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作者:紅小酥      更新:2021-02-05 12:12      字數:2202
  宋玥緩步走過來,老遠就聽到幾個孩子嘰嘰喳喳的說話聲,金朵已經和安哥兒、巧巧玩到一處,加上三四個丫頭,有拿菜葉子的,有拿蘿卜的,有拿高粱穀子的,在一群人的腳底下,幾隻錦雞悠閑地躲著步子,偶爾垂頭啄一口地上的糧食。兔子們早就喂熟了,蹲在地上動著三瓣嘴,不停地吃著蘿卜菜葉。

  一片熱鬧景象。

  看著玩得開心的孩子們,宋玥心裏想,要不要再收拾出一個大點兒的地方,養兩隻小鹿什麽的?

  孩子們玩得投入,低著頭沒注意到宋玥進來,還是最外邊跟著伺候的小丫頭看見了,連忙見禮。

  聽到動靜,安哥兒第一個抬起頭,看見宋玥立刻揚著笑臉跑過來:“阿娘!”

  巧巧動作略慢,腿也短,磕磕絆絆地也往這邊跑。

  宋玥先接住安哥兒親了親,一抬眼被晃晃悠悠的巧巧逗笑了,連忙拉著安哥兒一起接著小丫頭,親親抱抱。

  巧巧軟軟地叫:“阿娘!”

  宋玥笑著應了,親了親,一手一個牽了兩個孩子:“小手都凍得冰涼了,進屋去暖和暖和。我帶了栗子和花生回來,咱們去炭盆上烤花生烤栗子吃去。”

  進了屋,幾個小的去洗手洗臉,宋玥跟周氏說了幾句莊子上的事,話題一轉,宋玥問道:“瓶兒還是不舒服?”

  周氏笑笑:“嗯,說是又有點兒咳。”

  火盆子上烤花生、烤栗子,玩更勝過吃。宋玥又讓人取了小年糕、豆腐泡來,放在火盆上烤著,又備了蘸料,還有熱乎乎的羊奶,她和孩子們邊玩邊吃,算是加了一頓下午茶。

  周氏沒吃年糕,隻吃了兩塊豆腐和幾個栗子,就捧了熱羊奶慢慢喝著,笑著搖頭:“這會兒吃上這些,晚飯怕是吃不動了,給添哥娘說一聲,晚飯少做一點兒吧!”

  宋玥笑著道:“我帶了些野雞回來,讓徐嫂子燉個湯,再擀幾綹兒麵吃一吃吧。”

  周氏滿意地點頭:“這個好。孩子們餓得快,給他們做些吃的。”

  宋玥笑應了,回頭吩咐丫頭去給徐嫂子傳話。

  又玩了一會兒,見天色漸暗,宋玥和周氏帶著幾個孩子回去。

  回了榮煕堂,金花也從繡坊裏回來了。

  宋玥招呼她吃烤花生烤栗子,金花也少了拘謹,脫了外頭的大衣裳,在火盆旁坐了烤手,一邊回身把帶回來的小包袱拿過來,在炕幾上打開。

  裏邊卻是幾幅完工的刺繡小品,都不算太大,卻已經很有些模樣了。

  周老太太和宋玥一幅一幅看過來,宋玥笑著看向周老太太,她不懂這個,隻覺得挺好看了。

  周老太太倒是一臉笑地點頭:“已經很有些模樣了。這是新學的繡娘繡的?”

  繡坊裏之前挑選來的女孩子,有一部分天賦不夠,隻能學習裁剪縫紉,做衣裳做鞋子。隻有一少部分被挑中的,才能進入繡坊跟著學刺繡。

  說起來,這一批學員也就學了兩個多月,不到三個月的樣子,能繡成眼前這水平,已經稱得上進步神速了。

  金花滿眼笑意地點頭,這些小姑娘是真的有天賦,三個刺繡先生教的也真是好。她之前在家裏算是針線很好的了,見了周氏被打擊了一次,見到這些繡娘和刺繡先生又被狠狠打擊……她已經被打擊成灰,又從頭來過了。

  她不指望自己能像三位刺繡先生那般,甚至,她都不敢與那些被挑出來的天賦好的姑娘們比,但她會盡力學到更多,做得更好。

  說了一會兒話,說起晚飯要擀麵條兒來,金花笑著請纓道:“俺跟著周阿奶和徐嬸子學了這些日子,今晚上的麵讓俺擀吧,也看看有長進沒有。”

  周氏笑著點頭:“恁去看看添哥娘擀了沒有。”

  金花答應著起身,和安哥兒巧巧玩得投入的金朵兒突然抬頭道:“大姐,俺要吃麵旗兒。”

  麵旗兒和麵條類似,同樣是把麵團擀成博餅狀,再切製而成。不同的是,麵條是細長條,麵旗兒是菱形的旗子狀,約摸指甲蓋兒大小。

  金朵兒在家是老小,也是從小嬌慣著,斷奶晚,使筷子學得也晚,小時候都是用湯匙吃飯的,麵條兒用湯匙不好吃,全家大娘和金花就總是給她做麵旗兒吃。

  金花正想說妹妹兩句,她如今已經學會了用筷子,吃麵條就好了,不必非得吃麵旗兒。

  倒是周氏答得快,笑著讚道:“金朵兒丫頭這個主意好,麵旗兒也好吃。正好安哥兒和巧巧也吃這方便,那金花就多受點兒累,擀一劑子麵旗兒吧。”

  宋玥去莊子上一宿未回,秋喜放學見了也親熱了幾分,嘰嘰呱呱說了學裏的趣事,又說月底要進行考試,他們這些學生是考察學業如何,高班的學生則是選拔明年入場的學生。

  秋喜又說:“清芳姐姐給我說,她家二哥和三哥年後都要回來,參加三月份的童生試。清芳姐姐對哥哥們沒啥念想,隻說怪想穀家二姑娘的,說是當初二姑娘跟著大夫人在老宅裏長到八歲,才去了京城。二姑娘和清芳姐姐同歲,就差兩個月,打小兒一起長大的,兩房又都是隻有一個女兒,她們倆最親近。”

  說完這番話,秋喜臉上的笑容頓了一下,撇撇嘴道:“大房裏後來添了個四姑娘,不過,那個是姨娘出的,好像清芳姐姐她們都不太喜歡那個。”

  宋玥看了周氏一眼,笑道:“大家族人多事兒多……說起考試,明年秋闈,大房大公子十六歲考中秀才,當年未下場參加秋闈,明年大概是要回來考一考的。”

  學子科考入仕,童生試、院試和鄉試都是回祖籍地參考,穀家大老爺雖然時任禮部侍郎,正三品高官,戶口卻還在原籍,孩子們參加科考自然要回平京來,直到考中舉人,方才與其他各省地的中舉學子們一起,進京參加春闈。

  說起這個,秋喜笑道:“嗯嗯,清芳姐姐也是這麽說。清芳姐姐還說了,她家大哥入了太學讀書,功課極好的。上一科為下場也是因著年齡太小,不想太早入仕。清芳姐姐還說,對外就說自覺學識淺薄,沒有把握,索性潛心讀幾年書……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