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科舉
作者:青史盡成灰      更新:2021-08-12 14:16      字數:4351
  網 ,宋成祖</a>最新章節!

  ??趙鼎無奈看向官家,果不其然,趙桓臉上帶著笑意,不用問,一定是讚同這個提議。

  ??“官家,老臣以為此事或許該從長計議……

  ??趙桓含笑,“朕知道你的擔心,不過朕以為事情沒有那麽嚴重,不妨先試一試,如果弊大於利,朕準許政事堂叫停。

  ??趙鼎略沉吟,隨即也就釋然了。

  ??使用外族人,最慘重的教訓就是安史之亂。

  ??說句不客氣的,大宋的製度就是建立在對大唐的反思之上的,而反思的核心就是安史之亂以後的藩鎮割據,君權旁落……以趙桓的睿智,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

  ??而且就讓趙鼎來看,放幾個外族少年,來當無足輕重的小官,也真的未必如何。

  ??更何況耶律大石的西征,替大宋打開了另一番天地,那是一片比大宋還要遼闊的山河,偏偏大宋又一無所知。

  ??吸收這些年輕人,利用他們,去打開那一方天地,至少建起來溝通的橋梁,這也是政事堂的使命所在。

  ??趙鼎並沒有阻攔,隻說還要經過禮部商議,拿出個具體的方略來。

  ??趙桓自然不會管具體的事情,隻要方向確定了就好,趙鼎也是個做事的人,並不會拖延太久。

  ??“你們幾個小子有福氣了,可以參加考試了。

  ??官家和首相轉身離去,牛英就迫不及待告訴他們好消息。

  ??幾個少年還是暈乎乎的,考試,要考什麽東西?

  ??考過之後,會有什麽安排?

  ??這是個很複雜的事情,三句兩句也說不好,牛英也就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讓他們坐好,先看看這場表彰大會。

  ??很顯然,這件事會成為大宋未來的一個信號,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在趙桓的表彰名單上,有創立第一個女學的教書先生,有治理水土的老農,也有帶領鄉親,填平礦坑,重新複耕的老兵,甚至還有一個二十年,從不出錯的戶部書吏……幾乎全都是普通人。

  ??像牛英這種,既當過統製官,又幹過大名知府的,已經屬於鳳毛麟角了。

  ??“朕一直在想,要跟大家夥說什麽……就問問大家夥,朕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皇帝多大……力量?

  ??這話可不好回答,最後還是落到了首相趙鼎身上,“陛下雄略,無可匹敵!

  ??趙桓大笑,“趙相公,你是不知道當初朕剛繼位的時候,那時候朕站在城頭,看了看外麵幾萬金人精兵,朕的腿都是軟的。

  ??趙桓毫不避諱道:“一個人力量能有多大?朕手無縛雞之力,麵對天崩地裂,山呼海嘯的敗局,朕著實沒有什麽底氣。朕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希望讓天下人一起扛起江山社稷,朕不過是億兆黎民之一。

  ??“隻有真正和百姓站在一起,朕才能所向披靡,一往無前!

  ??趙桓熱情洋溢,用力握緊拳頭,“過去在朝堂上,埋首案牘之中,朕也不知道,竟然有如此多的的百姓,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裏,做到了超凡脫俗……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能人找出來,把他們的事跡發揚光大。百工百業,每個行業的細微改善,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落到整個大宋,就是富國裕民,就是國富民強!

  ??“所以說,你們都是大宋當之無愧的功臣。來人,把把朕準備的賞賜拿上來。

  ??很快就有盔甲鮮明的侍衛,托著一個個紅木托盤,到了近前。

  ??在托盤之中,擺放著一塊圓形的物體,金燦燦的底兒,一圈白潤的玉環,金玉鑲嵌,端莊大氣之中,透著富貴奢華。

  ??不愧是上國氣象,巧奪天工。

  ??按照名單,一個個發了下去。

  ??隻不過到了牛英這裏,他得到的並不是金底兒的,而是銀的,再看看那幾個少年,就隻剩下銅的了。

  ??畢竟都是有功之人,也要分出三六九等。

  ??牛英這一次不過是扶貧有功,相比起其他貢獻更大的,隻能落到第二等……少年們也僅僅是在修渠當中,表現很好,隻能是第三等,不能更高了。

  ??可即便如此,也已經足以讓他們感激涕零,震撼不已。

  ??天堂?來世?

  ??滾吧!

  ??把握今生,才是最重要的。

  ??這是他們在大宋學到的最重要一課。

  ??隻是想把握今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參加科舉,可問題是科舉之路並不好走啊?

  ??他們憂心忡忡,就連禦宴都吃不出滋味了。

  ??頒發獎章之後,趙桓又讓大家夥繼續留在京城,尤其是一些代表性人物,要把他們的經驗總結起來,向天下推廣。

  ??隨後趙桓還給他們安排參觀,瞧瞧京城風貌,看看戲曲表演。

  ??總之要玩好,看飽,然後再高高興興,返回家鄉。

  ??可鷹堡的少年們卻沒有這個心思了,他們隻想著如何通過科舉,畢竟對他們來講,連科舉要考什麽都不清楚。

  ??這時候還要看牛英的,他先是去找陸遊,你把人帶過來的,重要管到底吧?

  ??陸遊也哭了,他剛剛得到一個任務,要去翰林院,協助修西域史,這可是一件大事,斷然沒法抽身。

  ??不過陸遊也扛不住牛英的壓迫,就給他推薦了一個人,此人原來在國子監做事,名叫辛讚,學問篤實,人品也好。

  ??除此之外,又推薦了一個叫史浩的太學生。

  ??這倆人不情不願,到了牛英手下。

  ??“牛縣尉,我看你是異想天開了……科舉不是容易的事情,便是漢人學童,也要十年寒窗苦讀,還未必能通過。這些年輕人裏麵,能說漢語的都不多,即便能說,還要會寫,又要文理出眾,才能通過。沒有十年之功,是斷然不行的,你這就是讓朝廷給他們放水!

  ??牛英翻了翻眼皮,不客氣道:“俺雖然在外麵當官,可也知道,眼下的大宋科舉已經不同以往,除了原來的進士科之外,算學,律法,天文水利,全都納入其中,誰規定一定要寫文章的?

  ??辛讚稍微遲疑,忍不住疑惑道:“牛縣尉,他們懂這些學問?

  ??史浩也是頗為不信,“這些少年不過是蠻夷罷了,怎麽能學到如此高深的本事?

  ??牛英更加憤怒了,“你們兩位最好睜開眼睛,好好去瞧瞧,我保證你們大吃一驚的!

  ??牛英可是信心滿滿,他可不是無緣無故辦這些年輕人的,在修水渠的時候,已經有當初的老兵寫信給牛英,詳細說了這些年輕人的情況,牛英心裏有數。

  ??可是辛讚和史浩卻是一點不清楚,他們見到了這群年輕人,經過了一番交流之後,兩個人都目瞪口呆。

  ??乖乖!

  ??真是大開眼界啊!

  ??首先,這些年輕人的學習能力相當驚人,從鷹堡到大宋,這一路走來,加上這段時間……其中已經有相當多的學會了漢語,可以進行交流。

  ??而在這些年輕人之中,還有一少部分,居然學會了書寫漢字,能夠閱讀書籍。

  ??當然了,指望他們在這麽短時間內,寫出漂亮的毛筆字,那是難為他們了,但是已經能大致看懂了。

  ??尤其是其中兩個年輕人,更是能背誦上百篇的詩詞,大蘇的詞作隨口就來。

  ??“當真是神童,天賦異稟啊!

  ??辛讚忍不住感歎,原來蠻夷也有人才……其實這也不算奇怪,鷹堡少年都是經過反複挑選,優中選優,加上強大的生存壓力,有些過人之處,也不算奇怪。

  ??就拿辛讚來說,他就有個孫兒,還不到五歲,就會寫詩了,那孩子叫辛棄疾!

  ??想到了自己的孫兒,辛讚臉上越發柔和。

  ??“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師者的福氣,能教蠻夷入華夏,更是功德一件……咱們倆可要好好出點力氣。

  ??史浩立刻點頭,教化蠻夷,這可是聖賢作為,半點不能馬虎。

  ??他們很快就行動起來,先是從幾萬個年輕人當中,挑選出才學突出,有過人本事,能通過科舉的。

  ??隨後進行了封閉訓練。

  ??第一項工作就是練字……好在現在的科舉對字跡要求沒那麽高,不然這幫年輕人一個都別想通過。

  ??字跡工整即可,語言要盡量平直通暢,不必在意文采,也不用典故。

  ??他們參加的科目也放在算學,天文,律法上麵……首先說算學,這是最讓辛讚和史浩驚歎的地方,有幾個少年的算學本事,讓他們都驚駭,放在大宋,都是頂尖兒的。

  ??後來辛讚才弄清楚,原來在他們的家鄉,有一條尼羅河,每年泛濫,在河口位置,地形不斷變化,被河道切割成稀奇古怪的形狀。

  ??不光形狀怪,而且每年都有變化……所以為了合理分配土地,他們就要研究如何計算特殊形狀的麵積,合理均分土地。

  ??這個構成了西方幾何學的基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少年,是被當做禦用賬房培養的,他們甚至學過來自東方的九章算術……

  ??“是咱們孤陋寡聞了,小覷天下人了。

  ??辛讚和史浩花了足足半年時間,既是教導年輕人,也是提升自己……終於,在禮部拿出外族考試辦法之後,一共有七十三名鷹堡少年,有了參加科舉的資格。

  ??相比起近三萬人的數字,似乎少了一些,還不知道能有多少人通過考核……可即便如此,已經足夠了,在科舉的這一天,所有人都早早爬起來,為自己的同伴們祈福!

  ??一定要爭氣啊!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