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籌建新基地
作者:睢關      更新:2021-01-12 13:26      字數:2450
  自從踏上這片平原,牛皋就在思考,在這廣闊無垠的田野,如何與草原騎兵相抗衡?

  從大名府到雄州,兩座城池是抵禦草原民族的重要保壘。

  兩座城也僅僅是抵禦而已。進攻?宋軍恐怕沒想過。

  草原民族巴不得宋軍從烏龜殼裏衝出來,到開闊地上進行決戰。

  這麽多年來,大宋對付北方的辦法有三種:

  連成一片的水域、平地而起的城池、縮成一團的“大陣”。

  總之,都是弱者不求殺敵、隻求自保的姿態。

  而地道,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兵力的轉移和流動,在一定區域內達成機動性、突然性。

  有了地道,可打、可藏、可走、可退,靈活自如,地道戰,是最適合平原地區的戰法。

  牛皋的眼睛一亮,地道,一下子打開了他的思路,讓他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戰法。

  宗舒注意到了牛皋的情緒,很顯然,他是最先理解這一戰法的人。

  這種戰法不牛才怪!

  哪怕是擁有著飛機、大炮乃至毒氣等生化武器的侵略者,在地道麵前也是一愁莫展。

  當即,牛皋向大家分享了他對地道的認識,眾人也都震驚了。

  如果曹家莊的地道,通向四麵八方,遼國、金國豈能討得了好?

  過去,在平原上無法與草原騎兵對抗,已經成為了宋人上上下下的共識。

  地道的出現,完全顛覆了這種認知。

  大家越討論越是興奮。

  秦大力主動請纓,要留在曹家莊,和村民一起挖地道。

  族長也過來說,往外挖,把村子連通是完全可能的。

  因為除了曹家莊,其他的村子,早就空了。

  秦大力說,隻要有足夠的吹針,別的武器就不需要,有了地道這個依托,對付小隊敵人,足夠了。

  通過幾天的接觸,宗舒覺得秦大力為人爽直,是條漢子,挖地道他不是強項,但他可以把特種作戰的理念與地道很好地結合起來。

  曹家莊的人負責挖地道,形成地道網絡,秦大力就負責軍事。

  以前的地道沒有考慮到軍事功能,隻考慮到了躲藏。

  有了秦大力,地道的挖掘就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

  宗舒當即決定,以曹家莊為核心,成立任丘基地,由秦大力負責任丘基地的一切建設事宜。

  宗舒提醒秦大力,現在開始組織挖地道,可以悄悄地進行。

  到時候宗舒會讓太子出麵,與地方官府打聲招呼,就以挖掘礦藏為名。

  到那時,秦大力就可以公開招收流民,到這裏一邊挖地道,一邊組織流民訓練,增強基地的力量。

  宗舒心想,等到太子與地方官府溝通完畢,就可以派出秦大力到濮州村。

  同樣都是衝積平原,任丘的土壤和地質就適合挖地道,那麽濮州應該也可以。

  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濮州的石油資源控製到自己手裏。

  秦大力是從密縣基地出來的,耳聞目賭了密縣緊鑼密鼓的建設,那真叫一個熱火朝天。

  凡是幹活的都有錢拿,大家都對宗舒和太子抱著感恩戴德的心理,對未來也充滿了希望。

  而現在,秦大力也單獨負責一個基地,與密縣基地平起平坐。

  在這裏,秦大力將要實施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戰法,而他有可能會隨著這種新戰法而揚名天下。

  曹家莊從族長到小孩,更是把宗舒當成了恩人,對於宗舒的決定自然是一百個讚成。

  白天,大家就鑽進地道,回到村裏子放放風、透透氣,晚上,大家就又鑽回地道休息。

  畢竟,地道裏麵,冬暖夏涼,很適合居住。

  宗舒又拿了一張紙,紙上畫了一個圖,找到曹一手,請他按照圖紙打造出來。

  “這個鐵片,做什麽用呢?”這種鐵片打造起來並不難,甚至比打菜刀都容易。

  ……

  曹家莊的人時不時帶回消息,童貫的五路大軍與遼軍隔河相望。

  宗舒問道:“西軍種師道,駐紮在哪裏?”

  曹宗申說,族人早已探得,種師道的西軍,駐紮在白溝河,離曹家莊也就是三十餘裏。

  種師道駐紮的地點,與曆史記載沒有區別。

  現在,是時候見一見種師道了。

  宗舒提出要去白溝河一趟,李少言、曹宗申和牛皋都爭著一起去。

  從這裏出發到白溝河,曹宗申應該非常熟悉,李少言的軍事素質不如其他人,宗舒就讓他留在曹家莊。

  曹宗申跑得快,牛皋武功高,去見一見種師道,應該沒什麽危險。

  宗舒從背包裏拿出了一遝紙,那是在大名府的客邸裏拿過來的招降檄文。

  三人打馬揚鞭,直奔白溝河的種師道大營而去。

  中途還路過了一個營地,是河朔的宋軍,見三人奔過,居然問都不問。

  宗舒帶的招降檄文也沒有派上用場。

  這些軍隊,明顯就是在拖種師道的後腿呀。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目前的種師道也有些輕敵,根本沒有把對麵的遼軍當作神。

  他隻知道對麵的遼軍隻有區區三萬,而不知道領軍的則是遼國的猛將耶律大石。

  宗舒感到必須馬上見到種師道,當麵提醒他。

  進到大營,守門的軍士攔住了。

  宗舒說道:“我等從北麵而來,有機密事,要麵見經略相公。”

  老種經略相公名叫種諤,侄子種師道人稱小種經略相公。

  種諤、種師道二人都曾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因此二人均被尊稱為“經略相公”。

  宗舒、牛皋和曹宗申此時已經穿上了平常農人的衣服,但營門的守衛卻看出宗舒細皮嫩肉的,根本不是尋常農家。

  再看牛皋的架勢,守門人信了幾分。

  一個軍士將宗舒三人領到了一個營帳前,營帳裏走出一個高高大大的男子,二十多歲的樣子。

  “吳副將,這幾人要麵見經略相公。”

  吳副將?再一看此人的眉眼神色,與東宮侍講吳非頗有幾分相像。

  不會這麽巧吧

  “吳副將?請問可是吳晉卿,隴幹水洛人氏?”宗舒問道。

  “正是區區在下,敢問您是?”

  哈哈,原來就是吳玠,今天來這一趟,真是值了。

  本來是想先找到種師道,通過種師道再找吳玠呢,沒料到剛進軍宮就見到了。

  隻要把吳玠安全帶回汴梁,就算是完成了對吳非的承諾。

  當然,吳非的要求根本不算什麽,最重要的是,這是一位在西部屢敗金軍的名將。

  吳玠不到三十歲,就已經因軍功升為秉義郎、涇原路第二副將。

  接下來的大宋,不僅將麵臨著金人的鐵蹄,還有更狠的成吉思汗在後麵等著。

  指望一兩個名將根本不夠!相對於種師道、宗澤等人,吳玠具有更大的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