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作者:紅小酥      更新:2021-02-05 12:11      字數:2070
  具體的遊戲規則還要仔細琢磨琢磨,弄得有趣最好,沒必要花許多錢衝土豪。再說了,她就是剛剛從溫飽線上掙脫出來的小康之家,離什麽土豪、金主爸爸……還差太遠了!

  闐柏廣也就是那麽一提,宋玥拒絕他也沒有多言,坐一會兒,喝了兩盞茶,就告辭回去了。

  宋玥讓小子們把一堆野物搬走,野雞送去給徐嫂子拔毛收拾,野兔子和那隻鹿……幾個小子倒是躍躍欲試,但宋玥一問,誰也沒處理過野物,倒是張智說他們住在宣城的時候,張銅匠有時候也打獵。於是,打發張智跑去請了張銅匠,來幫忙收拾。

  張家三個小子如今都在鋪子裏,家裏隻剩下張銅匠帶著巧巧小丫頭,也不用給他們生肉,等做熟了,給他們爺倆送熟的過去就行了。

  這邊一堆野物剛搬走,金梁和宋大郎都返回來了。金梁空著手,沒買到燈籠,宋大郎倒是買到了幾盞燈,還是比較精致的彩繡紗燈、八角宮燈,說還有幾盞上好的走馬燈,價格太高,他沒敢自作主張,回來請示。

  讓金梁陪著宋大郎再跑一趟,彩繡紗燈、宮燈、走馬燈各買幾盞來。到時候,這些精致的燈籠就掛在門前廊下和自家房門口,足夠裝點門麵了。

  燈籠的事情解決了,宋玥就打發張勇去尋了一名木匠來,又和對麵的豬肉胡家商量了,就在兩家門口豎幾根木杆,搭一個越街的燈棚,掛上那許多廉價的燈籠,做成一道彩燈拱廊,人從橋上下來,第一眼就能看到這一段盞盞燈火輝映的廊道,指定好看。

  考慮到燈籠用的都是蠟燭,防火極為重要,宋玥讓人把自家院子裏空置的十幾口大缸都抬出來,擺在燈廊兩側,到了上元節,點燈之前就把水缸裏灌滿水,以防不測。

  另外,每一盞燈籠的構造都經過再三地檢查,蠟燭也去購買的特製蠟燭,不融不滴不倒還耐燒……種種措施考量,最大程度上避免火災的發生。

  宋玥還想定製水車、噴水槍等工具,隻不過,時間太短,那些東西做工複雜,實在來不及,隻能暫時作罷。

  一轉眼,兩天過去,各家各戶的燈杆、燈柱、燈塔都搭建妥當,江家和胡家一起搭建的燈廊也搭建完畢,一盞盞燈籠也準備好了,正月十三日傍晚,天公作美,天氣晴朗,一盞盞不起眼的燈籠掛上去,在天完全黑下來之前,就被點燃了,燈火映著一團團紅彤彤的光暈,在銀水橋頭,映成一段輝煌、流彩的廊道,很快就吸引了街上的行人和商鋪住戶,紛紛走過來觀賞、讚歎、流連忘返。

  江家的幾個小子在鋪子門前擺了兩張桌子,備了筆墨和紅的、綠的紙條。不等路人行動,小子們已經按捺不住,把自己搜腸刮肚想了好幾天的燈謎、詩句寫在燈籠上。

  這些燈謎、詩句一掛上去,很快就吸引了前來觀燈的讀書人,紛紛也來討了筆墨,把自己想起的或者新作的詩句、燈謎,寫到燈籠上。

  有寫詩、寫燈謎的燈籠掛上去,幾個小子又拿了兩端帶絲線的紙條出來,把讀詩的感受或者猜燈謎的答案寫上,掛到相應的燈籠下邊。

  比如一盞寫詩的燈籠下就掛著一片紙條,上寫著幾個字:用詞粗鄙,狗屁不通!另一個寫燈謎的燈籠下則掛了兩三個紙條,猜的答案各有不同。

  紙條還分紅色、綠色兩種,綠色是斥罵、諷刺,紅色是褒讚,用絲線掛在一盞盞燈下,燈光輝耀下,紅色綠色的紙條隨風輕輕擺動旋轉飄舞,竟也挺好看的。

  寫詩寫燈謎並不算太有新意,吸引的人還不多,但掛紙條的玩法兒一出,登時吸引了好些人,有的人自己不會寫字,也可以請小子們代筆,寫下自己的答案或者意見掛上去,看著屬於自己的小紙條掛在燈下空中,嘿,真是成就感滿滿啊!

  正月十三,上街遊玩的人還不是特別多,燈廊下幾百盞燈籠,被人用了幾十盞。倒是紙條掛的不少,最多的一盞燈籠下,紙條掛的密密麻麻,從一丈餘的半空垂落下來,碰頭摩肩,行人經過,都不用墊腳仰頭,隨手抓住紙條就能看上麵的內容。

  有些人站在燈下一一翻閱著,大笑者、怒罵者、冷笑諷刺者都有,漸漸地,想要讀這些燈上懸掛的紙條竟然需要等待排隊了。因為人員滯留時間加長,燈廊下一時竟然擁塞起來,一度行動困難。

  宋玥一看這情形,立刻調整玩兒法,正月十四日上午,趕著在燈廊兩端路邊豎了一排杆子,最初寫詩、寫燈謎,反應比較熱烈的燈籠都被挪到這些杆子上,燈籠下的紙條也被一同轉移過去,這樣,再有人駐足瀏覽、翻閱,就在路邊,不至於在燈廊下、路中間擁擠,從而避免太過擁擠造成踩踏、燈棚傾塌甚至火災等危險。

  隨著這許多燈杆豎起來的,還有一張活動告示,但凡出謎、作詩的人,端看‘留言條’的多寡,根據留言條、紅條、綠條的多寡,分別選出前三名,在上元節後張榜公布。若是登上紅榜,還有獎勵銀子,一等獎十兩、二等獎五兩、三等獎二兩。

  有一天的預熱和傳播,加上這賞銀榜單一出,銀水橋燈廊更是引起了轟動效應,幾乎整個平京城的文人學子都攜朋喚友地過來看個新鮮,到了現場被熱烈的氣氛感染,很多人按捺不住,寫下自己的詩句和燈謎,甚至有些人沒有提前準備,到了現場才作詩、做謎麵,撓頭搔首、抓耳撓腮者隨處可見。

  還有人自己寫不出來,但特別喜歡評判別人的作品,於是大聲評判、連連讚歎、甚至怒罵不止的人也不在少數,一個簡單的燈廊已經不僅僅是看燈賞燈,更多的成了文人學子聚集交流的一個所在,說是一個大型詩會、文會現場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