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往事的回顧:陳氏逃齊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春秋第二百三十三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5-19 09:22      字數:3356
  話,還要回到很久以前——

  多久?

  就是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距今217年之前的日子,確實是很久的時間了,不過,我們不要擔心,時間雖然很久了,但是我們用幾句話就能交代清楚,並且馬上回到現在,這也是陳氏來到齊國的根源,是不能不說的一個淵源。

  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陳國沉寂在哀痛之中。

  那一年,陳國的國君是陳桓公鮑去世了。

  陳國上下沉寂在巨大的悲痛中,可是按照《春秋》的記載:這一年中,陳國竟然發布了兩次國君死亡的訃告,死了一個國君,為什麽要發布兩次訃告?這很奇怪。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陳桓公鮑在重病期間,陳國的政變已經在醞釀之中了,陳桓公的弟弟公子佗想篡位了,大哥過足了君王的癮,當弟弟的也要參與一下。公子佗的母親是蔡國公主,所以蔡國人幫著動手,殺死了陳桓公鮑的太子免,親叔叔殺了親侄子後,公子佗如願的當上了國君這就是陳厲公。

  這一年裏麵死了一個太子,死了一個國君,一個是儲君,一個是國君,老百姓也害怕了,就紛紛的逃散避難,所以這年陳國就發了兩次的訃告的原因。

  二年後。

  魯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陳厲公的兒子公子完出生了,這就是後來逃亡齊國的陳氏的老祖,他的爸爸就是篡位的陳厲公,也是王室血脈的後人。

  這個陳厲公可不是什麽好鳥兒,他也娶了蔡國的公主,但是這個蔡國的公主,很是風流,她與蔡國的老相好早就有通奸關係,所以公主就經常的回蔡國“省親”,住上兩天,歡樂一下,於是陳厲公也就經常的到蔡國去找老婆,一來而去的,也就與蔡國的美女們有個不清楚的關係。

  再說,陳厲公大哥陳桓公,有四個兒子:老大太子免,已經被親叔叔幹死了;老二叫躍,老三叫做林,老四叫做杵臼。

  這裏麵的老三很厲害,一直想給自己的大哥報仇,於是就利用了陳厲公到蔡國好色,離開老巢的機會,重金收買了蔡國的殺手,趁著陳厲公淫樂的時候,將陳厲公殺死在了淫窩之中,並且擁立的自己二哥公子躍,當了陳國的國君,這就是陳利公。

  老三總算是,將自己這個血係的繼承權奪了回來,沒想到二哥精神素質和體力都很差,經過這場血雨腥風的浸淫後,扛不住巨大的精神折磨,繼位五個月後,死了。

  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老三的努力,最終還是落在了自己的身上,二哥死了,按照輩分自然就是老三當了陳國的國君了,這就是陳莊公。

  不過,這個陳莊公也不是個有壽限的人,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陳國的國君,在七年後,也就病死了,王位也就傳給的最小的弟弟杵臼,這就是陳宣公。

  陳桓公的四個兒子,除了老大太子以外,其他的三個都當過國君。

  怎麽樣,是不是很快就把前麵的曆史說清楚了。

  到了陳宣公上位第二十一年的時候,也就是魯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的期間。

  陳宣公有個很寵愛的姬妾為他生了兒子,叫做款。

  陳宣公很愛他的媽媽,就準備立這個款為太子,所以就殺了自己前麵已經立的太子禦寇,這個被殺的禦寇和當年陳厲公的兒子公子完,關係很好,絕對的老鐵,這兩個人算是叔伯叔侄關係。此時的公子完大約三十五、六歲的年紀吧。

  本身,公子完的爸爸陳厲公,就曾經奪過陳宣公這一枝子的王位,還殺了人家陳宣公的爸爸和親大哥,雖然陳宣公的三哥陳莊公又殺了公子完的爸爸,但是自己還在,而且都是皇室血親,自己的爸爸也當過君王,這就是潛在的威脅。

  現在,公子完由於和太子禦寇關係很近,更十分的危險了,太子被殺就是信號,屬於太子一黨的人,基本上都是被清掃的對象,為了保命。於是公子完跑到了齊國避難了。齊國看到這是陳國皇室貴族公子來了,自然要另眼看待,就準備讓公子完做了齊國的卿士,這可是個很大的官兒,原以為公子完會千恩萬謝,但是沒想到他卻推辭了。

  公子完十分明白自己的目前的地位,陳國是小國,齊國是大國,自己又是流亡,因此剛來,不宜一下子就擔任很大的官職,這對於自己是不利的,清醒的公子完非常誠懇的說:

  “寄居在外麵的臣子,如果有幸能夠得到陳國的寬恕,讓我享受齊國寬厚的政令,赦免我不成熟的教訓,才能夠免於罪責的懲罰。讓我放下負擔,這是齊君給我的恩惠,我所得到的已經很多了,哪敢接受這樣高的職位,而造成做官不稱職的譴責,所以才以死相告。

  《詩》說:‘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意思就是:高高的車子,帶著招聘我的弓。我難道不想去嗎?但是,我又怕友朋的責諷。”

  齊桓公是個賢明的君王,雄霸天下的霸主,看人和做事都很有高度,非常讚賞公子完的這個謙虛的態度,認為他是個有才能的人,一定要讓他留在齊國當官,齊桓公也沒有想到,留住了陳氏,也就為自己的後代留下了禍根,當然這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所以,齊桓公就讓公子完擔任了齊國的“工正”,也就是管理工程、工匠的官,絕對是肥缺。

  這就是陳氏逃亡齊國的曆史原因,這個公子完,也叫做陳敬仲,後麵我們就改稱他為:陳敬仲。

  陳敬仲很賢良,也很聰明,他非常明白自己的所處的位置,一次,他在家裏麵請齊桓公喝酒,齊桓公很高興,酒喝的很透,話聊的也很快樂,不知不覺就到了晚上掌燈的時候了,齊桓公借著酒勁就說:

  “我們點上燈繼續喝——”

  沒想到人家陳敬仲很禮貌的站起來辭謝:

  “我隻是準備在白天招待國君,沒有準備在晚上招待國君,所以晚上陪酒是不敢遵命的。”就辭謝了齊桓公。

  從表麵上來說,陳敬仲似乎非常守禮,其實他是真聰明,你想,在過去那個年代裏麵,如果國君在大臣的家裏麵喝酒出一點問題,那就是臣子的死罪,即便是你保證國君不在你的家裏麵出事,你敢保證其他的大臣或亂臣賊子不出點幺蛾子,一旦在回去的路上,或者是在自己的家門口搞點事情,陳敬仲都是吃不了兜著走的局麵。

  所以,早早的結束酒席,才是最好最聰明的結局。

  因此,後來的人們說:

  酒,是用來完成禮節的,大家彼此借助這美酒,交流感情,訴說理想,暢談人生,都是很好的,但是不能沒有節製,胡吃海塞,傷身傷情,這才是喝酒的道義所在。

  在與國君喝酒的這個機會中,陳敬仲還是堅持了這個禮節,不讓國君喝酒過渡,也嚴格的要求自己,這就是仁義,有了道義和仁義,才是喝酒的最高境界。

  我們可以想想,是不是這樣,如果君子沉迷於酒,而墮於情,是不是這個酒喝起來,就一點也沒有滋味了,不如不喝。

  當年,陳敬仲小的時候,還在位上爸爸陳厲公,曾經帶著他找了個算卦大師算命,這個算卦大師用當時最高科技的《周易》技術進行了演算,最後吃驚的對陳厲公說:

  “卦象表明此人,出聘巡遊,非常有利於做國君的上賓。

  此人恐怕要代替陳,而享有國家吧!但是應該不是在陳國應驗,而是在別的國家應驗,而且不在他本人的身上體現,而是應驗在他的後代子孫身上。如果非要在別的國家應驗,那一定是在薑姓的國家吧。但是事情不能雙豐收,隻有在陳國衰亡的時候,他的後代才能興旺起來。”

  你看看,早在陳敬仲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算卦大師已經給他下了這個結論,這簡直就是個神人,多麽厲害。

  陳敬仲,就是第一個跑到了齊國的陳氏老祖,當時的齊桓公怎麽也沒有想到,一個流亡公子的後代能夠取代了他們薑姓的齊國,這是他做夢也沒想到啊。所以說,千萬誰也別瞧不起誰,誰也不知道以後誰會怎樣,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讀《春秋》就要明白這些道理。

  當初,陳敬仲還在陳國的時候,陳國的大夫懿氏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陳完,他老婆根據男女的生辰八字,就先算一卦,合合兩人的婚配,一下子就得到了是吉卦,卦辭說:

  “鳳皇於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薑。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即便是不明白其中的含義,光看字眼就十分的吉祥。

  這段卦詞的意思是:夫妻好比雄雌鳳凰,雙雙飛翔,鳴叫應和,響亮清脆。媯姓的後人,將在薑姓之國,蕃育昌盛,五代以後,就將發達,地位與正卿並駕齊驅。八代以後,無人能與之相比。

  一個國家中,無人能比,這不就是最大的國君嗎!

  所以說,這個陳敬仲很厲害,跑到了齊國,有了發展的基地。

  這就是第一代的陳氏奔齊。

  陳氏奔齊以後,就改姓了“田”,也就是以“田”為氏了,所以陳敬仲,也可以稱作:田敬仲。這都是一個人,這也是後來的田氏代齊的來源。我們為了讓大家清楚,所以更多的還是按照原來的姓氏來稱呼陳氏吧。