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最後的挽歌:爭霸(下)(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年,春秋第二百四十一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6-04 09:29      字數:2310
  在吳國企圖中原舉行盟會稱霸的時候,越國從背後進攻了吳國。

  我們無法在這裏進行“事後諸葛亮式”的分析,隻能說吳王身邊此時缺少更為優秀的輔佐賢臣,伍子胥死了,孫武子死了,隻剩下伯嚭沒有動靜,真是風光不再了。

  所以,曆史就這樣發展了,於是吳王一聽很有道理,就急切的走到王孫雒身邊繼續問:

  “如果我們留在這裏會盟,應該怎樣辦?”

  王孫雒說:

  “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帶頭歃血爭當盟主,執掌諸侯的權柄,如果讓晉國掙到,晉國一旦要求我們一起,再去覲見周天子,我們就會在這裏耽誤時間,無法脫身返回吳國。

  但是,一旦我們執掌的權柄成為盟主,我們馬上就可以借口今年的農業收成不好,不再向諸侯們收稅,並讓他們馬上散會回去,諸侯們一定會很高興的,所以一定要搶到諸侯的盟主位置,搶先歃血。”

  道理分析的很美好,這就是注重了形式主義,而不是注重自身的實力,你現在已經是自身難保了,形式上的勝利,又有什麽意義?

  吳王問:“如何能辦到搶先歃血成為盟主?”

  王孫雒說:“兩點,第一點是封鎖消息,不能讓吳國被越國攻破的消息傳播開,第二是,用兵威來恐嚇晉國,逼他們就範。”

  吳王一聽,馬上就明白了。

  目前,吳軍的精銳部隊都在吳王夫差身邊,隻要是能夠封鎖這個消息不傳出去,然後等哄騙著諸侯們會盟完畢後,在帶領著部隊,殺回國都擊敗越國,還是可以挽回這個不利局麵的。

  吳王夫差打定了這個主意後,就親手把來送信的人,和跟著在身邊聽到吳國失敗的消息的七下人,都給殺死在帳篷中,殺人滅口,封鎖消息了,真是很直接昂。

  當年,七月初五的黃昏,吳王開始準備部隊的排兵布陣了。

  吳王命令將士們穿上鎧甲,拿起武器,一百人一行,一百行,成為一個方陣,方陣的每排頭兵,都是軍官,他們手裏都拿著大鈴鐺,和木頭做的長戟,中間的戰士們高舉著戰旗,手裏拿著盾牌,十行士兵就是一個下大夫帶領,舉著戰旗,準備著戰鼓,一百行就是一名將軍帶領,也是舉著大戰旗,和準備戰鼓。

  不光如此。

  吳王還將三萬人組成了方陣,一萬人中軍,全部穿著白色的戰甲,如同一片白銀瀉地般的素雅;一萬人的左軍方隊,身上穿的都是紅色的戰甲,如同熾焰烈火,耀人眼目;一萬人的右軍方隊,一律身穿黑色的戰甲,如同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景象。

  三軍:白、紅、黑,讓人打眼一看,就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氣勢和威風,真是漂亮,美麗、加上帥。

  吳國三軍準備完畢,就在晉軍的大營前展開了陣勢。

  到了七月初六的黎明的時候,於會盟的大會召開之前,吳王親自敲響戰鼓,三軍上下,一片鼓聲和呐喊之聲。

  晉師大驚,馬上派人詢問。

  吳王夫差親自應答:

  “周天子有命令,現在周王室衰微,沒有諸侯們進貢,無法祭告祖宗,我親自率軍前來,你們晉國,是原來的盟主,但是不去安定國家,征討周圍的羌笛,工作很有問題。

  我們現在再次的盟會,我現在很擔心盟會事情不成功,被諸侯們恥笑。

  今天,我既可以侍奉晉君,也可以不侍奉晉君,到底應該怎麽辦,我也不知道,所以就帶領著部隊前來聽命了。”

  這就是不加掩蓋的軍事威脅。

  晉定公這次來,沒有準備這樣多的部隊,當看到了吳國的野心,心裏麵就開始七上八下的,表示願意根據長幼順序進行會盟。

  不過,晉軍的司馬寅對晉君說:

  “我看到吳王的臉色不好,非常的暴戾和晦暗,他們肯定有事情,到底是吳國發生動亂了,還是吳國的太子死了,都不好說,不過吳國人秉性輕率,不能長期忍受,所以我們還是忍耐一下吧。”

  在會盟歃血的大會上,吳王夫差主動要求率先歃血為盟,理由就是自己的年齡最大,因此晉國就讓吳國第一個歃血了,這就是等於承認了吳國的大哥地位。第二個是晉國歃血,成了二哥。

  盟會舉行完畢後,吳國開始向魯國征收軍糧,但是被魯國婉言謝絕了,隻是象征性的給一些粗糙的下等糧食,給應付過去了,吳王不敢在這裏待的時間太長,就命令王孫雒和大將勇,帶著部隊先行返回吳國。

  在路過宋國的時候,吳王準備討伐宋國,因為宋國這次沒有參加會盟,夫差想殺死宋國所有的男人,征服所有的女人,但是被伯嚭給勸住了,畢竟現在吳國國內還沒有平定,如果再把處於吳國西北方鄰居宋國惹惱了,連個退路都沒有了,好在吳王聽從了伯嚭的意見。

  吳軍全軍返回了吳國。

  越國一看,不能硬拚,如果這樣下去,即便是勝利,也是慘勝,畢竟是在人家吳國的境地內作戰,而且是吳軍全部的精銳部隊,心理上又有奪回老巢的心情,最好,引誘吳軍到越國的控製範圍作戰,拖死吳軍,這樣就更有利了。

  於是,越王也是見好就收,主動提出和吳國講和。

  吳國,目前的國都控製在越國的手裏,部隊又是長途奔襲,最好的局麵就是暫時隱忍,獲得喘息的機會,然後在報仇,所以吳王隻能是忍聲吞氣的答應和解了。

  雙方已經開動的決戰機器,暫時停了下來。但是,此時吳國的勢頭已經是強弩之末,正所謂“高潮之後,就是低穀”,吳國的國運此時已經到了最高點,他已經是四麵樹敵的態勢了,江湖上,他逼著晉國成為了老二,和齊國成為了死敵,壓迫的魯國陰奉陽違,無端扣留衛國的國君,回來的救援的路上又差點滅了宋國,你說,這個夫差是不是太牛皮了,所以吳國必然開始衰落了,這個吳王剛當上盟主,就遇到了背後越國的叛亂,這次的稱霸,太沒有意義了,簡直是太短暫了。

  吳國和越國再次成為死對手,此時的吳國若不征服越國,就是徒有霸主的其名,江湖上很沒有麵子,擺在吳國麵前,沒有別的出路。

  兩個國家,開動了全部的馬力,進行最後決戰的戰爭準備,九年後,魯哀公二十二年,兩國再分伯仲,這是曆史上的空隙,而非是吳越馬上見了分曉。

  在這個期間,齊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