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高層決議
作者:牧雲兒      更新:2021-01-26 23:20      字數:2113
  向營部狂奔的警衛員,來到這裏的時候,並沒有看到營部的營地,隻是看到了已經化成焦土的陣地。

  剛才在路上聽到的爆炸聲,便是日軍師團對他們的營部展開轟擊。

  這個國軍營,在日軍裝甲部隊的衝擊之下,連一個小時的時間,也沒有堅持下來。

  去往鬆江縣城報信的士兵,沒有來得及入城,因為他在城外便看到了大批日軍部隊。

  日軍推進的大軍,像是幾條黑色的巨蟒,在水道縱橫的平原上蜿蜒前進。

  在這些推進的大軍之間,還有無數的坦克車和裝甲車,以及用來搭橋修路的攻城車輛。

  眼前的一幕,已經超過了這個士兵力所能及的想象。

  在這支大軍的盡頭處,小小的鬆江縣城,便好像是一片深秋的樹葉,一陣狂風追過,便要落在地上。

  “完了····完了····”

  那個士兵呢喃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日軍在金山一帶的推進,一直到中午的時候,才被國黨的軍委會得知。

  62師直接發送電報,說是發現了大批日軍,從金山衛登陸。同時對鬆江縣城,還有金山鎮發動猛烈進攻。不僅如此,還有人看到日軍大股部隊,直接向的滬杭鐵路推進,很有可能是要切斷滬杭鐵路。

  這一封電報的宣讀,讓整個軍委會都炸了鍋,所有人都在七嘴八舌的討論著。

  陳誠一臉冷漠地坐在委員長的旁邊,但是心中卻是在想著,委員長當初要是聽了我的話,直接撤退,哪裏還會被小鬼子包圍住。

  現在好了,這下子想撤退都撤退不了。

  何贏欽和張治忠兩人,卻是想起了秦時明之前反複的提醒,說是日軍會在杭州灣的金山衛登陸。

  委員長沒有聽進去,把駐守在那裏的62師,也給直接撤了回來。隻留下了部分地方武裝,還有兩個連駐紮在金山衛。

  按照電報裏的內容,光是62師的前沿陣地觀察到的日軍,便有這麽多了。實際登陸人數,隻會更多。

  尤其是日軍還有大股部隊,向滬杭鐵路進攻,這是直接切斷了他們的交通命脈。

  現在他們想要通過鐵路,往杭州方向撤退,已經是不可能了。隻能靠著兩條腿,和少量的卡車,牛車來進行撤退。

  就在眾人討論到底應該怎麽辦的時候,軍委會的大門被推開了。

  委員長今天沒有拄拐杖,而是穿著一身軍裝,挺胸抬頭地走進了房間之中。

  他雖然身形削瘦,卻帶著一股睥睨的氣勢,走進房間中,隻是看了一眼,整個房間便安靜了下來。

  所有人看到他進來,便都立正站好,向他敬禮。

  “大家都坐吧!”

  委員長說著,便拿起教杆,轉身看向了牆壁上的地圖。

  眾人屏住呼吸,也看向那張地圖。卻沒有人說話,而是在等待著委員長的命令。

  “陳將軍,你怎麽看?”

  委員長看著那副地圖,問身後的陳誠道。

  之所以第一個提問陳誠,便是因為之前委員長曾經否決了他撤退的命令,現在日軍果然包圍了過來,他們想要撤退都有些來不及了。

  陳誠清了清喉嚨,而後道:“趁著日軍還未將口子徹底封住,上海西郊和南郊的部隊,交替掩護,向吳福線,還有江陰一帶撤退。”

  委員長對他的話並不是很滿意,因為現在狼狽撤退,實在是不夠體麵,他也不好向上海一帶的百姓們交差,更不好對這一代支持自己的地方豪紳交差。

  於是,他又半轉過頭,問何贏欽道:“你覺得呢?”

  對於委員長的想法,何贏欽此時已經揣摩的差不多了。

  雖然說撤退是一定要撤退的,但是何贏欽知道,委員長想要體麵的撤退,而不是狼狽的逃竄。

  於是他便說道:“我覺得·····可以讓62師先行回援金山衛,抵擋住日軍攻擊。

  我軍且戰且退,盡量拖延日軍進攻腳步,主力部隊則抓緊時間,保護百姓撤離,向吳福線,江陰,無錫一帶轉進。”

  他的話和陳誠所說的並沒有任何區別,都是要交替掩護撤退。

  隻是何贏欽的話更加講究技巧,其中“且戰且退”“保護百姓撤離”“向吳福線一點轉進”等話語,聽起來不像是撤退,倒像是在進攻。

  當然,所謂的“保護百姓撤退”更多的是給那些地方豪紳撤退,留下時間來。

  至於普通的百姓們,並不是在委員長的考慮範圍之內。或者說,他也想要考慮這些百姓們,但是日軍不會給他這樣的時間了。

  實際上,在秦時明和日軍在四行倉庫鏖戰的這段時間裏,委員長有足夠的時間,在日本第十軍金山衛登陸之前,從上海從容撤退。

  可當時的委員長,卻還在惦記著布魯塞爾的國際會議,還在想著要和日軍再過兩招。

  以至於到了今天的局麵。

  不過,即便如此,委員長思索了一番,卻仍舊認定,造成今日之局麵的責任,並不在他。

  他的決策,都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製定的。隻是現在日本第十軍,突然從金山衛登陸,年輕人實在是有些不講武德,竟然搞偷襲?

  委員長聽完了何贏欽的話,便滿意地點頭道:“好,就照此辦理!”

  這樣說完,他便轉身離開了軍委會,著急乘坐飛機,往更加安全的南京飛去。

  他的命令下達了,可是軍委會的這些人,也都著急離開這片即將被日軍包圍的土地。

  於是這些人商量了一番之後,便製定了一個十分簡單的撤退計劃。

  在這份計劃裏,甚至連撤退的次序和時間,都沒有完全規定好。

  這也就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種子。

  因為撤退計劃不夠詳盡,命令也是來回轉變。導致被圍困在上海地區的國軍部隊,在未來一個星期的時間裏,有十多萬人死在了撤退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