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孔子愛徒“冉求顯威”(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春秋第二百三十九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6-02 09:23      字數:3045
  魯國的軍隊準備好了,準備與齊軍決死一戰。

  但是,率先開到戰場的魯軍是冉求率領的季孫氏主力軍,而另外的右軍,卻沒有來到戰場上待命,這真是要命,原本兩路迎敵,現在的局麵確實獨木難支。

  冉求的心中,焦急的燃起了大火。

  好在,齊國的部隊前進的速度很慢,才沒有釀成大禍。終於,魯國的左路軍,一直等了五天後,魯軍的右軍總算是慢騰騰的到了戰場上,也算是姍姍來遲吧。

  一直處於高度精神緊張中的魯國守城部隊,即原魯昭公的公子公叔務人,也就是現在魯哀公的叔叔姬為,甚至激動的流下了眼淚,盼星星,盼月亮,魯軍的右軍終於來了,這太他媽的令人焦急了,看著慢慢就緒的前線狀態,公叔務人就非常感慨的說:

  “看來,還是我們魯國的徭役繁多,賦稅嚴重,上麵的人不能謀劃保國的計策,戰士們不能拚死戰鬥,這將怎麽能夠治理國家,好了,現在好了,都來了,老天爺保佑我們魯國,我既然已經說了要參加戰鬥,又怎麽能夠不努力呢?殺,殺,殺。”

  齊國和魯國的戰鬥終於拉開了序幕。

  齊國的軍隊是從“稷曲”開始發動進攻的,大約就是現在曲阜北麵地區,攻勢很凶猛,因為齊軍一路上,沒有遇到魯國大的抵抗,就很囂張,張牙舞爪,威風凜凜。

  所以,剛一接戰,魯國軍隊有些膽怯了,此時,齊軍和魯軍之間有一條平緩的低穀大溝地帶,無論是誰先進攻,都要經過這個大溝,那樣一來,率先進攻的部隊勢必會形成仰攻的態勢,對自己很定是地形不利,現在看到齊軍整齊的隊列,魯軍不敢越過戰場上的大溝,直接與敵人接戰。

  此時,魯國左軍大將冉求的車右,也就是那個年輕的樊遲對冉求說:“這並不是我們魯軍不能戰鬥,還是有點不信任你這個主帥的緣故,請三次申明軍法和紀律,然後我們帶頭越過大溝,進行衝鋒。”

  你看看,別小瞧文質彬彬的文化人,他們的熱血沸騰起來,一點也不必飽經戰場浸淫的戰士們的勇氣差,冉求一聽很對,狹路相逢勇者勝,馬上開始申明軍法,殺氣騰騰,一副誰要是不衝鋒,就幹死誰的凶惡樣子,嗓子都喊岔音了。魯軍的士氣被帶動起來了,全軍開始瘋狂的喊著口號,冉求一看時機到了,就率先挺起長矛,帶頭開始衝鋒了,魯國一看主帥都這樣玩命了,就也跟著一起發動了殊死的衝鋒行動。

  齊、魯兩軍開始混戰,場麵很血腥。

  現在的戰場上,拚的就是勇氣和實力,魯君占據主場的優勢,而且還有左右兩軍的夾擊,隻要是堅持下去,應該的勝算很大的局麵。可是,就在此時交戰的關鍵時刻,魯國的右軍開始逃跑了,他們開始向城內撤退,這在戰場上影響簡直是太壞了,難道魯軍的右軍是真的戰敗了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齊軍和魯君右軍也是剛剛接戰,還沒有殺得你死我活,他們是為了保存實力,就一觸即潰了。因為魯軍的左軍是季孫氏一家的部隊,而右軍是孟氏和叔孫氏的部隊,他們不願意跟著一家獨大的季孫氏殉葬,為了保存實力,就主動的逃跑了。

  由此可見,魯國的軍事實力,三分“三桓”後,已經是勾心鬥角之勢,很難形成一個團結的戰鬥集體了,要不,為何魯國在和別的國家作戰的時候,基本上是鮮有勝績,就剩下會欺負小的國家了。三大軍閥不能形成合力,必然會導致勢力的下降。

  魯軍的右軍逃跑了,齊軍開始追擊。

  齊國的大將陳瓘、陳莊帶部隊,一舉渡過了泗水,猛擊逃跑的魯軍,孟氏家族的孟之側殿後,抽出弓箭鞭打自己的馬匹,說:

  “這是馬跑的不快啊。”

  什麽意思?這是一句反話,他的意思就是說:他殿後很勇敢,這是故意讓馬跑得不快,自己誇獎自己,說話給別人聽。

  魯軍將領林不狃的部下問:“現在逃走嗎?”

  林不狃說:“逃跑誰還不會?”

  部下又問:“那麽停下來開始作戰嗎?”

  林不狃說:“但是大部隊已經撤退了,我很反感這種停止戰鬥,逃跑的行為。”

  然後,就慢慢的便戰便退,最後終於戰死的撤退的路途上。

  你說,魯軍右軍的將領們,腦子都用在顯擺自己和誇大自己的身上,沒有用在如何戰鬥上,這能行嗎?

  魯國的形勢很險惡。

  說完了右軍,回頭,再說魯軍的左軍,這次左軍打的非常勇敢和頑強,他們在冉求的帶頭衝鋒下,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當場斬首齊軍八十個首級,血淋淋的,滿地都是人頭,不過你千萬別用以後的曆史觀念看待當時的戰鬥場麵,那個時候,一次戰鬥殺死上百個敵人,就已經是很厲害的戰績了,因為當時的戰鬥規模也不是很大,隨著曆史的發展,戰鬥的規模才越來越大,所以,魯軍斬殺的這八十顆人頭,已經是很厲害了。

  齊國一看魯國的左軍太厲害了,而且由於魯國右軍的潰敗,導致齊軍分兵追趕,帶走了一部分的齊軍戰鬥力,就讓在正麵硬頂著的齊軍主力,受到了影響。再加上冉求玩命的突擊,很快,齊軍主力就潰不成軍了,反而讓整個的齊軍無法形成陣型,造成全局的不利局麵。

  到了夜晚,齊軍一看,這次戰鬥太玄幻了,你說齊軍完全敗了,也不是,畢竟齊軍的偏師,打敗了魯國的偏師,局部勝利。但是,你說齊軍勝利了?也不是這樣,因為齊軍的主力被魯君的主力所擊敗,雖然都是一勝一負,可是從全局看,齊軍還是吃虧的。

  齊軍想:這個仗,不能再打下去了,若是繼續戰鬥,明天魯軍的左軍還不知道要爆發出怎樣的力量,而且目前是齊軍深入魯國的首都,若是頂不住魯軍的攻擊,所麵臨的必定是全軍覆滅,甚至連撤退都很難,既然目前已經達到了征伐魯國的目的,在這樣一個雙方都很難打垮對方的情況下,“撤退”是最好的辦法,於是,齊軍經過研究後,就悄悄的撤退了,魯國的探馬回報:

  “齊軍逃跑了。”

  此時的冉求,真是越戰越勇,三次請求追擊齊軍,但是季孫氏可不是這樣看問題,國家之間戰爭,一場戰鬥決定不了勝負,讓敵人碰一下石頭,知道魯國不是好啃的骨頭,就可以了,見好就收,就又采取了上次對吳國的戰術,隻要是逼退了敵人,就收兵。

  所以說,這次魯國能夠打敗齊軍,完全是憑著季孫氏的左軍功勞,也是冉求的奮勇殺敵精神,一舉扭轉了即將失敗的戰局,冉求當為首功。

  戰鬥結束後,孟氏的孟孺子十分的佩服自己的車禦顏羽,要不是他駕車技術很好,恐怕自己逃不了的,於是對人說:

  “我不如顏羽,而賢於邴泄。子羽銳敏,我不欲戰而能默。”

  就是說:在戰場上當我內心害怕戰鬥的時候,顏羽能夠保持沉默不說話,能夠忍住不能逃跑的想法,但是一旦逃跑,就誰也拉不住了,瘋狂的逃跑,比兔子都快,厲害啊。而自己的車右邴泄,本來是負責保護我的,卻看到我膽怯的樣子後,馬上就說快逃跑吧,一點也不鼓勵我,我們逃跑都是受他的影響,要不我早就衝鋒了。

  哈哈,孟氏多不要臉啊,你說他這是表揚顏羽嗎。

  這場戰鬥,魯國也是有損失的,魯哀公的叔叔公叔務人和他的寵愛的嬖僮汪錡,同乘一輛戰車,並戰死在疆場之上了。所以戰後,魯國人就把嬖僮汪錡和公叔務人一起,以成人的禮儀下葬了,《禮記·檀弓下》亦載此事,作“鄰重”。鄭玄注:“重,皆當為童的意思。童,未冠者之稱。

  你說這是不是很有意思,打仗你不用勇武的勇士作為車右,而是用自己寵愛的一個小男孩做車右,這不是鬧著玩嗎,若是有別樣的愛情,應該放在後宮,而不是戰場上。

  孔子對此感慨很深說:“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

  就是說:

  能夠拿著長戈來保衛社稷,也別說人家是什麽身份了,就是嬖僮又能如何?因為他戰死的,可以不用未成年的喪禮來安葬他,就是用瓦罐等裝殮。這並不丟人,都是戰士嗎!

  本次戰鬥中,冉求親自用長矛對抗齊軍,參加戰鬥,是符合道義的。

  所以說,這次齊軍的撤退,魯國算是險勝。

  這就是,曆史上的“齊魯稷曲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