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齊國絕地反擊戰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秋第二百三十九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6-02 09:23      字數:2912
  齊國因為齊悼公的喪事,躲過了吳國和魯國的第一聯合征伐。

  吳國撤退了,返回了江南地區,吳國距離齊國算是十萬八千裏,吳國撤退了,就露出了小弟的頭。

  魯國就在齊國的麵前,齊國平白無故的挨了一頓征伐,在齊國眼裏:現在魯國長本事了,敢傍吳國這個大款,跟著吳國一起對付齊國,這必須是要教育的,吳國走了,那就是你魯國吃瓜烙吧,於是齊國的報複很快就來了,這就是齊國反擊魯國的作戰。也算是齊國在“春秋”曆史上最後一次較大的戰鬥吧。

  齊國打魯國,一般來說就是十拿九穩的事情。

  魯哀公十一年,春天,齊國出兵了,反擊魯國戰鬥正式打響。

  此時,魯國湧現出一個人物,他是季孫氏的家宰冉求。

  這個冉求也是孔子的學生,後人尊稱為:冉子。

  根據《論語》的記載:

  有一回孟武伯問孔子說:“冉有是否能夠辦政治?”孔子就回答說:“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就是說冉求可以在諸侯國當邑宰,或在卿大夫家裏當家臣。算是能文能武的人物了。

  有一次季康子就問孔子:“冉有可以從事政治嗎?”孔子回答他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這就是說:冉求多才多藝,對於辦政治有什麽困難呢?放心的使用它吧。

  又有一次,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一個完備的人?”

  孔子回答說:“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製,及卞莊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藝以及禮樂的陶養;也就可以算是一個人格完備的人了。”按照這個意思來說,冉求應該是一個文化人,但是沒想到,他在戰場上,表現的一樣厲害。

  齊國反擊戰,這場戰鬥記載的人物有些多,但是很詳細,我們慢慢的來,一邊欣賞,一邊分析:

  這次齊國反擊戰,領兵的是齊國大臣國書和高無丕,帶領齊國的軍隊反擊魯國,而且氣勢很盛,一下子就進入到了魯國的清地,勢頭很猛,魯國岌岌可危。

  魯國掌握兵權的季孫,對自己的家宰冉求詢問計策:

  “我說老冉,現在齊軍已經進入到了清地,這就是為了魯國而來的,怎麽辦?你老師都說你是高人,就請你給出個主意吧?”

  冉求說: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說,我們魯國的三軍,分別掌握在“三桓”之中,那就讓一家擔任防守任務,另外兩家跟著前往齊、魯邊境,進行防禦作戰。這樣豈不是很好?”

  季孫氏說:

  “冉哥哥,你想法很美好,但是現實很骨感,你的打算很好,但是我恐怕做不到,因為我一家不能調度另外兩家,他們不會聽話的。”

  冉求思考了一下說:

  “那樣,我們就采取誘敵深入的辦法,把敵人引到魯國境內的都城郊外,再進行戰鬥,這樣一來,三家一起,一舉殲敵於魯地。這樣誰也沒有意見了,大家都一樣對敵。”

  季孫氏感覺這個方案可行,於是就找到孟氏和叔孫氏商量這個作戰的方案,但是他們都不同意,覺著這個計劃太冒險了,讓凶惡的齊軍前進到魯國首都,這簡直是太危險了,一旦作戰不利,魯國就有滅亡的危險。

  再說,魯國軍力最大的軍隊還是在季孫氏手中掌握,這樣一來,就等於使他們兩家,跟著季孫氏一家一起消耗實力,這對於相對較弱的另兩家來說,這是不上算的,本身你季孫氏掌握的的國家王牌軍,我們兩家掌握的是遊擊隊,和王牌軍一起消耗實力,等於是借敵人的手,損耗了自己的勢力,所以他們就不同意。

  怎麽樣,曆史有意思吧,我們似乎看到了當年中國近代軍事的老問題了,軍閥們保存實力是最大的保障。

  球,又畫了一道美麗的弧線,踢回了冉求這裏。

  冉求繼續開動腦筋,發揮孔老夫子教育的根源,繼續說:

  “我勒個去,季孫大人,我的總司令啊,現在是要拚命的時候了,要是這樣還不行,就這樣:

  等到齊軍到了魯國的郊外,不要讓國君出城跟著作戰,你季孫一人帶著一家的全部兵力與齊軍作戰,背靠著魯國的都城,隻要是不服從你的命令的,就不算做是魯國的人,進行戰場紀律的嚴肅處理。

  我算了一下,魯國卿大夫各家所擁有的戰車加起來,肯定比齊軍的戰車總數要多,就是你季孫氏一家的戰車就多過齊軍,基本上就是二倍於齊軍,我們還怕什麽?”

  然後,冉秋又吧噠吧嘴說:

  “季孫大人,你也別考慮那麽多了,至於那兩家不肯出戰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現在魯國的政權,就掌握在季孫氏的手中,當麵臨這個危險的局麵的時候,齊國征伐魯國,你不能全力的參戰,這就是季孫氏家族的恥辱,以後恐怕再也不能成為魯國卿大夫行列裏麵的人了。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你季孫氏家族責任更重。國在,季孫在,國滅,季孫亡,想想吧。”

  季孫氏也感覺,此時到了生死之戰的時候了,此時不能考慮一家的得失,否則,自己家族的榮譽和地位,就會直線下降。於是就和冉求一起來到朝堂上,如數的匯報了這個戰略方針,為了表示季孫氏誓死抗敵的決心,還沒等國君批準。季孫氏就帶著全族兵馬在“黨氏之溝”候命,也就是魯國王宮外麵的一道大溝裏等待國君的批準命令。算是用實際行動表決心的樣子,絕不推諉,誓死包圍魯國。

  命令終於批準了,於是季孫氏再次喊過冉求,向他詢問具體作戰的方案。

  冉求說:

  “你們是三軍司令,有深遠的謀略和豐富的作戰經驗,具體打仗,我這個小人能知道什麽?你就下命令吧。”

  孟氏的孟懿子很聰明,知道冉求心中肯定有作戰方案,而且這次的布局,就是在他的策劃下所進行了,照顧了另兩家的利益,也很感動,就非要堅持冉求說說意見,冉求說:

  “小人是在完全考慮了部下的才能之後才敢提建議,衡量了我軍的各種情況後,才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出全力,這些都不是現在我能了解的。”

  什麽意思?

  這就是說:你們三家不要遮遮掩掩的,要把全部的勢力呈現出來,然後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安排,這才是一個優秀軍事計劃的前提,但是冉求的這個合理的意見,卻引起了其他人的反感,這就是魯國上下不團結,紛紛抱著山頭主義不放,這都到了什麽時候了,還藏著,掖著,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叔孫氏一家。

  叔孫氏說:“冉求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成不了統軍的大丈夫吧。”發完了牢騷後,然後就回去親自檢閱自己的部隊了。其他的家族一看,也紛紛效仿,各自去關心自己的部隊了。

  沒辦法,“三桓”權力製衡,已經是魯國的痼疾了。

  孟氏的孟孺子率領著魯軍的右軍,顏羽為他禦車,邴泄為他的車右,前來增援。

  冉求代表季孫氏率領著左軍,管周父為他禦車,樊遲擔任冉求的車右。

  由此,可以看出魯國是:兩軍左、右分別迎戰的態勢,看來魯軍是左軍強,右軍弱。

  季孫氏看著冉求的車右是年輕的樊遲,就對冉求叫著樊遲的字說:“須也(樊遲)太年輕了,恐怕不行吧,打仗可不是鬧著玩的啊!”此時的樊遲,也是孔子的弟子,年齡大約三十一左右,有些文質彬彬的樣子。季孫氏擔心冉求別照顧老同學的關係,用一個文質彬彬的人打仗。

  冉求說:“不要擔心,雖然他有些文質彬彬,但他能夠遵守和服從我的命令,這就是大勝仗的保證”。冉求表示了對樊遲的極大信任。

  魯國左軍季孫氏的部隊,有七千人之眾,算是魯國的絕對主力部隊,冉求挑選了三百名武城人步兵,擔任自己的親軍。然後命令:隻要是年老和年幼的戰士們,負責守衛魯國的王宮,作為警衛部隊,駐紮在魯國都城的南城門雩門之外,其他的跟著一起決死戰鬥。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齊國前來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