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說鳳陽,道鳳陽(感謝流念長存大佬的打賞)
作者:會說話的眼鏡      更新:2021-02-06 20:14      字數:2264
  鳳陽府。

  踏上鳳陽地界,朱標最先想到那首花鼓詞,老朱為這個可背了不少的鍋。

  原詞是:

  鳳陽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蕩。不服徭役不納糧,淮河兩岸喜洋洋。

  經過改寫,就成了: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它是清代乾隆年間的趙翼寫的《陔餘叢考》。

  清中後期,是清朝迅速走下坡路的時期。天災加上人禍,讓鳳陽地區也由興盛轉衰,

  這句十年倒有九年荒並不是明朝洪武時期的曆史故事,而是乾隆年間的真實寫照。

  隻不過,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因為朝廷嚴密的管製,那些災民們不敢直接去吐槽大清朝廷。

  文人就拿鳳陽曆史上的最有影響力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來指桑罵槐。

  但經過這樣改變,這首鳳陽花鼓的歌謠更加出名,開始流傳下來。

  聽到的那個版本,其實是在鳳陽府外麵的人唱的。

  很有可能是出去逃荒的那些人,也可能是鳳陽出去的軍戶。

  因為洪武年間,沒有哪個鳳陽人敢公開用鼓詞裏直接稱呼老朱為“朱皇帝”。

  他們也不會。

  鳳陽在洪武年之後也不是真的十年九荒,明顯是誇張或反諷的用法。

  鳳陽原本就是個好地方,又出了大明開國皇帝老朱,按道理應該更好才對。

  老朱其實祖居在江蘇省的沛縣,與漢高祖劉邦還可以算是老鄉。

  後來,他的其祖上又遷居句容、泗州,他父親這一代才顛沛流離到了濠洲鍾離。

  公元1328年,老朱出生在鍾離之東鄉,不久,他全家又遷到西鄉,就是鳳陽縣太平鄉。

  他在鳳陽渡過了自己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對鳳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

  剛開始定都時,老朱告訴朱標,在他心目中,南京並非理想的國都所在。

  隻是宋朝的開封因為戰爭後殘破,元廷的大都,離中原也太遠。

  他覺得,鳳陽才是合適的建都之所。

  朱標和馬皇後他們一直勸阻之後,老朱才放棄,不過他故鄉情節沒有改,對鳳陽的政策十分的好。

  先給改名字。

  鳳與龍都是是皇家專用,老朱告訴朱標,他把鳳陽看作風水寶地,自然要取個吉祥又高貴的名字。

  鳳陽府如今設立,下轄9州18縣,地域廣大,又效仿漢高祖劉邦當年的做法,永遠免除了鳳陽的稅賦徭役。

  當年拒絕幫他埋葬父母的劉德,出於對鳳陽老家的熱愛,以德報怨,賜給劉德這個田地三十傾,免除徭役十年。

  朱標為了這事,一直告訴他不要這樣,他不僅僅是鳳陽人的皇帝,他是整個大明的皇帝。

  老朱就是不聽,朱標還懟過他幾次,他依然從山西、蘇、杭等地移民鳳陽,召集各地的人力修建中都。

  隻要移民,獎勵二十兩作為安家費,提供耕牛、糧種、住房的問題,部分人還非常樂意。畢竟那裏免賦稅。

  鳳陽花鼓雖然證實老朱在被清背鍋抹黑。

  朱標負著手站在鳳陽的地界上,對朱棣說道:“如今鳳陽倒比揚州恢複的還要快,不過父皇的做法欠妥。”

  “大哥,這北方之地可比這裏還要荒涼,滿目瘡痍。”朱棣歎了口氣。

  “老四,年後跟大哥去北方巡視。”

  “俺聽大哥的。”

  身後朱樉和朱棡還有徐達他們才跟上來。

  離鳳陽越來越近,官道上能看見很多來往的行人,遠遠的看到那麵大明旗,就馬上跪下來磕頭。

  不久後抵達,徐達請朱標從車上下來,接著便是鳳陽知府帶著鄉裏的士紳前來接待。

  與幾年前相比,鳳陽是有變化的,許多朱標不認識的人都來問候他,對他行禮。

  陪同朱標巡視的鳳陽知府名叫李善,遇到朱標不認識的就細細解說。

  “李知府,孤此次來是回鄉祭祖的,不必奢侈浪費。另外孤要見劉繼祖,去辦吧。”

  李善連忙點頭,吩咐手下人去請那個劉繼祖。

  鳳陽大小官員聽說今日太子殿下帶著徐大將軍他們要回鄉祭祖,絲毫不敢怠慢,早早就穿戴整齊到了老朱為父母兄妹修的陵墓前。

  甚至還有九個道士,和兩個和尚,老和尚看起來已經有六七十歲的樣子,卻精神抖擻。

  他們披著大紅袈裟,穿著青色道袍,站在陵墓旁等候吩咐。

  朱標上香祭奠時,老僧準備了兩指粗細的香,雙手捧上遞給朱標。

  身後退幾步是朱棣,朱棡,朱樉的身影。

  因為朱標下令不準驅趕這些鄉裏百姓,離陵墓周圍不遠的的地方都占滿了百姓,人頭擁擠的像廟會。

  但徐達命手下的將士裏三層外三層的圍滿了陵墓四周,那股子氣勢十分肅穆,也沒有百姓敢喧嘩。

  祭祖結束,朱標被鳳陽知府李善陪著四處遊玩。

  雖說後世風景名勝多,但鳳陽是藍采和成仙的地方在這個時候也十分有看頭。

  “太子殿下,惠莊釣魚台要去看看麽。”鳳陽知府李善在一旁細細介紹。

  莊惠釣魚台,是位於鳳陽縣臨淮鎮南郊老塘湖中,原為濠河邊一個高崗。相傳莊子和惠子曾於此垂釣。

  朱標搖搖頭。

  “那龍興寺,殿下要去麽。”

  “龍興寺?有什麽說法?”

  “啟稟太子殿下,有個成語叫龍興晚鍾,龍興指龍興寺。寺殿後山腰的鍾亭內懸掛著大鍾一口,為建寺時所鑄。

  這鍾的頂部鑄有一對似龍非龍的奇獸,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稱蒲牢。每當紅日西墜或旭日東升,“鳳嶺鳴鍾”,其聲響徹雲霄,龍興寺眾僧隨著鍾聲開始早晚佛課,山上環境清幽。是個好去處。”

  身後的朱樉和朱棡兩人聽到鳳陽知府介紹好玩的去出,當下說要去。

  朱標對他們道:“那你們就去吧,帶上人馬安全些,天黑時必須回來。”

  “是,大哥。”徐達給朱樉和朱棡調了一隊人馬。

  “老四,你呢?”朱標看他也想去就說道:“去吧,早去早回來。”

  “哎,大哥。”朱棣笑著轉身追上朱棡朱樉他們。

  朱標對鳳陽知府道:“劉繼祖呢?”

  “回太子殿下,這就帶殿下去。”鳳陽知府李善恭敬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