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明土地
作者:會說話的眼鏡      更新:2021-02-06 20:14      字數:2345
  時間飛逝,開國已經數月。

  深夜,熱鬧的皇城才寂靜下來。東宮燈火通明,朱標獨自坐在宮殿前的台階上沉思。

  鄭三寶見太子有心事,站在身後默默守候著。

  最近老朱已經提早的把封公加爵名單公布,這個完全就是曆史上的模板。

  不過對於朱標來說,誰封了什麽,他都不在意,隻要自己改革時別出來瞎逼逼就行,否則他們就是德不配位,找削。

  李善長對劉伯溫做了太子少師有些不滿,這個朱標懶得去管他,自己挑劉伯溫是為了更好的研究郭守敬王禎他們留下的那一套東西。

  老朱骨子裏重親情,他對朱標選擇劉伯溫的事,隻是發表了幾句看法,也就由他去了。

  朱標能親自找自己要人,當爹的高興還來不及。

  自己這事老朱支持,朱標覺得自己肯定是歡喜的。

  如今開國,很多的決策都是可以改變商量的。

  唯獨有件大事需要多考慮:

  土地兼並問題。

  因為牽扯太多,太複雜。

  農業時代,土地兼並對帝製王朝而言,不是好事。

  導致朝廷直接控製的土地和人口減少,影響賦稅收入和兵徭役體量。

  大宗土地擁有者,還有可能變成地方割據勢力,變成有影響的門閥世族。

  曆史上王朝興亡和土地有密切的關係。

  過程是:開國統一然後進行分封,接著貴族占地兼並,農民失地,天災人禍,百姓造反,周而複始。

  王朝初期少量人口、大量土地,人少地多。

  太平盛世人口增多,土地開墾有上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漸減少。

  強者大肆兼並土地,導致無數人沒有田種,隻好成群結隊的變成謀生的流民。

  如果這些流民有自耕地和糧食,就算爆發天災瘟疫,也能降低部分危害。

  但土地兼並了,災難必然發生,王朝毀滅。

  王朝毀滅,對人口有毀滅性打擊,戰亂導致土地拋荒,糧食減產,饑荒瘟疫襲擊之後,生產力極低的時代根本無法抵禦。

  導這一規律的,則是地主。

  不管發生什麽。

  地主靠土地生活,

  土地不會跑,地契在手,種出來糧食就是自家的,隻要社會形態不變,他們就餓不死。

  兼並土地就會繼續。

  土地兼並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土地私有製是小農經濟的必要前提,小農經濟又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

  均田製,按人丁授田、限製土地買賣,一條鞭……

  這些隻起過一定作用。

  王莽的土地製度也失敗了。

  豪強勾結官府,強占農民土地,運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來逃避相應賦稅,兼並土地。

  明朝中後期,宦官掌權,操縱朝政,賣官鬻爵和貪汙腐敗現象十分嚴重。

  圍繞土地形成的輪回,在工業化時代來臨之前,帝王朝都難以避免,逃不過循環。

  隻有完成土地改革,把資本和人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讓百姓從土地解綁,這才是工業化發展的基礎條件。

  能改革,能和官僚階層對抗隻有開國皇帝有本事做到,自己好歹是開國太子,現在做要比之後做要更容易。

  生產力發展,生產的農產品數量增加了,糧食不斷豐收,需要的勞動力不斷下降。

  對於朱標來說,如今正是最好時機。大明開國,大部分都是自耕農小土地所有製,土地兼並還不存在。

  現在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讓土地翻倍種出糧食,加快商品經濟發展。

  按照明末自己的經驗,讓百姓看到希望,紛紛投身於商業和手工業,逐步走上工業發展。

  工業自然是必須的,基礎條件就是發展生產力。到時候百姓糧食多的吃不完,衣服幾輩子也不愁時,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去想商業,不在執著土地兼並。

  基本的溫飽解決,才會有其他的需求。

  結合明末的結果,朱標認為各種防止土地兼並的方法管不了一輩子。

  而他要的是革除根源。

  針對解放生產力,建立研究農業,水利,工業一類的機構很有必要。

  這些機構朱標心裏已經有了大概,他需要把它寫下來交給朱元璋,希望他能同意。

  曆史上說開國初年,因為戰亂緣故,百姓拋下田地,去做了流民。

  導致很多田地無人耕種,沒有糧食。

  對於朱標來說,目前為止是讓百姓願意去種出糧食,然後實現高產。

  建立自己的大明科技院,製造農業機械,農藥化肥,還有現代水利設施,防病蟲害,防旱災和水災,育種。

  滿足百姓豐衣足食,火器練兵都是朱標如今要提前打算的。

  自己現在要解放勞動力,就得先發展農業,結合大明開國的情況一步一步進行轉化。

  他的目標就是,百姓恢複農事生產,讓科技院在以前的曆史朝代上繼續進行加深改造。

  糧食高產了,百姓的目標也就轉移了。

  召集有經驗的工匠,才能研製奇技,工匠的經驗才是常年累月積累下來的。

  開采礦產,利用資源,有了銀子才能練兵,研製火器,擴展大明疆土,攻下漠北。

  根據南北地理不同,製定適宜的經濟發展,那王禎和郭守敬留下來的筆記十分珍貴。

  農學、醫學、天文學和四大發明都可以有,還有什麽是大明不能有的。

  甚至古物出土的銅硫磺、鹽硫酸等古代居民擁有的溶液作電池溶液。

  陶罐及其內裝物質,把醋酸、硫酸或檸檬酸也可當作電解質,注入銅管,模型便產生電壓為1.5伏的電壓,十幾天後電流才消失。

  古代的GPS定位技術---牽星術,正是因為有了牽星術,在沒有衛星導航、望遠鏡也沒發明的明朝前期,鄭和才借助它實現了七次下西洋,浮舟十餘萬裏的壯舉!

  牽星術起源元明,它的工具叫牽星板,可以用來測定船舶在海中的方位,從而來指引船舶航行,不至於迷失方向,可惜稱號落在麥哲倫頭上。

  朱標覺得,這一世,牽星板隻能是大明的。

  開啟大航海,引進海外的物產。

  隻要努力,一切都會實現。

  朱標心道:大明的命運由我朱標不由天。

  終有一日,明軍火器,席卷萬裏,大船行處,都是大明的江山國土!

  凡日月所照耀,江河所到達的地方,都是大明天下。

  不再有堅船利炮轟開國門的可恥,不再有漢人的卑微,有的隻是大明天下。

  日月永在,大明就永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