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移民跳河事件
作者:會說話的眼鏡      更新:2021-04-04 21:24      字數:2272
  “縱然故土難離,可你父皇也要考慮北方的荒蕪,眼看著已經到了春耕季節,再耽擱下去,怕是百姓明年就沒吃沒穿了。”

  馬皇後把挑出來的菜苗交給宮女太監放好,她擦了擦手道:“鳳陽那些遷移的,已經有餘糧了,今兒你父皇和李相國他們又商議繼續北方移民,會有個論斷的。”

  朱標點頭,等他們商議出個結果來,自己再想對策,這件事情是他承諾過的。

  從暴元手裏接手過來的江山是一個爛攤子,北方動蕩不安,底層百姓流離失所。山河滿目瘡痍,到處殘垣斷璧,遍地哀鴻,骸骨成山,民不聊生。

  老朱出身貧賤,了解戰亂時的百姓苦難。他知道政權鞏固,經濟基礎,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大明當務之急。

  雖然鹽務局已經辦成,但那些鹽商經營的事物還沒有讓楊慎在揚州安排好。

  如今沒了衛所軍屯,隻剩下商屯和民屯,大明疆域河山需要精兵強將,需要糧草銀子,所以經濟和農事更顯得重要。

  民屯是朝廷開墾荒田,發展農業生產及安定社會的有效形式,朱標對這個是支持的。

  江南多水,江浙一帶被水流溫柔的包裹,成為魚米之鄉。水養著江南百姓,百姓也給了水生命,世世代代,已經習慣並且喜歡,融入了骨血。

  蘇州河流兩側,正是桃紅柳綠的好天氣,水麵平靜,河堤上三三兩兩的遊人旅客,喝茶賦詩,把酒言歡,如山水畫一般安靜。

  春遊的船隻不少。不少富家鄉紳攜家帶口,喝著花雕黃酒,乘著江南地方的篷船,岸上有人叫賣著生意。

  噗通。

  一顆黑色物體從最高的石橋上落入水中,水麵蕩起漣漪。橋上的人立刻低頭去喊。岸邊的人湊到近水的地方,看著稀奇。

  幾個官差喊道:“快救人。狗東西跳下去了。”

  隨後遊人又恢複了熱鬧,對於跳水落水,大家看的慣了。或許是無所謂,畢竟這個死法不稀奇。

  人還是被撈了上來,沒死,是個中年男人,隨後被官差立刻帶去了衙門。

  看到又進來的人,和十幾天前相比,蘇州知府陸文軒那張臉更顯得消瘦憔悴了。坐在大案前,靜靜地望著他手裏放的那些奏疏。

  “知府大人,人帶來了,半路尋死,沒死成。”兩個皂吏把那人安置在第一把椅子上,隨後退下。

  陸文軒看著左右兩側椅子上坐著那些人:“朝廷有令,這些公文都在這裏,我陸文軒今日就是要告訴你們,遷移是國策,必須執行。”

  “陸知府,我們世代居住在這蘇州之南,已經習慣,背井離鄉之事誰人能幹,都想葉落歸根。讓我們大家族分開遷移,就是討命啊。”

  陸文軒拍了桌案道:“就是明日這河麵多幾具屍體,遷移也是必須之事。

  我若不對你們盡心規勸,國策大事執行不力的罪名下來。第一個就是我陸文軒,蘇州府百姓也會將我視為第一大罪人。

  你們無論是想罵我,還是想砸了我這蘇州府衙,我們都隻有一個後果,死罪,大家不要把這大局攪砸了!”

  底下幾個富商士紳不滿,江南就是他們的根基,去了未知的地方更是前途未卜。

  當年不少遷去鳳陽,有些寧願出門討飯,也沒有在鳳陽生活,但離家十裏就需要路引居民簿,他們並不能遷回故鄉。

  “陸知府,我們交銀子捐給北方,可否不用遷移。”

  “我如今一把老骨頭,遲早都是死,不如就死在這條滔滔不絕的水中。”滿頭濕發的老頭道:“要不還是讓子孫輩去罷,我老了,若是知府大人相逼,我就再跳一次。”

  陸文軒看了他們幾眼,道:“再跳下去,你們臉往哪裏擱,讓子孫臉往哪裏擱,朝廷絕對不會虧待大家的,回去好好想想。”

  “朝廷不講理,北方荒蕪與我們何幹,我們要進京問問陛下。”幾個難纏的地主凶道。

  陸文軒起身揮手:“送客!”

  “知府大人?知府大人!”幾個皂吏把他們都給請了出去,隨後看著站在大堂的陸文軒。

  “洗地。”陸文軒轉過身來對著那幾個地主背影扔了本書吼著說道:“給本官洗三遍。”

  皂吏打來清水,把大堂兩排椅子底下洗了三遍。看著濕漉漉的桌椅,陸文軒扶著額頭:“來人,準備東西,我要今晚進京。”

  旁邊的師爺道:“進京?老爺這是?”

  “進京領罪,是我辜負太子殿下,有愧於陛下,遷民之事我實在毫無辦法,快送我去碼頭。”陸文軒說著就去讓人準備梳洗沐浴。

  他這些日子對移民國策不斷的宣傳。手段都是用了,可這些富商士紳死活也不願意遷移,他這皇命完不成,腦袋也就得去南京交給陛下。

  不為名利,為了朝廷南北百姓發展,操碎了心思,可這些人都是油鹽不進,甚至扭在一起,肆無忌憚的反抗。

  曆朝遷移,今朝陛下有些效仿漢高祖劉邦,但無論效仿還是陛下自己製定。

  有一個道理,陸文軒明白。

  陛下就是天,天命不可違。陸文軒帶著無奈的心情坐了快船,奔赴南京。

  東宮的詹事府裏,那些文官已經被朱標放假,現在裏麵坐著十幾個國士院召來的科技官。

  “何青,有沒有讓肥料更簡單便捷的法子,畢竟北方不少百姓連肥料也不會漚製,實在不行就先停下修直道的問題,好好的說說北方恢複之事。”

  朱標穿著一身月黃袍,站在窗口前吹著風:“今年的種子和土豆種子,撥一半給北方,那裏多以旱地為主,六月收麥,秋時收大豆,這土豆送過去兩筐,切成塊,如今四月種下去還來得及,百姓過冬不成問題,再久些就錯過了。”

  “殿下,不如就以陝西和山西一帶為土豆試種。”

  “你們都聽好了,那些糧種和土豆,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失誤一次可以原諒,二次便要受罰,要抓緊恢複。大明百姓要靠你們。

  這幾日不要回國士院,院裏有人負責,你們就給孤好好的研究這北方的山山水水,石草樹木,孤隻給你們五天時間。

  飯菜禦膳房會有內廷的人安排送來,吃住不必愁,好好把農書各類給研究透了,記下了?”

  “回稟太子殿下,我等一定記下,必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