那裏,都快要睡著,並沒有看。

  朱棣跟徐妙雲,馬皇後和常美榮她們倒聽的認真。

  大多數都是朱標從喝茶的經驗上,再加知否的提點,總結出來關於茶的事情。

  朱橚對茶葉感興趣,坐在朱棣旁邊認真記著。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朱橚身上。

  看著大家,朱標道:“父皇剛才說的還需要補充。

  “盛唐時,這黃山毛峰便很有名了,剛才的茶葉分類,隻是按照采製的方法分類。”

  原本隻讓老朱來,結果對著這群弟弟開始科普茶葉。

  老二和老三好比遊手好閑的家夥,他們隻關注美食美人,不在乎茶葉種類,隻要他們宮裏的茶是好茶就行。

  而且他們也沒見過大哥懂什麽茶,想著又是騙他們讀書。

  朱橚起身道:“皇兄,你剛才說的幾種茶可有代表茶葉?”

  雖然朱橚聽的很認真,但還是遺漏了不少。

  老朱點點頭,示意朱標繼續給大家說。

  “綠茶,綠葉綠湯,味道鮮醇而回味無窮,以西湖龍井,太湖的碧螺春,黃山毛峰為代表。”

  老朱道:“龍井?這個聽起來不是很出名。”

  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許多文豪讚揚龍井。蘇東坡曾品茗吟詩於獅峰山腳下壽聖寺。

  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

  “父皇,龍井衝泡,湯色為杏綠,葉底嫩綠,兒臣喝過後覺得它有四絕,色綠,香鬱,味醇,形美之說。”

  看著朱標侃侃而談,常美榮捧著腦袋聽的如癡如醉,就連徐妙雲這會兒也不在看朱棣,聽著朱標講各地的茶葉,以及茶生意。

  老朱點點頭,看著朱標,原本是這個兒子想要和他說茶葉的一些事情。

  他卻把這些人都帶來,希望朱標好好指點這群孩子。

  如今的茶葉可是朝廷的戰略物資,和鹽一樣重要,朱標希望能夠把京城的茶市好好的進行一些改進和管理。

  朱標餘光瞥了下,看到常美榮她們注視著自己。看了眼她們幾個後,朱標又昂首挺胸的侃侃而談起來。

  他盡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老朱他們說茶葉絲綢這些東西的重要性。

  朱橚聽的眼裏放光,因為他特別喜歡植物。

  徐妙雲和常美榮雖然對詩書熟讀,但對於經商這些事根本一竅不通,她們聽到朱標講的簡單,覺得很有趣。

  隨後朱標把三寶他們帶回來的茶葉放在杯子泡,根據顏色味道細細區分。

  結束時,老朱道:“下次休沐時,你繼續給他們講。”

  ……

  ……

  幾天後城中,不少的人議論著遷民的條件,心裏癢癢的,可他們不用遷移,難免失落。

  對於蘇州府來說,除了那個跳河老頭不搬走外,有的蘇州富商交了銀子,才沒有遷移。

  這些銀子加在遷移獎勵上,又分土地,不少百姓都動了心,也為了科舉更優先。

  但這個優先,也得那些學子進的了殿試才行。不是毫無條件的優先取士。

  大多數離開蘇州去北方的普通百姓,都是因為朝廷給地給銀子鼓勵。隨後陸陸續續,不少在江南沒地沒錢的都願意遷移。

  朱標趁熱打鐵,把農官整理的冊子連夜配圖,老朱聽到不少的百姓願意遷移後,對朱標又是刮目相看。

  幾個人口密集的府縣開始往其他地方遷移,一時間前往北方的大地上多了不少人氣兒。

  遷民緊鑼密鼓的進行,鹽務局的器具和鹽商已經就位,隻等準備好,就開始進行。

  轉眼就到了六月,七月是馬皇後的生辰,今年老朱決定要請文臣武將簡單的吃頓飯。

  朱標想來想去也不知道為馬皇後準備什麽禮物。

  ……

  “太子殿下,那個敏敏貼木兒想見您。”

  朱標道:“帶她過來,用鎖鏈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