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孔子辭世,《春秋》絕筆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春秋第二百四十四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6-09 09:39      字數:3085
  這一年,還有一個重大的事件不得不說,我們隻能暫時放下衛國的事情,插上這個事件,在後麵在繼續交代,因為此時:魯國偉大的孔子去世了。

  孔子在《春秋》的記載中,這幾年中,還是比較活躍的,頻頻見於經書的記載。可能因為孔子經過周遊列國後,已經是名聲大振,所以很多的中原諸侯的事情,有很多都向孔子請教。不過,若是向孔子請教文化,還真是問對了人,但是如果詢問一些諸侯家族的爭鬥,孔子也隻好無奈的打哈哈了。

  據《左傳》記載,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衛國太叔疾逃到宋國。

  當初,太叔疾娶了宋國子朝的女兒,她的妹妹隨嫁。

  後來,子朝因故出逃後,衛國的大臣孔文子就讓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兒,然後把自己的女兒孔姞,嫁給了太叔疾。但太叔疾舊情不息,卻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偷偷的引誘出來,安置在“犁“這個地方,還為給修了一所宮殿,這就好像他的第二個妻子,隨時的度度假,修整一下自己的欲望。

  孔文子為此事大為惱怒,準備派兵攻打太叔疾。

  孔文子和孔子的關係很好,按照祖宗淵源都是一家人嗎,當時孔子流亡也住在衛國,於是孔文子就此事向孔子請教,孔子聽了事情經過後,長歎一口氣說:

  “兄弟啊,如果你問我祭祀的事情,我曾經學習過,可以告訴你。但是你詢問的打仗和兵甲的事情,我從來也沒有聽說過,所以,很遺憾,很抱歉,我也不知道啊。”

  孔子說完了這些話後,就命令趕快準備馬車,上路準備離開衛國,孔子說:

  “良鳥擇木而棲,樹木怎能選擇良鳥來住?快跑吧,這裏恐怕要亂了。”

  孔文子聽說後,馬上派人前來阻止孔子,並且向孔子解釋說:

  “我上次詢問你攻打太叔疾的事情,很不對,你是文明人,大學問家,不應該討論兵甲之事,太他媽的血腥了,不過,這都是國家的事情,我怎麽敢用私人的事情向你請教,我之所以向你請求,就是因為這直接會涉及到衛國的禍難問題,請你理解,留下吧,我們愛你。”

  孔子很感動,準備留下。

  但是,正好魯國派人送來的迎接孔子的聘禮,祖國召喚孔子,於是孔子很無奈的推辭了孔文子,並留下了最愛的學生子路給孔文子當管家,就離開衛國,一身白衣,飄然返回了魯國。

  孔子,於哀公十一年(前484年)返回魯國,算是結束周遊列國之旅,回家了。

  孔大聖人回國了,魯國很高興,由於之前他和“三桓”對抗的恩怨,早已經煙消雲散了,那都是政治需要,孔子也是為了國君,彼此都是政治人,很理解,所以孔子回國很受尊重。

  正好,此時季孫氏本來準備推廣“田畝征稅”的新製度,既然聖人回來了,就直接派聖人的弟子,也是自己的家宰冉求,去請教孔子的意見,此時的孔子已經不是當年年輕氣盛的孔子了,經過這些年的飄蕩,已經老於世故,所以,沒想到孔子很謙虛的說:

  “我不懂這個事情,你就別問我了,我糊塗了。”

  季孫氏知道孔子不願意參與這些政治上的事情,而且還是關於對老百姓征稅的事情,所以再三的請教,連續三次都沒得到答複,於是季孫氏說:

  “孔夫子,你是我們魯國的國家元老,隻要是你給不吝賜教了,我們就等於是按照你的意思去辦了,這也是請教先哲的誠懇態度,你為什麽就是不發表意見,我們很難過,難道你還沒有忘記過去的恩怨嗎?”

  孔子一看,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再不說點意見,很不給季孫氏麵子,於是就沒有正麵的回答問題,而是私下對冉求說了意見,讓他轉達給季孫氏:

  孔子說:

  “君子辦事的時候,要根據周禮的規矩來考量行為,給老百姓的施舍一定要盡量做到豐厚。你們辦事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公平適中,不要增加百姓的負擔,征稅盡量的微薄。如果是這樣的話,按照“丘”征稅也就足夠了。

  要是不按照周禮來衡量征稅,就是貪得無厭的表現,那樣即便是按照田畝征收稅賦,也還是得不到滿足。再說了,季孫氏如果想將這件事做的符合法度,那麽已經有周公的典章存在了,他就按照這個規矩辦即可了。

  如果他要是向自己隨意行事,又何必來我這裏請求意見呢,這不是等於掛著我的狗頭,繼續賣他的羊肉嗎!”

  孔子的話,說的很明白了,也說明孔子已經很有政治經驗和豐富的人生閱曆了,孔子已經看明白了季孫氏的真實目的,所以不正麵回答這個問題。

  最終,季孫氏就是沒聽孔子話,繼續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行新的稅收製度了。請教,隻不過就是一種形式而已,也是借助孔子名聲的意思,很複雜,人心叵測。

  魯哀公十二年,魯國開始推行“田畝稅收”的新製度,改革了。正好,這年五月又趕上了魯昭公的夫人孟子去世了,孔子親自參加夫人的喪禮,碰到到了季孫氏參加喪禮的時候,看到季孫氏沒有脫帽向夫人的靈柩行禮,但是孔子卻脫掉了帽子,披散開頭發,身穿著喪服向夫人的靈柩行禮,這就是符合禮製的,而季孫氏不符合禮製。

  到了這年的冬天,十二月,魯國發生了蝗災,季孫氏向孔子請教,孔子說:

  “我聽說,大火星隱沒不見後,昆蟲也就全都蟄伏了。現在大火星還在經過西邊,沒有隱沒,這可能是我們的司曆官員把日子算錯了吧。”孔子天文地理無所不通。

  魯哀公十四年,春天,魯國在國境西部的大野進行大型的圍獵活動,叔孫氏的駕車司機鉏商同誌,偶然抓獲了一隻麒麟,魯國認為是不吉祥的事情,就把這隻麒麟賞賜給了虞人。

  孔子在《春秋》的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的這個事情。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因為,孔子曾寫過一首詩歌,其中有:

  “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據考證,春秋的“西狩獲麟”事件,發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恰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已71歲,從此不再著書。

  這就充分證明了,至今仍在山東巨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孔子獲麟絕筆。

  傳說:在公元前551年(魯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懷了孕,祈禱於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時,頭頂長得有點像尼丘山,所以取名:孔丘,字仲尼。

  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認為是個不祥之兆,立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挽歌:

  “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由於孔子感麟而憂,再加他唯一的愛子孔鯉的早逝,心愛的學生子路被殺,都使他難過極了,終於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與世長辭了。

  公元前479年,孔子與世長辭,中國一代偉大的先哲走了。

  魯哀公聞知孔子去世的噩耗,十分傷心,魯國的國寶死了,國君親自前去吊喪,並致悼詞。悼詞說:

  “旻天不吊,不愁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直白的翻譯就是:上天真是太不仁善,竟不肯暫留這位國老,讓他保障我長久留在君位;現在剩下我一個人,孤單伶仃,憂憂戚戚。

  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我的老天爺啊,上天沒有降臨慈悲心,不肯為我們魯國留下這個國家的老人,讓他來保佑我一人鞏固自己的君位,讓我感到萬分悲痛,甚至負疚在心,成了病,我是多麽悲哀!尼父啊——,您永訣人世,我失去了一位學習的楷模,以後再有事情,我去向誰去谘詢啊!簡直是難受死我了。

  “父”同“甫”,是古人對男子的美稱。

  “尼父”是有別於封號的尊稱。

  魯哀公的悼詞,充滿了對孔子的敬重與依戀。所以子貢聽了魯哀公致悼詞後說:

  “主公恐怕不能善終於魯國吧!老師曾經說過這麽兩句話:失去意誌就是昏暗,失去身份就是過錯。夫子生時,國君不能任其人而用其道;而今死了卻來致悼詞,這已經是非禮了;現在主公已經有兩個過失了”

  子貢對魯哀公的斥責,顯然是為孔子鳴不平,也是對恩師這種遲來的“死後殊榮”的一種遺憾和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