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移民討論
作者:會說話的眼鏡      更新:2021-04-04 21:24      字數:2535
  朱標這邊忙著,老朱也忙著聽各府知府稟報遷民情況。鄭州知府蘇奇,揚州知府楊慎,蘇州知府陸文軒。

  “知道咱為什麽單獨召見你們三個?一楊慎治理揚州的經驗。蘇奇你也學學,而蘇州府是朝廷賦稅重地,不可忽視,你們也可以互相探討。”

  老朱道:“戰亂之後,這中原草莽,人稀少。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所以遷移之事必要時強行遷移。”

  戶部郎中劉九皋,國子監宋納等早就將此事跟老朱說過,就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移民屯田,獎勵開墾的決策。

  重中之重就是北方。

  “陛下,山東地廣,百姓不必遷移,山西,江蘇以南,江西湖廣等地人口密集,可以遷。”鄭州知府蘇奇說道。

  “百姓背井離鄉,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就如揚州,當時太子殿下親自在揚州待著,幫那些外來人建了簡易住房,那些人到現在,對揚州愛的不得了。”楊慎黑瘦,拱手對老朱道:“臣認為急不得,應該徐徐圖之。”

  自蘇奇等人建議,老朱在全國範圍內采取移民政策。下令人多地少的窄鄉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大鄉去生活。

  有些窮苦地方,特別樂於帶著朝廷的鼓勵銀子去落戶生根,但讓富庶的地方人去荒蕪之地,恐怕是有些難辦。

  “那蘇州府,咱倒是聽說有人以死抵抗,是個半截入土之人,咱倒是覺得,是誰給了蘇州府如此大的膽子,拿死要挾。”老朱看了眼陸文軒道:“咱知道你的難處,但遷移之事不能再拖。”

  三人沉默不語,老朱對這事也頭疼,他對於一道:“讓劉伯溫在偏殿等咱。順便讓標兒過來。”

  於一領旨,知道陛下肯定是對這事犯難了。

  朱標前走,三寶跟在後麵,看到自家太子爺步履從容,三寶知道殿下不慌,他最佩服太子爺這一點了。

  老朱這些日子,是徹底拉開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

  對於曆史上山西洪洞大槐樹和江西饒州瓦屑壩移民,朱標十分清楚。

  說到底,老朱對豪門大戶還是充滿著仇恨,改善倒是改善了,貌似就對沈家寬容和善些,對於其他的,還是老樣子。

  當初,第一批蘇杭等地豪門富戶遷徙至其家鄉鳳陽。洪武七年又下令將十四萬江南富戶,強製遷到鳳陽。

  對於大宗大族的勢力也采取移民,對宗族人口多,勢力強大的族群,朝廷強製遷移,並且分開而治之。

  移民到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的狹鄉之地。從而使該地同南京周邊各地一樣。

  為了這個,朝廷不得不首選往江淮地區移民。洪武年間的三十年間,江西移民到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蘇者竟達二百一十餘萬,從江西遷出的極大多數移民,是從饒州瓦屑壩。

  這些日子,朱標研究了文武百官定下的移民政策,p;江蘇南部,江西,山西,這三個地方人口也比較稠密。

  老朱命朝廷官員主要從這三個地方抽調人口去江北。

  江蘇北部的江南移民人數並不多。而且因為去得晚,都是去了最差的低窪地——興化一帶。

  朱標原本不主張遷移,畢竟橘生淮南為橘,生北就成了苦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有人跳河以死相逼,是微臣辦事不利,請陛下責罰臣。”陸文軒自己請罪。

  “兒臣見過父皇。”朱標正好進來,看了眼三位知府,直接走到老朱身邊站下。

  剛才被暫時打斷,老朱示意他們繼續,鄭州知府蘇奇道:“陸知府太仁慈了,遇到那些不講理的,可以強硬而行之,事就辦成了。或者臣認為既然整家不願意去,就抽每家壯漢,婦孺去一個,便可。”

  老朱:“標兒你說。”

  朱標:“我……兒臣認為,蘇知府的強硬辦事隻適合遷移中的少數人,而不是大多數百姓。水適宜疏通,而不是堵住。”

  “請太子殿下明示。”鄭州知府蘇奇恭敬道。

  “移民沒有錯,錯的是違背了最初的想法,移民是讓朝廷各處同時繁盛。

  強行趕去的人恐怕對那地方隻會更加厭惡,又怎麽會心甘情願的去開墾荒地。

  百姓會權衡利弊,有些地方去晚了,好地方都被本地人領種,外鄉的少了幾分底氣。

  根據各地的荒廢程度,進行鼓勵移民。另外朝廷不能隻是一味的移民,孤認為要讓當地官府為其安排活下去的手藝,安排遷移後的事宜,讓百姓相信就算離鄉,也不會有多差。

  大宗族拆開遷移時,夫妻子女自然要一家一起遷移,不能隻遷移某個人,其他的堂表兄弟可以分開遷移,一家人若生生分開遷移,反而會有禍患。”

  朱標最後這句其實是對那個鄭州知府蘇奇說的,蘇奇之前的意思是每家抽一個兩個去移民。

  這樣看起來沒什麽問題,但實際做起來還是不行,遷移自然大多數都是男子奔波千裏。

  婦童連自己都保不住,怎麽去荒涼之地開墾,就算去了,誰又能保證不會被地頭蛇欺辱,被其他人擠兌排外。

  試問哪個男子又願意讓自己女人跟孩子去荒涼之地,自己獨留在它鄉,這見一麵都十分難,也不利於安定。

  老朱沒有說話,他在思考。

  “陸知府,蘇知府,多想想百姓為何不願意遷移,知道了原因,便對症下藥,遷民之策政令也更好下達些。”

  楊慎道:“臣這兩年在揚州,與百姓經常閑談,認為大多數百姓隻求安穩,穿衣吃飯,家人團聚,就如太子殿下所說,於百姓立場思百姓之憂,方可解其困擾。”

  老朱沒有立即表態,對於移民這事,他心裏還是很急的,眼看一年又一年過去,此事還沒辦妥。

  隨後朱標告訴老朱,對於蘇州府的富商,他倒是有辦法,其他地方也有些想法。

  就是打算讓大明周報最近隻登了一件事,就是介紹北方各州府的事情,以及好處,甚至還有一些畫大餅。

  老朱聽著朱標的想法。有些質疑道:“咱咋覺得這事……”

  “父皇不必擔心,隻要您讓保證兒臣的大明周報多加印些,對北方多些傾向,此事就成了一大半,他們自己就會開始動搖。

  一點,移民北方賦稅減半,朝廷會酌情安排。

  二點,先修北方的直道,建織造分局,礦場等。

  三,若是移民的人,家中後代參加科考時,可優先取士。

  四,遷移者,優先選田,若是糧食因災欠收,可由官府進行一定的照顧……”

  陸文軒等朱標說完,道:“那些富商怎麽辦?”

  “好辦,願意遷移,朝廷會分給他們一些生意做做,比如鹽茶,礦鐵,絲綢藥材等利潤。

  不願遷移的富商,朝廷就根據家中人口,最少每戶交朝廷十五萬兩,若犯了錯,罪加重一等,他們的賦稅也要多兩三成。

  再由朝廷拿這個銀錢作為獎賞百姓鼓勵遷移的獎勵金。”

  如今的普通百姓就是為了填飽肚子,日子安穩,幾十兩銀子都夠一家普通百姓生活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